Quantcast
Channel: 惟工新聞 | WKNews
Viewing all 113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Take-away delivery in Hong Kong this summer: Delivering take-away through teargas-filled streets

$
0
0

In recent years the take-away delivery market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itself in Hong Kong, with Foodpanda, Deliveroo and UberEats emerged as the three major players. The riders’ wages are hard earned: they biked through roads and narrow lanes to deliver the meals, and they are required by their platforms to work even under Red Rainstorm Signals and other severe weather conditions. Under the months long anti-extradition bill protest, this means the riders need to continue their work in teargas-filled streets. Many do not know what to do after inhaling the toxic gas, and the support from their platforms is near to none. What do the riders think about this? How much do they know about the latest resistant movement in the city? Do they follow what is happening? Worker News publishes this submitted article. The title is set by the editorial.


中文版:在催淚彈放題中送外賣 騎手:平台不提供資訊應對突發情況

Translated by Norma

In the past two to three years, take-away delivery platforms have quietly engaged in a market domination battle, which ended with Foodpanda, Deliveroo and UberEats dominating the field. Consumers are not only paying on average HKD15-20 more for each delivery; they are bearing some less visible costs. Based on my calculation, the same meal is sold at a higher price on these platforms than in the restaurant itself; in other cases, the price may be the same but the portion would be reduced. For example, it can be as much as going from four chicken wings to two. Nevertheless, the platforms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of consumers well. They splash on advertising. They offer free delivery during peak hours, and discounts. These tactics work well to attract new customers.

Delivery through teargas-filled street

Hong Kong customers have learnt that no matter the weather – be it scotching hot or stormy, there will be delivery riders all around the city. In fact, these delivery platforms do not only hire riders on shiny motorcycles, they also hire “walkers”. Amongst those in the delivery business, we can find many are from minority backgrounds: Pakistani, Nepali, Indians and others. The majority of them have already obtained permanent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They understand Cantonese, and many see Hong Kong as their home.

In the past three months, protesters have sprung up in major districts on Hong Kong Island and Kowloon, and these districts are also where delivery are on high demand. What do these platforms do when their delivery services are met with protests or clashes between protesters and the police?

As I approached M,  a delivery rider, he was downing a can of ‘Monster’. He told me, recently he was not able to catch orders during daytime, but only those from 6pm to 4am. He complained to me that customers ordering in the small hours often fall asleep waiting and would not pick up their phones. M will then have do the extra work of filing a report to the platform. He also mentioned, that his daughter is only a few years old, and his family of four are living on the wages from this delivery job, and that he is very stressed.

Meanwhile, I have been told by part time delivery riders from Deliveroo and Foodpanda, that during weekends when there were protests, Deliveroo would stop receiving orders from that district. On the other hand, Foodpanda would only stop the orders from specific roads or streets, while maintaining normal services to other places within the same district. Whichever way it is, the riders could only accept the arrangement, and there will not be compensation of any kinds from the platform.

Rider S told me, he has one been hit by tear gas while he was delivering an order. He was about 200 meters from where the tear gas was shot, but his body already reacted to it. His eyes were filled with tears and he needed to leave the place. I asked S if he knew how to manage after being in contact with tear gas. S said he did not know. The platform only sends him short messages to remind him of safety, but none of the practical information to manage emergency situations like this.

How do the riders see the situation that Hong Kong is in currently? I asked some riders who are waiting to take orders. Many asked me back, “what IS the situation actually?” “Has Carrie Lam withdrawn the bill?” “Why do the protesters continue to protest after it is withdrawn?” I answered each of their questions. They started to understand that protests are no longer only about the extradition bill, but is now against police violence during arrest and detention,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test as ‘riot’. They listened carefully, until the notification beeped for the next order.

Rider B is a local Hong Konger. He told me his relatives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protest, and he has once got off work early to send protesters home. As for his family, his parents are “light blue” (pro-government) , and he himself is “yellow” (pro-democratic movement). Because of this, whenever he goes home for dinner, there is a covert understanding from everyone to avoid political topics. 

R has lived in Hong Kong for 7 years and has been a biker for two to three years. He described that his job that earns “good money”, but he was recently reconsidering if he wanted to stay in Hong Kong in the future. He worried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ould use more and more tough measures to intervene into Hong Kong. He also asked me, “how will Hong Kong be like after 2047?”

Early August, I have been giving out leaflet about the protests to riders in different districts. Most South Asian and local riders were aware of the general strike, and they also said they supported it. On the day of the general strike of 5th August, I visited the districts where riders usually gather. I saw the number of riders had indeed halved. This could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many restaurants were closed that day. I asked for the opinions of some riders. They expressed that the protests had obviously affected their work and income, but since they were living in Hong Kong, they would want the best for Hong Kong. When I asked them how can Hong Kong be better, however, they did not know where to start. Even though they agree that Hong Kong deserves democracy, they would not join in the protest for the fear of being arrested. Only a few riders had good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the whole anti-extradition movement. The others, especially those from ethnic minority backgrounds, are not able to invest the time and energy to find out about the situation given their hard physical work and the language barrier to obtaining news. However, if someone is willing to explain to them, they are willing to try to understand.

“Good money” vs “Life risk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gig economy

It is true that when these delivery platforms first started, the delivery staff earned a good wage. If they do this full time, they will earn HKD20-30k a month. After the profit period, however, if you look closely into the actual pros and cons, you will find that behind the good money is a job that is risking the workers lives: first and foremost is the long working hours, with some working overnight and during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Not only that, because the delivery staff are self-employed, they are in fact burdened with some costs. Just as a senior rider expressed on Hong Kong Forum: “your calculation is correct. The vehicle belongs to us, the license, insurance, maintenance of the tire, are all out of our own pockets. I do not get paid if I stop working for a day. We do not have labour insurance, paid holiday. There are also many newcomers to share the market. If you lose money, no one will compensate you. The only good thing is, if you earn more, you do not pay tax for it.”

And if we look closely at the system in place in these platforms, you can see they are carefully designed for a high level of control over the delivery staff: they need to report in advance when they will be available (this is the opposite of “work whenever you can”); they need to guarantee a high rate of order taking, punctuality, as well as a five star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customers. Even though the delivery staff are under such strict labour control, these platforms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legal gaps that allow them to comfortably deny a standard “employer-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y delivery staff do not sign a standard contract with their platforms, which means they are not more than a freelance worker and are not entitled to any labour protection. Most of the delivery staff I have talked to believed that self-employment can give them more control over their time. However, when I asked about their life, they honestly admitted that they have no time for themselves after work and sleep.

Certainly, the resistance movement happening in Hong Kong right now is addressing some urgent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not forget that behind the “frontline” protesters, social activists are struggling to connect the vast number of grassroot workers. For grassroot workers in Hong Kong (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from), especially with the many of them who are self-employed, their time is occupied by work. They also do not have timely and effective channels to look for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fully what is going on and the status of other workers. Many of the workers live from hand to mouth, but their livelihood should not be sacrificed because of the movement. We need someone to play the role of a connector,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working condition, and to create better channels for them to stay close to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ocial issues.

 

In order to protect riders from retaliation or monitoring from their platforms, their names and locations have been obscured.

表tag: 

匯豐打壓員工組工會引聲援 外判工梁禮邦:望工會行動令工人感受自身力量

$
0
0

昨日(9月20日),約400人於遮打花園集會,聲援因為組織工會而被匯豐銀行解僱的梁禮邦。梁受聘於金巴斯集團,於匯豐工作已一年半。自8月5日三罷起,梁便在中環呼籲組織銀行業工會,以更大的力量對抗威權統治,並因此接受了傳媒訪問。然而,此舉卻遭匯豐打壓。匯豐向外判公司施壓,禁止其再在公司上班,並迫令其放無薪假。梁形容這種限制與解僱無異,並且剝奪了員工組織工會的權利。

員工憂經濟危機造成裁員潮 梁:望工會行動能令工人感受自身力量

梁禮邦受聘的金巴斯集團主要從事飲食、員工餐飲及到會服務。梁被派往匯豐銀行工作已差不多一年半,主要從事僱客服務,包括在匯豐舉行會議時作後勤支援,例如接待、帶位、協助集與者能夠順利到達會場等。

自從8月5日全民大罷工起,梁便開始在中環搞街站派發傳單,並設立Facebook、Telegram等社交平台,希望召集更多人加入工會,捍衛銀行業工人的權益,準備以後發動更大型和有組織的集體行動。梁透露現時已有20多人表示有意參與。

「不少銀行業員工都憂慮經濟環境不明朗和貿易戰等問題,都會擔心經濟環境變化會影響自己,例如以後有機會發生的裁員潮。」梁表示工會暫時未有清晰的訴求和目標,要先跟成員商討。「但現時的制度真係無咩用,會希望多搞體制外的行動,例如罷工、遊行等。」

由8月初開始組織工會到現在,金融及銀行業工會累積到一定數量的人討論行業情況已算不俗。不過,梁坦言銀行業員工的意見仍然紛雜,特別是對於怎樣看待當下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當然有一些員工會希望保持現有的金融地位和政治穩定,是會有的。但我想『力量』是比較重要的,希望工人能通過集體行動建立更激進的意識,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梁禮邦展示標語,抗議匯豐打壓工人組織工會

工人組織工會被打壓普遍 外判工正式工同坐一條船 

集會期間,梁在台上批評勞工處現時對工人的保障制度相當殘破,令其選擇以集會的形式爭取復職和繼續組織工會的權利。工人組織工會被打壓並不少見,梁指早年駕駛學院有司機組織工會被打壓,廚師吳志輝組織工會,同樣被漢莎集團解僱。早前國泰港龍工會主席施安娜同樣被針對解僱,以清算她在網絡上的言論和立場。

梁認為針對員工組織工會的決定,不僅是暴力打壓的一種,而且將在未來具體地損害工人的利益:「這次匯豐打壓工會,就是為了之後能更容易裁員。現在辭職的是公司高層,但當經濟危機出現時,中低層的員工亦不能倖免被裁員。」

金融及銀行業工會指出,隨著中美經濟戰越演越烈,跨國銀行為了保護自己的利潤,必然會向員工開刀。匯豐已經宣布會在全球裁員4千人,前線員工的待遇將受衝擊。因此,工會希望工人能開展組織,在經濟危機中捍衛權益和民主權利。

對於匯豐指梁禮邦並非直接聘用員工,企圖以此開脫打壓工人組織工會的責任,梁直指這反映外判制度本身的弊病。事實上,自上世紀8、90年代起,跨國公司為了追逐更大的利潤,不斷將業務劃分並外判,由清潔、保安到餐飲和顧客服務等均被劃為非核心業務。外判員工雖然與正式工一同工作,對企業同樣作出貢獻,但工資和福利待遇卻較低。隨著外判規模不斷擴大,現時的正式員工也難保將來成為外判大軍。因此,正式工跟外判員工同坐一條船,互相支持尤為重要。

是次集會吸引不少主流媒體報道和市民參與

中資入股匯豐 憂打壓力度更大

梁亦提到匯豐為了中國的商業利益,不斷向政權靠攏。他指出國企中國平安已大筆入股,成為匯豐最大股東,並警告匯豐已經成為一間中資銀行,有機會貫徹中國政府高壓打擊工人權益的習慣。

翻查新聞,2018年11月,中國平安已經超越貝萊德成匯豐控股最大股東,持有約14.18億股,佔後者股權7.01%。而上月5日,匯豐控股集團行政總裁范甯(John Flint)宣布退任,8月9日集團總經理及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亦決定離任。匯豐的人事似乎隨著資金的變動而出現改變。

然而,中國平安指入股純屬公司保險資金的財務性投資,不會參與任何日常經營和管理,其影響為何仍有待更多員工提供資訊。

各界支援 勞工組阿英:銀行業員工曾爭取五天工作制證威力

梁禮邦這次組織工會受打壓,得到各方勞工團體聲援支持。勞工組阿英在台上發言,憶述以往自己曾經組織銀行業員工抗議抗議7天營業,可惜當時未有再組織工人成立工會:「2006年時,有500多名銀行業工人也在這裡(遮打花園)抗議七天營業制度,最後爭取到現在的五天工作制。當時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也要對此回應。可惜是當時沒有組織工人互相支援的平台,錯失了再走前一步的機會。」阿英指這次工人已踏前一步,希望這次員工能建立平台互相支援。

職工盟蒙兆達則批評香港勞工法例殘缺:「現時雖然有不合法解僱,但只是保障懷孕、工傷等,但因為政治立場而解僱,則完全不會被當作不合法。」蒙亦批評香港作為富裕的國際金融中心,工人創造鉅額財富卻沒有得到相應回報,老人家長期工作甚至要拾紙皮過活。他指這次反送中運動口號多是「香港人加油」,但他認為工人的處境極需大家重視,並帶領參與者高呼「香港工人加油」。

金融業工會表示將繼續向匯豐銀行抗議,並會繼續組織工人。工會已得到全球15個國家的工會人士支持,將於10月到各國匯豐抗議。梁禮邦亦會在巴西左翼獨立工會聯盟(CSP-Conlutas)的全國大會上發表演講,尋求各國工人支持香港的抗爭。

表tag: 

通用汽車近5萬員工罷工 無懼工會阻力爭取臨時工及二級工獲平等待遇

$
0
0

編按:近期4萬9千名通用汽車工人發動了美國私營企業最大型的罷工,導致55間工廠和零部件中心的生產陷入停頓。工人的首要目標是改變現時的工資雙軌制度,爭取二級工人和日益增加的臨時工獲得平等待遇。在香港的大型企業裡,僱用的制度同樣五花八門,不僅要分Tier,還有外判、合約、實習生等一大堆制度,旨在將企業賴以運作的工作劃分開來以進一步壓低成本。美國的汽車業工人已經意覺到這種制度對工人所帶來的分化有多嚴重,工會成員不單減少了,今天的正式工未來也會成為外判工,因此群起反擊。


【惟工新聞】自從2007年資方和工會間發生衝突後,4萬9千名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工人再次發動了私營企業最大型的罷工,導致55間工廠和零部件中心的生產陷入停頓。這場罷工可為通用帶來每天5千萬至1億美元(約3億9千萬至7億8千萬港元)的損失。在罷工發生前,通用預期這一季能獲得350億美元(約2743億港元)的利潤。

工人希望在這次罷工奪回他們以往所失去的東西。2007年,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 Workers,下稱UAW)同意了工資雙軌制(編按:在一家企業劃分一級和二級工人,兩者有不同的薪酬調整制度)。之後美國經歷經濟衰退,政府為了挽救汽車企業,使通用從納稅人身上獲得了500億及其他的讓步。自此,該公司盈利大幅反彈,在前三年共錄得350億利潤。通用上年的所得稅一元未繳,反而行政總裁瑪麗·芭拉(Mary Barra)獲贈2千2百萬美元。

另一方面,通用亦大肆以低薪臨時工、合約工和稱為通用子系統(GM Subsystems)的分支來替代正式工,使曾是私人企業界指標的通用汽車工會合約條件愈來愈差。工會人數和力量不斷下跌。當UAW在2007年發起2天罷工時,工人人數有7萬4千人,比現時多五成。對此,9月16日在底特律通用總裝廠組成警戒線的工人表示,爭取臨時工和二級工人的平等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正式工工作被劃作附助性質 工人接替父親崗位後被外判

今天,通用汽車除了二級制外,外判的情況已不斷擴張。外判清潔工現時只能賺到每小時15元(約188港元)的工資,但以往當他們還是正式工並受集體協議的保障時,一級的老員工薪酬是每小時31元(約243港元)。以往這些工作通常會留給年資較高的工人,他們的身子已因多年的流水線工作而勞損。但通用現在把他們看作是附助性質的工作,並決定由外判工完成。

在田納西州斯普林希爾(Spring Hill)通用汽車廠的5200名員工大部分均是UAW會員,但當中只有3600人擁有通用的正式合同。其他人被視作「生產商伙伴」(supplier partners),只是被派往工廠工作。

潔西·凱莉(Jessie Kelly)在底特律外圍一間通用汽車技術中心工作,她指那裡有1300名直屬工人,另外550人受聘於愛瑪客(Aramark),負責清潔和技工的工作。在底特律—哈姆特拉米克工廠工作的木工米高·穆西(Michael Mucci)則指他接替了父親的工作,但他的父親是通用員工,而他則要受僱於愛瑪客。「但我的上司跟他一樣。」穆西指。由於愛瑪客並不聘用木工,所有傳統的技工已被分解為「機工」和「電工」。

只許長散工一年請三天假 努力數年僅可升為二級工

通用還以臨時工或稱「長散工」(Permatemps)來進一步削弱工人的工作條件。長散工雖然跟正式工做一樣的工作,但收入(只有15美元)和福利都少得多。「身為臨時工的你完全沒有任何權力。」曾是臨時工的凱莉說。臨時工的狀態可以維持好幾年。他們每年只容許請假三天,不僅無薪更要事先證明,還需經常連續七天工作。很多人像凱莉一樣堅持下去,希望終有一天能被升為通用的「發展中」級別(二級工)。

「當二月最後一週的分享利潤工資單發下來時,有兩名並排站著的工人,他們全年都做一樣的工作,但一人拿到11000美元(約8萬6千港元),另一人分文不獲。」任職斯普林希爾UAW地區工會的米高·赫倫(Michael Herron)說。

當臨時工制度在三年前獲得批准時,三大汽車商(福特、通用和佳士拿)指它只會用來填補空缺。但今時今日通用指7%的藍領已是長散工。赫倫則指,斯普林希爾有200人是長散工。「他們不是那些只是頂替90天空缺,讓另一名工人能放長假的工人。他們已經三年每週無休工作,應該跟所有人一樣獲得同樣的報酬。」

工會嚴重官僚化 外判工正式工被迫分頭罷工

當罷工工人希望在困住他們的洞中爬出來時,工會領袖卻沒有提供幫助。國際領袖組織了抗議沒有合同的運動來鼓勵工人和向管理層施壓,但同時沒有公布談判的訴求。罷工警戒線上的告示牌寫的也只是「UAW罷工了」。在底特律—哈姆特拉米克的流水線上,一個支持者被要求不要拿著自製的「團結」標示,只有官方的標示才被允許。

甚麼都沒有在廠內派發。沒有對會員的統計調查、沒有一線工人的合同行動小組、沒有談判通訊令成員投入其中、沒有「警戒線演練」、沒有拒絕超時工作、沒有公眾宣傳、沒有公開的談判——這些工會常見的戰術都沒有出現。與數十年前的情況一樣,UAW的官僚對整場罷工守口如瓶,只有管理層能窺視他們的計劃。在費林特大會派發資料的西恩·克勞佛(Sean Crawford)解釋,成員只在媒體上獲得罷工的資訊。

當工會領袖指示通用汽車工人越過同一個工會會員的警戒線時,罷工更以一個極壞的形式開始了。麥歇根和俄亥俄州五間通用汽車廠約850名由UAW代表的愛瑪客清潔工,已經在沒有集體合同的情況下工作了超過一年。他們在9月14日晚上11點59分發起了罷工,這同時是UAW集體合同到期的時刻。但通用汽車的正式工則被要求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回來報到,甚至無視工人的警戒線。經過一天的生產後,他們的罷工才在24小時後開始。

「我實在想不到有比這一更壞地開展罷工的方式。」克勞佛說。他為免越過警戒線而請了事假。「那些最後參與了生產的人應該為此蒙羞。」

在通用汽車的鉅額利潤下,UAW本應可以將這場罷工轉化成一場對準企業貪欲的全國公投,以及使大眾支持工人的訴求,就好像全國卡車司機工會(Teamster)1997年發起UPS罷工時宣稱「半職的美國不行的」一樣。近期,美國的教師也要求「建立學生們應當擁有的學校」。可惜,直至罷工開始時,UAW還沒有嘗試將工人的議題跟大眾可以支持的事情連結起來。

工會貪腐醜聞纏身 一線工人奮身一搏

通用汽車希望增加工人對醫療保障的供款。他們同時提出了一個低於通脹的工資調整:第一和三年增加2%,第二和四年給出2%的工資一次性款額。更差的是,公司沒有對層級制度提出任何修改。

公司的強硬態度可以從它停止為罷工工人支付健康保險可見一斑,工會因此會承擔部分的供款。但以往汽車公司在罷工期間仍然會繼續為保險供款。這些措施反映通用根本不把UAW放在眼內,特別是該工會的領導層之前被爆出貪污醜聞。

8月28日,UAW工會主席格里·瓊斯(Gary Jones)和前主席丹尼士·威廉斯(Dennis Williams)被聯邦調查局搜查。瓊斯未成為主席時的最高助理官員凡斯·皮爾森(Vance Pearson)則被控以挪用工會資助作個人享樂,大部分人相信瓊斯和威廉斯將會是下一個被控告的人。他們在法庭文件上被稱為「UAW官員A」和「UAW官員B」。

皮爾森現時仍然留任UAW行政管理層,更被指參與了集體合同到期後的談判。他是最近因貪污被控或定罪的第六名UAW官員。工會副主席和通用部門工會的最高助手則是第二和三名相關人士。

對於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罷工,克勞佛指︰「沒錯,UAW充滿腐敗,甚至是超出相像地令人作嘔。但罷工不取決於他們,而是取決於我們。我們可以並且會清理門戶。但我們現下有更急切的鬥爭在手頭上。」

凱莉也希望將重點放在通用汽車上︰「假如有人在工會濫權,那麼他的未來已經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卻沒有定下來,仍然懸置在半空。我們可以做的是跟其他人在一起,因為假如我們稍一分心……通用便會勝利,因為我們將焦點放在錯誤的鬥爭上了。」

米奇·霍斯(Mitch Fox)現在在底特律的羅穆路斯引擎廠(Romulus Engine)工作,這已經是他經歷無數倒閉和裁員後任職的第三間通用汽車廠。他認為自己之上的工會官員聲譽不佳將是投入罷工的動機︰「當這一切正在發生,可能他們會更努力嘗試贏回我們的尊重。但願事情會這樣發生。」

工人:不接受任何認何雙軌制的方案

但拿以往的合同作為標準的話,瓊斯談判的協定將會是無力的。假如這場罷工結果是消耗工會的成員多於通用汽車,領袖答應的將是一個有簽約獎金和大量工人層級的合同。此時,通用汽車的罷工工人只有一個工具來面對兩難:他們的否決權。他們可以將佳士拿工人2015年所做的一樣:工人組織起來否決一份認可工資雙軌制的合同。

佳士拿的一線工人當時在沒有工會支持下製作了傳單和T裇,創立了Facebook群組來分享戰術,並在介紹會議外舉行抗議。他們做了沒有人認為會在UAW發生的事,並以2-1投票反對威廉斯的方案,壓過他那句充滿藐視的「結束雙軌制是廢話!」,並贏得部分勝利。企業的提案改變了,建立了一個二級工的8年轉正制度(雖然工人仍然沒有退休金和平等的醫保計劃)。

在佳士拿的投票後不久,可能受那裡的否決結果鼓舞,通用的技工以六成人反對拒絕了集體合同,贏得部分改善(生產工人的贊成比例是58%)。

「我會對任何沒有提供路線實現所有通用/UAW員工平等的方案投反對票。」克勞佛說。「這是一項神聖的原則,亦是工會(Union)的根本意思。這種機會可能不會再來了。」

 

譯自:Labournotes:GM Strikers Say 'No More Tiers!'

部分內容經編輯刪節

表tag: 

獨立運動 審議惡法 毒霧連天 印尼抗爭者提七大訴求

$
0
0

【惟工新聞】

撤回惡法!軍隊和警察停止干政!
懲罰侵犯人權的官員!釋放所有政治犯!

似曾相識的口號在印尼各地響起。在星期一二(9月23至24日),大批民眾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及各大島嶼多個城市舉行反政府示威。民眾高喊「不要讓新秩序重臨!」的口號,意指不能讓1966至1998年間的獨裁政體再次出現。

在雅加達連續兩日的抗爭中,警察向群眾發射催淚彈和水砲,鎮壓令數百人受傷,而群眾以擲石和放火還擊。印尼紀錄片製作組Watchdoc Documendary發佈了題為《投下不信任的一票》(Mosi Tidak Percaya)的短片,提供了在雅加達的一些抗爭片段,以及抗爭者的七大訴求。另一方面,亦有印尼抗爭者剪輯香港街頭抗爭片段作為對付催淚彈的教學

全國示威的爆發,一次過集結了近期社會的各種問題,以及對多年來軍警干政的不滿。因此抗爭的訴求亦不限於一兩個重點。七大訴求包括:

1. 撤回刑事法案、採礦法案、土地法案、監獄法案、及勞動法案;推翻反貪委員會法(Komisi Pemberantasan Korupsi,英譯Corruption Eradication Commission)及天然資源法;通過反性暴力法案及家務工法案。

2. 將國會選出的貪腐的反貪委員撤職。

3. 禁止軍隊及警察人員兼任公務員職務。

4. 停止在巴布亞及其他地區的軍事管治,釋放所有巴布亞政治犯。

5.停止將抗爭者當作罪犯。

6. 停止焚燒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森林;懲罰縱火的公司,撤銷它們的營業許可。

7. 承認政府過去侵犯人權的行為,將涉事官員送上法庭;馬上補償受害者。

訴求當中,刑事法案是最被廣泛報導的訴求,而當中最常被提及條文的是婚前性行為刑事化。然而同樣受到關注的是打壓言論自由的條文,包括批評正副總統及法官將面臨長期監禁,以及不得勸說他人離開原本信仰的宗教。在星期二(9月24日),印尼國會承諾「暫緩」包括刑事法案在內的四項法案。

西巴布亞:獨立運動至今逾30人被槍殺

訴求提到的西巴布亞,是目前印尼被鎮壓得最嚴重的地區。這個自1969年被印尼軍事佔領至今的地區,一直受到殖民統治。其全世界最大的金礦及第二大的銅礦是印尼政府的搖錢樹。當地的獨立運動一直遭到殘酷鎮壓。自今年8月新一波的全島抗爭以來,超過30人被軍方槍殺。值得一提的是,西巴布亞獨立運動沒有受到印尼民間的攻擊。想反,印尼的抗爭者多年來都批評印尼政府在該地的暴行。

蘇門答臘與婆羅洲:焚燒山林 天空變成紅色

山林大火以及其後的毒霧是印尼及相鄰的馬來西亞一年一度的災難。多年來,棕櫚油公司都以焚燒山林的方式取得開墾種植園的土地,其對熱帶雨林的破壞本身已是一大災難,引起的濃煙亦變成跨地域問題。在蘇門答臘的占碑省(Jambi),天空出現詭異的紅色;在廖內省(Riau),濃煙不但令能見度大跌,更導致多人窒息死亡。當區人民需要大量救援物資,包括防毒口罩、氧氣、藥物等,但政府反應消極,並未施以適當救援,現時,印尼民間團體正在呼籲國際援助。

資料來源:
Jakarta Post、Jakarta Globe

圖片來源:
Twitter/@xakakuyyy
Jakarta Post
Facebook/ULMWP EU Mission

相關報導:
印尼大火持續兩月未停 團體促政府懲罰縱火跨國企業
https://wknews.org/node/909
雨林砍光 移山開礦 水土污染 婆羅洲徹底完蛋
https://wknews.org/node/1471

相關文章:
反種族主義及中央打壓 西巴布亞人民群起反抗
https://wknews.org/node/2014

表tag: 
縮字: 
大批民眾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及各大島嶼多個城市舉行反政府示威。民眾高喊「不要讓新秩序重臨!」的口號,意指

「脫歐」鬥餐死 黨派分歧背後別有乾坤?

$
0
0

翻閱各大報章的國際版,整個九月最觸目的主題又再回到英國的脫歐風波。繼五月文翠珊辭任首相後,除了新任首相約翰遜在七月高票當選新任首相外,脫歐相關風波似是經歷了一小段平靜時期。不過,隨著約翰遜率先在國會復會前宣布延長休會期,議會內外又再刮起一連串事件。

對於九月初以來各黨派的對立、內部分裂、議員退黨,以及議會外的示威遊行,身處數千公里以外的香港,確實很容易理解為一齣甚具娛樂性的鬧劇。畢竟無論是「脫歐」或「留歐」,到底不同結果會帶來甚麼影響,不同立場的議員及公眾又是抱著怎樣的心態,莫說是香港的看倌,即使是英國本地人也未必完全了解。不過,若然仔細考究歐盟的各種機制,以及各派別的背景,或能看出脫歐問題背後的角力,英國的勞工階層又在面對怎樣的抉擇。

除了邊境管制,「脫歐」還牽涉這些問題……

即使在英國本土,脫歐的問題仍廣泛被理解為「排外/包容」、「攬炒」與否之爭。關於排外的爭論,圍繞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外來勞工及難民政策;而關於「攬炒」的爭論,則是圍繞英國在歐洲經濟內的地位、外商會否因而撤資,以及影響更即時直接的一塊——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會否因脫歐而大漲。在這討論格局下,支持脫歐與否,就很快延伸到另一個爭議:到底應為了限制外來人口而甘願承受經濟上的打擊,還是在物價上漲的恐懼,加上「包容」、「團結」的旗幟下,反對脫歐?這些取態確實有一定根據,但若然爭議點仍是在於包容與否,而忘記聚焦於歐盟機制對成員國造成的貧窮問題,那就可能只是捕風捉影,與改善社會的目標相距甚遠。

事實上,以上的兩個立場都有其值得討論的部分,很難直接由支持與否來理解。例如在移民政策上,在目前歐洲單一市場的機制,勞工、商品、資金及服務自由流動的情況下,英國政府確是有較少決定權。不過,歐盟的成立,當然並非為了促進成員國「共融」而生,而「自由流動」也當然是指市場導向下的自由流動。貧困國家如波蘭、羅馬尼亞等,其國民千里迢迢來到英國謀生,正是因為歐盟的規則,包括對各國政府產業及貨幣政策的限制,使窮國面對本身科技發達、福利較低的國家(如德國、法國)競爭力更弱,嚴重打擊當地就業機會。因此,像強硬主張脫歐的「脫歐黨」所言般「重奪」邊境管理權,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

另一方面,脫歐後將引致生活必需品價格大漲亦是半對半錯。在沒有協議下貿然脫歐,由此而生的關稅確實有可能導致短期內物價上漲。部分報章更指出脫歐有可能導致外商大規模撤資,引發經濟衰退。但物價大漲的問題理應隨著新的貿易協議訂下而緩和,而外商撤走的論點更是與支持脫歐的選民脫節。金融服務業以外的各種產業早就式微,剩下的都是低收入崗位,脫歐選民的想法是:與其維持現狀,何不嘗試脫歐?

因此,要能夠理解脫歐的各個立場,首先不能繞過何謂「歐盟」這個問題。篇幅所限,本文只講歐盟如何影響各國的經濟發展政策。歐盟的規則不僅影響貧困國家,在英國同樣適用,對英國人民造成沉重打擊。舉例來說,英國不少製造業式微的傳統工業城市,一直難以振興經濟,導致居民面對的在職貧窮問題相當嚴重。針對此情況,政府透過產業補貼政策,扭轉目前由倫敦市金融產業佔主導地位的局面,鼓勵製造業、科技、能源等產業發展,理應是有助帶動就業,舒緩目前財富極度不均的局面。不過,在歐盟的規限下,成員國的政府能夠設產業補助,但卻不能制定任一產業的發展方向。在「平等競爭」的托辭下,成員國甚至不能透過政策制定該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方向,而違反規例的國家將受到嚴厲制裁。在這種規限下,受益的顯然是位於倫敦的金融服務企業及大銀行。

這些條約是否可以改變?可以,但提出改動的政府須過五關斬六將。那怕是次要的條約條文,也須獲得1)歐洲聯盟委員會同意、2)大部分成員國同意、3)歐洲議會表決通過,以及4)歐洲法院裁定與歐盟基本原則無衝突。而像「四大自由」(勞工、商品、資金及服務自由流動)般根本性的改動,更是要獲全體成員國同意方能通過。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政府理論上雖然可以在歐盟內推動改變,但它需要面對的阻力相當龐大。首先,對於一眾在倫敦市中心紮根的跨國企業來說,「四大自由」是他們不會願意讓步的營運條件。而在脫歐問題上,留歐肯定是比脫歐更有可能保障這個嚴重傾斜的競爭環境。本月初,英國帕克來銀由高級投資策略師波茲(Henk Potts) 已提出無協議脫歐有可能導致經濟衰退、英鎊貶值、企業僱用人員更難。在此局勢下,雖然反對脫歐的議員力挽狂瀾,但這些企業亦早已另謀後路。帕克來銀行將260億英鎊的資金由倫敦轉移到不受脫歐影響的愛爾蘭。而像帕克來銀行一樣把業務轉移到其他歐盟城市的金融服務企業估計多達30家以上,7000個崗位將從倫敦遷離。

由此可見,「脫歐」作為今天英國政經僵局的表現方式,背後是跨國資本,以及傾向保護富裕國家和資本利益的歐盟長期累積問題後的一次大反彈。

保守黨派系分裂 非單觀點分歧

既然是這樣,支持脫歐的一派是否就是窮人的救星?如上所述,若脫歐只是為了控制人口及商品流動,就不難想像脫歐只是把合法到英工作的外國人變為「非法勞工」,實際上並非從根源處理問題。在此情況下,在議會裡積極推動脫歐,並且鼓吹排外情緒的一群,到底是代表誰人的利益?這從執政保守黨的內部分化可窺一二。

由1980年代戴卓爾夫人當選起,支持保守黨的群體已是相當分殊。由市場至上主義者,到愛國分子,到小商戶店主、專業人士、英國本土企業、跨國大企業,都是保守黨的支持者。這種跨界別的聯合,到脫歐風波便開始出現難以修補的裂痕。隨著經營環境逐漸走下坡,早在2014年開始,英國一些本土中型企業已開始支持強硬主張脫歐的英國獨立黨,當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多達五分一的中型企業老闆及管理層皆由保守黨改投英國獨立黨。同時亦是他們旗下的小報章數年來極力宣傳透過脫歐解決移民問題。

僱用約500名員工,積極鼓吹脫歐的英國鋼鐵企業里德鋼鐵(ReidSteel)總裁西門·博伊德(Simon Boyd)便曾去信國會,指單一市場對英國的工業和農業造成災難,因為英國的出口總額只是入口的三分二,造成持續的貿易逆差。博伊德亦向媒體表示單一市場是一個「騙局」,因為英國本土企業要在歐盟的各項勞工政策下與不需遵守規定的中、印、美等企業競爭,令競爭力大減。部分保守黨政客如高文浩(Michael Gove)便要求脫歐時同時廢除歐盟在英國立法的《工時管制指令》(Working Time Directive),加強英國企業的僱傭靈活性。

由於英國國內的跨國資本與本土企業間的分歧明顯,前任首相文翠珊多番嘗試緩和這種黨內分化,接連推出了不同的脫歐方案。但她不僅要爭取議會內大部分議員的支持,更要獲得歐盟方面同意,亦即確保以德國及法國為首的政府在協議中能保留利益。在這情況下,文翠珊能操作的空間誠然是相當微小。

新任首相約翰遜上台後,旗幟鮮明的脫歐立場立馬獲得黨內親本土企業的一派垂青,甚至獲得極右「脫歐黨」支持。但這是否代表他能單憑脫歐派支持「硬闖」脫歐?從九月初開始,傾向留歐的黨員紛紛退黨,並加入中間派的自由民主黨,可見議會內的留歐勢力仍不容小覷。這群自民黨議員在日前已表明強硬的留歐意向——那怕是以推翻2016年公投結果為代價。

面對兩難,工黨能否捍衛勞動者利益?

作為最大反對黨,立場傾左翼的黨魁郝爾彬又獲得年輕一輩及工會成員支持,英國工黨作為勞動階層代表的定位看是當仁不讓。但這同時令工黨面對兩難局面:留歐實際上只是保留「不平等條約」,脫歐又有可能落入保守黨右派的排外主張當中。面對此局面,郝爾彬選擇了折衷方案,但隨著爭議逐漸白熱化,這種立場看來也不是長遠之計。

參考本年初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雖然工黨黨員間有達89%認為脫歐「是一個錯誤」,但對於整體投票予工黨的選民來說,回答此答案的比例則為73%,顯示工黨支持者當中仍不乏支持脫歐的人士。黨員當中,有72%認為黨魁郝爾彬應爭取再次公投,12%反對,可見黨員間雖反對脫歐,但仍不主張推翻上次公投結果。誠然,在上述背景下,若然英國工黨果真以代表廣大勞工階層為己任,無論明確表示支持或反對脫歐,也有可能違背勞工階層的利益,亦有可能令部分選民感到被離棄。在此情況下,郝爾彬主張先阻止「無協議脫歐」,爭取更佳協議,再付諸公投交由選民決定是否按協議脫歐。

與此同時,工黨內反對郝爾彬的一翼則批評其立場不夠鮮明,並要求郝爾彬表明反脫歐的場。如此,隨著主張留歐的一派與主張交付公投表決的一派分歧浮上水面,工黨內兩派的鬥爭則愈趨熾熱。年初,八名明確反脫歐的工黨國會議員退黨,另組一主張留歐的政黨「獨立團體」,當中三人其後後再轉到自由民主黨。黨內餘下的強硬脫歐派如副黨魁沃森,則繼續在黨內要求郝爾彬表明反對脫歐,並一再被郝爾彬拒絕。剛過去的週末,工黨週年大會前夕,黨內的左翼團體 Momemtum 領袖蘭斯曼動議免除副黨魁沃森的職務。雖然最後被郝爾彬阻止表決,但亦反映工黨內部矛盾已是相當尖銳。

剛過去的工黨年度大會上,黨員以些微票數通過支持郝爾彬的立場,即工黨將不立即表態支持脫歐或否。這亦代表以副黨魁沃森為首的堅決留歐派再度在黨內遭遇挫敗。但這並不代表黨內矛盾將得以平息,如脫歐期限不再延遲,10月31日的期限已是逼在眉睫,工黨終究要提出「更佳的」脫歐協議應有什麼條件。更重要的是,脫歐與否,英國的廣大勞動者如何能在不排外,不需損害別國人民的情況下,從跨國企業手中奪回更佳的生活條件?要給出答案,就很可能不是單靠議員和影子內閣,而是要求諸工黨內部的基層組織:工會、學生組織、論政團體等。

小結

本年開始,脫歐風波當中派別角力的場面愈見頻繁,亦牽涉較多複雜的議會及法律程序。若沒有仔細考究歐盟機制造成的影響,以及黨派衝突的具體內容,身處香港的讀者摸不著頭腦之際,確有機會誤解為純粹的派系爭權,甚至認為支持「脫歐」與否只是觀點與角度之別。嘗試解構各立場背後所代表的利益,不僅是為了打破這種「食花生睇戲」的觀念,更是要指出在當下的「脫歐/留歐」爭論中,背後角力的並非純粹的理念之別,而是跨國資本、本土企業、以及勞動階層的利益之爭。

 

延伸閱讀:

Jeremy Corbyn’s Labour vs. the Single Market

How the Long, Slow Death of Neoliberalism Sent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nto Crisis

The crisis of Conservatism

表tag: 
裏tag: 

為底層工人作證,不容官僚代言:紀念打工詩人許立志逝世五周年

$
0
0

今天是打工詩人許立志逝世五周年。許立志2011年到深圳富士康打工,歷盡了流水線工作的異化和離鄉打工生活的愁緒,工餘時寫成195首詩。2014年9月30日,許立志從深圳龍華一座大廈的十七層縱身一躍離開了世界。10月1日0時0分,許預設的定時微博發送了,寫上「新的一天」,原意無限希望,但讀者卻只感蒼涼。五年後的今天,中國農民工仍然與工作中的不公、暴力和異化搏鬥,自殺工人卻不再被媒體關注。《惟工新聞》輯錄許立志的詩作,並回顧近年中國電子業工人的情況。


許立志生於1990年7月28日,廣東揭陽玉湖鎮東寮村人,父母均為農民。高中畢業後,許在廣州、揭陽等地打工,2010年開始寫詩。2011年,許赴深圳富士康公司打工,成為一名流水線工人。許的合約為期三年,試用期最低工資約1700元人民幣,加班另計;轉正後提高至2300元。他當過作業員、倉管、線長等職務,亦曾管理整條流水線。

2014年,許回到江蘇謀職,但由於工作不順,他重返深圳與富士康簽約。9月26日,許再簽訂了一份為期三年的勞動合同,月薪1900元人民幣。四天後,許跳樓身亡,享年24歲。

許立志的詩作多在富士康工作期間完成,內容圍繞流水線工作和廠區的生活,主題涉足打工生活、鄉愁、死亡等。作品見於《打工詩人》、《打工文學》等。

中國農民工的生活長期不見於主流媒體報道。就算工人獲得鎂光燈的青睞,也是來自非政府組織做的工廠調查報告,被社會科學式的文字所敘述。但許立志等詩人的作品卻表達了農民工的想望、情感和觀點,為工人的生存狀態留下證言,不容官僚和政府代言。

許立志的詩句犀利,經常運用各種身體意象來描寫在工廠區的打工生活,是長年在流水線工作的工人才能刻劃的真切感受。另一方面,讀者也能從許的詩作變化,感受到工廠工作對工人帶來的情感轉變,如何清刷詩人所運用的意象。以下輯錄四篇相關的作品:

《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

我咽下一枚鐵做的月亮

他們把它叫作螺絲

我咽下這工業的廢水,失業的訂單

那些低於機台的青春早早夭亡

我咽下奔波,咽下流離失所

咽下人行天橋,咽下長滿水鏽的生活

我再咽不下了

所有我曾經咽下的現在都從喉嚨洶湧而出

在祖國的領土上鋪成一首

恥辱的詩

2013-12-19

 

《流水線上的雕塑》

 

沿着流水線,筆直而下

我看到了自己的青春

汩汩流動,如血般地

主板,彈片,鐵盒……一一晃過

手頭的活沒人會幫我幹

幸虧所在的工站賜我以

雙手如同機器

不知疲倦地,搶,搶,搶

直到手上盛開着繁華的

繭,滲血的傷

我都不曾發現

自己早站成了

一座古老的雕塑

2011-6-12

 

《流水線上的兵馬俑》

沿線站著

夏丘

張子鳳

肖朋

李孝定

唐秀猛

雷蘭嬌

許立志

朱正武

潘霞

苒雪梅

這些不分晝夜的打工者

穿戴好

靜電衣

靜電帽

靜電鞋

靜電手套

靜電環

整裝待發

靜候軍令

只一響鈴功夫

悉數回到秦朝

2013-12-5

 

在書寫打工生活以外……

許立志逝世後,大陸詩人、詩歌評論家秦曉宇為其出版了詩集《新的一天》,並在序言中寫到︰「許立志就有許多作品無法歸入『打工詩歌』的範疇,其中也不乏佳作,這作作出表明他就是一個真正的詩人,與職業身份無關,通過它們,甚至可以更好地去認識他的寫作才能、文學資源、風格意識與詩歌個性。」

秦提到許獨特的幽默感,詩作裡偶爾會自嘲或惡搞他人,但內容卻有暗藏鋒芒。另外,許立志在現實生活找到的靈感,亦激發他在文學創作中的形式創新,不少作品均饒有趣味。以下輯錄兩首相關的詩作:

《自嘲歌》

人家是高富帥

我是矮窮矬

人家身家過億

我身患鼠疫

人家出門買小米

我只能在家喝小米粥

人家出門買蘋果四代

我出門買四袋蘋果

人家出門泡妞

我只能在家泡茶

人家出門立馬車震

我出門立馬車禍

2013-5-21

 

《一顆花生的死亡報告》

商品名:花生醬

配料:花生、麥芽糖、白砂糖、食用植物油、食用

鹽、食品添加劑(山梨酸鉀)

產品標準號:QB/T1733.4

食用方法:啟蓋後直接食用

貯存方法:開蓋前於常溫避光通風乾燥處儲藏,開

蓋後請密蓋冷藏

生產者:汕頭市熊記食品有限公司

廠址:汕頭市龍湖區新溪鎮北中村遠東工業園B2廠房

電話:0754-86203278 85769568

傳真:0754 -86203060

保質期:18個月產地:廣東汕頭

網址:www.stxiongji.com

生產日期:2013.08.10

2013-11-16

 

工人自殺從未停息 自殺潮後難再獲媒體關注

流水線上不見終日的工作、工廠高壓的管治和工人之間分割的情感狀態,都使離鄉別井的打工生活格外痛苦。這些電子業工人的工作條件首次得到廣泛報道,來自2010年富士康12名員工接連跳樓自殺身亡的事件。然而熱潮過後,許立志的自殺所獲得的媒體關注已疲弱得多,遑論其他沒有「詩人」身份的工人。

但工廠的自殺情況從未消失。據電子監察(Electronics Watch)和經濟權利協會(Economic Rights Institute)2018年的報告顯示,由2003至2017年間,中國電子產業至少發生了167宗工人自殺事件。工廠在很多自殺案件後派人迅速收走受害工人的遺物,派封口費要求其他工人避談事件,防止家屬找到僱主需要負擔責任的證據。另一方面,工廠和警察之間則會要求工人家屬盡快接受賠償,並要求家屬不能向外界透露相關自殺事件。這些都是事件沒有得到流傳的原因。

然而,不斷的掩蓋卻不會取消問題。工人在社會上面對的各種矛盾是自殺的來源。該報告指出,工作的速度和強度超出常理、高壓的紀律要求、日夜顛倒的輪班制度均與自殺風險相關。工人目睹管理人員找黑社會襲擊頂撞的員工,輪班制導致長期失眠頭痛,以至目擊工業災害的發生,愈益使他們焦慮和抑鬱。可見,以往讓不少工人以自殺控訴的問題,許立志生活中面臨的不公、暴力和身體傷害,仍然未有得以改變。

在許立志逝世五周年的今天,需要更多人閱讀工人保留下來的詩作,接過其生命中承受的種種來迎接新的一天。

 

報告參考:

The Link Between Employment Conditions and Suicide: A Study of the Electronics Sector in China

表tag: 

印尼學運再起 新一波青年起義來臨?

$
0
0

編按:印尼學生運動不止反對婚前性行為刑事化!學生提出了七大訴求!自上星期開始,印尼全國各地爆發學生示威,惟工新聞上週的文章為大家簡介七大訴求的內容。今次我們翻譯印尼政治、歷史與文學資深研究者Max Lane發表在TodayOnline的評論文章,讓讀者一窺印尼青年運動的前因和當下的趨勢。


自9月23日起,印尼幾乎每一個省都出現學生示威,反對國會正在表決的多項法案。第一個遊行發生在大學城日惹。雖然行動在少於24時之內動員,但已有15,000人上街。

目前全國各地的學生都提出相似的訴求,但運動暫未出現全國性協調。令學生不滿的法案內容包括削弱反貪委員會(Komisi Pemberantasan Korupsi,英譯Corruption Eradication Commission)、禁止「冒犯」正副總統、國會及其他政府部門,以及修訂刑事法案令婚前性行為等私生活行為刑事化。同樣令學生憤怒的是,在同一時間,國會對於通過反家暴法猶豫不決。

總統佐科威作出一些妥協,要求政黨押後表決法案。然而反貪委員會法已被通過。當地媒體引述,佐科威正考慮發出總統法令取消該法案修訂,然而目前還未發生。

抗爭的主因是新法案將會削弱反貪委員會的權力。尤其是最近反貪委員會拘捕了23名國會議員及其中一個地區議會的大部份議員(譯註:東爪哇瑪琅市議會當中45名議員有41名被反貪委員會點名涉嫌貪污),令學生完全不再信任政客。

但,像大多數主流媒體和政客那樣,將反對反貪委員會法形容為學生的唯一或主要訴求,絕對是大錯特錯。

反貪是改革時期(Reformasi)的核心精神。在蘇哈托於1998年倒台時,這個字表達了對全面社會改革和進步的期盼。政府放軟手腳反貪,令青年對政府在各種社會問題上停滯不前的怒氣爆發。我們看到包括高中生在內的青年激進化,提出比反貪廣泛得多的議程。

青年激進化已經醞釀多時。在蘇哈托下台後,政府慢慢減少了學校的意識形態教育。加上容易取得網上資訊,進步和現代化的社會政治思考在青年之間廣泛傳播。而學生的七大訴求表現了更進步的社會價值。雅加達郵報(Jakarta Post)整理的一個版本如下:

1. 撤回刑事法案、採礦法案、土地法案、監獄法案、及勞動法案;推翻反貪委員會法及天然資源法;通過反性暴力法案及家務工法案。

2. 將國會選出的貪腐的反貪委員撤職。

3. 禁止軍隊及警察人員兼任公務員職務。

4. 停止在巴布亞及其他地區的軍事管治,釋放所有巴布亞政治犯。

5.停止將抗爭者當作罪犯。

6. 停止焚燒婆羅洲和蘇門答臘的森林;懲罰縱火的公司,撤銷它們的營業許可。

7. 承認政府過去侵犯人權的行為,將涉事官員送上法庭;馬上補償受害者。

學生強調,七大訴求同等重要。社交媒體亦不斷被拿著寫上訴求的示威道具照片「洗版」。

在過去只屬於人權團體的訴求,現在受到學生廣泛支持。例如有些示威道具寫著將維蘭托(Wiranto)送上人權法庭的訴求——他是前將領,現任政治、法律、安全統籌部長(Kementerian Koordinator Bidang Politik, Hukum, dan Keamanan Indonesia)。人權組織指控他在東帝汶及蘇哈托執政末期時侵犯人權。

總統佐科威的支持者在沒有證據之下指控學生背後有人操縱。學生否認。事實上,這些抗爭是由多個學生團體在各地區組成的聯盟組織。

隨著印尼青年思想變得進步,政治精英卻仍然困在「新秩序」時期(Orde Baru,譯註:指蘇哈托1966-1998年執政時期,期間對共產黨及工會進行大屠殺,軍政府掌權,現在被形容為貪污、勾結、裙帶關係的時代)的保守專制思想當中,形同老人政治,只著重要求服從現有秩序。

經常可以看到青年在社交媒體上形容蘇哈托時代的政治人物為「恐龍」,反映政治精英的過時形象,以及國家機器上月的鎮壓——當中至少12人因組織遊行及在Twitter批評政府而被拘留或檢控。軍警亦以催淚彈和水砲鎮壓示威,導致兩名學生被殺,多人受傷。不出所料,即使在國會,也有一些聲音要求佐科威撤換鎮壓學生的維蘭托。

同時,越來越多人將佐科威的暱稱「好人」(orang baik)縮寫為OrBa——亦即「新秩序」(Orde Baru)的簡稱。

目前除了暫緩表決部份法案外,政府沒有回應學生其他訴求。

近年一直潛伏,到了最近才爆發的青年激進趨勢很有可能會持續。目前仍無法預料將會怎樣發展。

部份大學的學生會在當局拒絕直播談判之後,已經拒絕與佐科威會面。佐科威將於10月20日宣誓就任總統。學生清楚指出,他們並不要求佐科威下台。然而種種跡象顯示,他們會一直施壓要求改革,直至成功。在未來一段時間,佐科威會否撤換與上週鎮壓有關的官員,將被視為他如何在第二任總統任期內面對民間挑戰的指標。

文章來源:
Indonesian politics: The beginnings of a youth rebellion?
https://www.todayonline.com/commentary/indonesian-politics-beginnings-yo...

相關報導:
獨立運動 審議惡法 毒霧連天 印尼抗爭者提七大訴求
https://wknews.org/node/2030

表tag: 

遭遣返的Hydis工人與參加遊行的何韻詩 移民署標準改進了嗎?

$
0
0

何韻詩周日在台灣參加遊行時遭到兩名統促黨黑衣人潑紅漆,卻同時引起了媒體質疑持觀光簽證的何是否有權參與遊行。對此,台灣移民署聲稱集會遊行是人權,外國人的參與不會受限,又稱尊重人權自由的普世價值。

然而,沒有媒體關注,特別是窮苦的外國工人看來不在台灣移民署的人權之列。2015年,南韓Hydis工人來台抗議台資公司永豐餘單方面關閉工廠、解僱員工,工廠資方更威迫恐嚇使工會領袖自殺。但工人卻被台灣移民署暴力遣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這篇文章指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早在2009年便在台灣施行,但根本被移民署當作廢紙。不只工人被遣返,有德國人參加台灣反核運動亦被禁止入境。這次香港反送中運動力量巨大讓移民署轉彎,但移民署的說法十足虛偽。《惟工新聞》特此轉載。


文/吳嘉浤(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

〈何韻詩可參加遊行? 移民署:法令沒說外國人不能參加〉
看到這則新聞,心中只有感慨。

過去在Hydis工人來台抗議永豐餘集團的時候,移民署對於外國抗爭者的打壓可說無所不用其極。2015年6月9日晚間,不到10名Hydis工人在何壽川家前面夜宿等待回應,除了靜坐外沒有任何動作,卻突然遭到近百名警力出動拒馬蛇籠包圍,平靜的仁愛路突然出現一塊包圍方陣。完全沒有任何反應的時間,警察吆喝「所有人都抓起來!」不只韓國工人,在現場我憤怒地和警察理論,也被壓制上手銬載上警車,這張照片就是被壓制在地上的時候拍的。

為什麼要現場抓人?警察的理由是「在馬路上放置廢棄物(抗爭道具等),違反廢清法」,這種可笑的藉口。「廢棄物清理法」是即使成立也只要繳納一千多元罰款的行政規則,你看過警察出動警備車抓走亂丟垃圾的路人嗎?更何況現場並非棄置物品而是靜坐。

當時的台北市警察局,最大的長官叫台北市長柯文哲。

和本國人在調查後飭回不同,韓國工人很快就被送到移民署的收容所,並在一天之內遣返出境。

在此之後,移民署就不斷把來台抗爭的Hydis工人列入黑名單。只要來過臺灣的Hydis工人全都禁止再次入境,黑名單長達三年的時間,即使到民進黨執政時期,聲援連線不斷的向移民署訴求與抗議,都沒有被解除。甚至過了三年時限,Hydis抗爭也結束了,來台旅遊的Hydis工人,入境時也往往遭到騷擾,必須聯絡律師協助,才得以順利入關。

這就是臺灣的移民署。當時我還投書自由時報一篇文章叫〈臺灣政府的實質統治者何壽川〉,批判政府甘為資本家鷹犬。

事實上不僅工人運動,過去也有德國人參加臺灣的反核運動被禁止入境的案例。可以說,國際的串聯在臺灣的入國管制上長期以來都是戒嚴的、鎮壓的。記得今年長榮罷工,日本《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到凱道聲援,現場還有律師緊張的提醒:「要小心政府之後將他列入入境黑名單甚至驅逐出境!」移民署在對於何韻詩事件提到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早在2009年在台灣施行,但根本也被移民署自己當作廢紙一張。

如今顯然是因為香港民主運動的聲勢,讓移民署終於鬆口,破先例的強調:「法令沒說外國人不能參加集會遊行」

政治是現實的,我們也必須承認,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所激發的能量,遠大於當年韓國臺灣工運串聯對永豐餘集團的施壓力道,終於讓移民署轉彎。

但是我們也必須明辨,這裡頭有多少是政治話術。未來每一個在臺灣參加集會遊行的香港人都一樣能受到保障嗎?如果未來還有韓國或其他國家的工人來臺灣抗爭,能受到一樣的保障嗎?先讓我們盯緊移民署,是否未來外國的抗爭者只要先報備就可以參加遊行集會,以及移民署自己所說的:「移民法第29條修正條文草案,明定停(居)留外國人得參與合法的集會遊行,草案已提報行政院審查通過,尚待核定」何時會通過吧!

 

相關報道:

韓Hydis工會三度來台抗議 財團治國 靜坐絕食遭遣返

控元太惡性關廠 韓Hydis勞工赴台抗議

續裴宰炯遺志 聲援Hydis反關廠 勞團永豐餘大樓砸蛋潑漆灑冥紙

港團體抗議台資公司逼死韓國工人 警方:拍攝警員將遭追究

表tag: 

推動檢察制度改革 韓百萬人燭光集會

$
0
0

編按:在2016至17年,韓國民眾連續23週的燭光集會,逼使總統朴槿惠下台並接受審訊。近日,過百萬人再次在首爾街頭舉起燭光。今次不像以往針對民選政府,而是反對檢察官的偵查過程有政治目的,要求改革檢察制度。

韓國檢察官權力極大,壟斷了刑事案件偵查和起訴的權力,被視為威權時代的遺留的架構。總統文在寅委任法學家曹國上任法務部長,推動檢察制度改革,包括將偵查的權力分散給檢察官和警察、縮減檢察官特別偵查隊伍人數、設立專責部門調查高級官員等。然而同一時間,檢察官密鑼緊鼓調查曹國及其家屬。惟工新聞翻譯韓民族日報的評論文章,簡介引發群眾怒火的多項因素。


「我在觀察整個過程,找出問題的起因。」一名首次當選的民主黨國會議員說。

他說的是9月28日晚在首爾瑞草區盤浦洞首席檢察官辦公室前舉行的燭光集會。

「上星期我留意到區內氣氛不尋常,但沒有預料有這麼多人參加集會。」那名反對曹國獲委任為法務部長的國會議員說。「我很好奇,下星期會有多少人參加集會。」

集會組織者估計,有150至200萬人參加上星期六集會,遠超預期。

不滿檢察官越權 集會人數超預期

從各方面看,星期六的集會很不尋常。首先,集會人數龐大,卻沒有任何先兆。

燭光集會自2002年來已不斷舉行,但一般來說都需要六星期累積政治能量,並一直有媒體密切跟進。這是史上第一次突如其來爆發的燭光集會。中央大學社會學教授Shin Jin-uk在9月29日電話訪問如是說。

星期六的集會規模與2016年推翻朴槿惠的集會規模相若。但目前仍不清楚溫和派在當中的角色是否與當年相似。

這個集會動員了溫和派還是基本盤?這是很重要的問題。近期的調查可見,焦點看來放在基本盤。市場調查機構Hankook的公共意見分析員Chung Han-ul說。

KBS時事節目在9月26至27日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41%回應指針對曹國及其家人的調查太過分,而49%則不同意。

但專家都同意,執政民主黨支持者的主流意見是檢察官的調查太過分。但感到不滿是一回事,走出來集會表達不滿是另一回事。

目前大部分人都認為,檢察官洩漏曹國正在被調查的訊息是過分的行為。聖公會大學新聞及廣播教授Choe Jin-bong說。

也有一些支持者一方面對曹國的醜聞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亦不願意表達對其道德操守的失望。但越來越多針對檢察官濫權的批評,以及隨之引申出檢察制度改革的要求讓支持者有一個行動的理由。「用11小時搜查曹國的家是事情的轉折點,檢察官根本是用石頭砸自己的腳。」另一名專家說。

南韓總統文在寅對檢察官的訊息可能亦鼓勵了支持者行動。在9月27日,文在寅在聯合國大會演說及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峰會過後回國,他讓青瓦台發言人高旼廷舉行簡報會,強調檢察官在行使權力的時候要保持克制及尊重人權。在文在寅支持者的眼中,這種說法可能被視為認可曹國對首席檢察官尹錫悅攤牌。

檢察官動搖民選政府

另一名分析員認為,公眾在超過一個月的政治動盪當中感到受檢察官的威脅。當很多人同意文在寅所言,有權力的人以及針對曹國的指控應該被調查,近期檢察官的行為進一步令人相信執法權應該被公眾檢查及製衡。 Shin Jin-uk說。他認為,檢察官進行地毯式搜索是民意逆轉的關鍵,因為這種行為看來在挑戰總統的委任權。

2000年代大部分燭光集會都始於認為貪污腐敗的民選官員應該被法治制止。但今次是第一次並非針對民選政府,而是一批並非經選舉產生的政府官員——檢察官。

民主黨消息來源表達相近的情緒。上月以來,檢察官自己將檢察制度改革放上社會議程。至少對於民主黨支持者來說,這是改革的首要任務。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經歷2016年燭光集會的勝利,群眾認為檢察官針對曹國的舉動是對2016年勝利的挑戰。首爾國立大學社會學教授張德鎭(Chang Duk-jin暫譯)分析2016年集會的大數據,研究要求彈劾朴槿惠及要求檢察制度改革這兩輪集會的關係。

他研究當年的大數據,看到「燭光公民」一詞隨時間變得普及,標誌著燭光公民這種新的政治身份被創造出來,而他們最大的要求是消滅根深蒂固的惡魔。他認為,那些燭光公民再一次被動員,並取得共識認為那些檢察官就是惡魔,濫用權力令民主倒退。

檢察官政治導向的調查、被調查者的資料洩漏,以及傳媒毫無批判性地刊登這些資訊,導致前總統盧武鉉在2009年悲劇的自殺。這個創傷亦構成動員的另一因素。

盧武鉉10年前的死亡是集體回憶的一部分,亦構成一個共識,不會讓檢察官再一次針對政敵。現在,群眾仍在處理盧武鉉因為檢察官不受制衡的權力而死的創傷,加上檢察官現在合力抵抗檢察制度改革,令群眾重新拿起燭光。聖公會大學人文學系教授韓洪九說。

但也有人擔心集會只會鞏固執政黨傳統的支持者,而沒有吸引溫和派和更進步的群體。一名民主黨消息人士認為,要求檢察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與保護曹國重疊;瑞草的集會不應被認為是為了保護曹國而做,否則就很容易為保守派提供彈藥。

 

文章來源:

[News analysis] The unexpected turnout of the candlelight rally for prosecutorial reform

表tag: 
裏tag: 

厄瓜多爾:群眾示威抗議IMF傀儡實行緊縮措施

$
0
0

十月三日,遠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政府推行一連串打擊民生的緊縮政策,當中包括推行所謂「勞工法改革」,砍掉公共部門工人的一半假期,工人在更新臨時工作合約時將被減少20%的報酬,放棄該國工人經過艱辛抗爭所贏回來的社會成果。厄瓜多爾總統已經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容許政府及警察以「鎮暴」之名粗暴打壓示威者。惟工新聞特此轉載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朱進佳先生撰寫的華文報導。


厄瓜多爾爆發聲勢浩大的示威浪潮,反對該國總統萊寧・莫雷諾(Lenín Moreno)所推行的最新緊縮措施。

2019年10月3日,厄瓜多爾全國各地爆發群眾抗議活動。道路被巴士、的士、卡車等交通工具堵塞。原住民、學生、工會等紛紛聯合起來展開抗議活動。運輸工會號召不斷動員,並展開無期限罷工。運輸工人是受厄瓜多爾政府最新取消燃油津貼措施影響最大的一群。

在厄瓜多爾首都基多,鎮暴警察向示威群眾發射催淚彈,並動用武力驅散示威者。厄瓜多爾國防部長聲稱當局於2019年10月3日共拘捕了277人。

厄瓜多爾總統莫雷諾宣布「緊急狀態」。在所謂「緊急狀態」下,總統有權以「安全」之名義擅自動用政府資金、審查媒體、動員軍警,以及關閉交通樞紐。儘管進入「緊急狀態」及警察的暴力鎮壓,厄瓜多爾人民仍然繼續上街抗議。

厄瓜多爾總統莫雷諾於2019年10月1日宣布了新的一籃子「緊縮」措施。這個「新自由主義配套」是在厄瓜多爾政府為換取財政援助而跟國際貨幣基金(IMF)達成協議的基礎上提出。莫雷諾政府所要推行的最新緊縮措施,包括取消汽油和柴油津貼、「稅務改革」,以及勞工法「改革」。厄瓜多爾政府要推行的所謂「勞工法改革」,將典當該國工人經過艱辛抗爭所贏回來的社會成果。莫雷諾政府計劃砍掉公共部門工人的一半假期,而工人在更新臨時工作合約時將被減少20%的報酬。此外。 IMF還建議莫雷諾政府裁減公共部門工人,並提高私人接參與國有公司的機會。

莫雷諾政府於2019年2月跟IMF達成協議,以換取42億美元貸款,條件就是執行一系列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通過「緊縮措施」去降低債務。厄瓜多爾以至拉丁美洲的人民,因為都曾經歷過IMF經濟政策所帶來的苦難,所以很清楚政府接納IMF「經濟改革」藥方的後果。

厄瓜多爾的工會、政治組織及民間團體紛紛表達他們對政府「緊縮」措施的堅定拒絕,因為這措施只是政府為討好國際金融機構而向底層人民發動的攻勢。

莫雷諾於2017年總統大選中勝出,當時他是以當時左翼總統拉斐爾・科雷亞(Rafael Correa)的接班人姿態當選,競選期間也得到科雷亞支持。莫雷諾曾承諾會延續“公民革命”與科雷亞執政時期的社會政治遺產。可是,莫雷諾當上總統後不久就背叛承諾,取消不少科雷亞執政時期的政策,並跟科雷亞翻臉。

莫雷諾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現他對資本主義勢力及國際金融機構的忠誠,實行右傾的政策,包括削減公共開支、自由化貿易、推行勞動伸縮化政策等。莫雷諾還寬赦曾犯下欺詐罪的投資者,併計劃進一步降低向大公司徵收的稅率。

莫雷諾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跟IMF簽訂協議、跟沒有簽署軍事合作協議、取消對吹哨者朱利安・阿桑奇的政治庇護,以及對委內瑞拉右翼反對派的大力支持,反映著莫雷諾完全背叛厄瓜多爾人民一直以來反帝國主義並爭取拉丁美洲大融合的政治遺產。莫雷諾只是維護帝國主義與寡頭集團在拉丁美洲利益的IMF傀儡。

厄瓜多爾人民會繼續動員,反抗來自IMF傀儡所發動的新自由主義攻勢。

表tag: 
裏tag: 

來自遠方的聲援:倫敦反送中遊行參與者的想望(上)

$
0
0

剛過去的星期六,華裔政治漫畫家/異見藝術家巴丟草來到倫敦,與民間團體 Democracy for Hong Kong在倫敦塔橋搞了一場人鏈行動和遊行,聲援香港的抗爭者,參與者包括一眾駐英港人及相當數量的歐洲人。究竟這一群在遠方支持運動的人如何分析這場運動、解讀香港的政治形態、理解國際連結和構想民主?惟工新聞收到了一篇集會參與者的投稿,記錄了數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對這場運動的想望,將以上下篇分別刊出。


烽煙掩蓋了我們的天空,但掩蓋不了我們的未來。

中港政府、統治階級、官商士紳、權力日益膨脹的警隊及各方既得利益,固然對人民面對的不公和香港今天的亂局責無旁貸;但香港未來的面貌卻是取決於運動的視角、走向、價值觀、政治取態和語言等等。「生於亂世,有種責任」,指的正是介入社會,譜寫未來的責任。香港的未來,只能由我們自己譜寫。

十月五日,駐澳洲的華裔政治漫畫家/異見藝術家巴丟草來到倫敦,與民間團體 Democracy for Hong Kong在倫敦塔橋搞了一場人鏈行動和遊行,參與者包括一眾駐英港人及相當數量的歐洲人。究竟這一群遙距支持反送中運動的人們如何分析這場運動、解讀香港的政治形態、理解國際連結和構想民主?筆者採訪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希望透視遠在英國的不同反送中運動支持者,正在為香港撰寫一個怎樣的未來。

示威者在倫敦塔橋組成人鏈

1. Benny Wong,亞非學院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SOAS) 碩士生,修讀政治

問:甚麼驅使你參與今天這場行動?你希望你的參與能夠達到甚麼?

答:我剛剛在大學註冊了一個叫Citizens of the Sand (Greater China Dialogue) (sand是指流散到各地的華人)的團體,目的是促進陸港台三地人民放下不同,互相交流。我今天出來也是為了鼓勵運動中的人放下不同和仇恨,進行有益、有建設性的溝通。因為我意識到香港這場運動有民族主義的傾向,而且對大陸和台灣人民面對的情況都存有不少誤解和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我希望能看到多一些交流吧。

雖然我沒有到過現場,從未切身感受催淚煙、布袋彈和警暴的傷害,無法與前線抗爭者並肩,但也想對在香港參與運動的人表示支持。另外,我想跟這裡的人對於抗爭戰術的問題作交流。

問:你認為阻礙三地人民溝通和交流的隔膜是哪些?

答:我覺得媒體的報導有不準確的地方,但更根本的問題是(新聞)內容的生產。因為傳媒的內容創造基本上是以觀眾為主導的:觀眾想看甚麼、聽甚麼,它就得創造甚麼。這樣的模式自然會容易構成confirmation bias(確認偏誤)令人們停留在同溫層或舒適圈內,變相接收跟其他人很不一樣的資訊和想法。所以也實在談不上誰在洗誰的腦,因為各方面都在洗他們觀眾的腦。

大陸對新聞和資訊的封殺自然會加劇此問題,但即使在相對資訊流通的香港,媒體的報導也有不少偏頗和具民族主義色彩的地方,令香港人容易錯將政權和人民混淆,在這場運動中將矛頭指向內地人民。

問:可否解釋一下你口中的「香港人」是誰?少數族裔在運動及香港社會中又有甚麼位置?

答:我說「香港人」的主要是華人吧。以我所認知,在港的少數族裔的政治參與程度不高,可能是因為社會對他們的排擠,以及他們本身的公民身份認同不高。像利君雅(香港電台記者)這種「幸運minority」真的為數很少、很atypical(非典型)他多少在制度中獲得了成功、讀得成書、可以向上爬;這也成全了他的社會和政治參與。對於其他少數族裔來說,我想他們的情況跟居住與西方國家的華人有類似的地方:他們都很專注於做好自己、努力「搵食」、做個model minority(模範少數)沒有投放太多於政治參與。

問:那你認為少數族裔的政治參與程度不高的原因是甚麼?

答:我覺得作為少數族裔,他們的身份認同不高,不論是香港人還是公民身份認同。這是由於客觀條件不利他們建構這種認同,因為制度上和法律上,他們都無法跟有中國公民身份、拿著香港護照或身份證的人的位置相比。他們在華人社會面對的種族歧視其實是很嚴重、很具體的,但這種歧視是大家也覺得OK的一件事。在這樣的狀態生活的人,難以要求他們有很高的政治參與。

問:其實「少數族裔的政治參與度不高」這種印象,對多年來一直著力組織和抗爭的移民家務工來說實在有欠公允。你對他們的運動是否認識?你如何看他們在反送中運動裡面的角色?

答:我對他們的運動的認識不高。我想外傭爭取的是自己群體的權益,而反送中的運動是針對整個政治框架,所以我會說他們的抗爭是存在於我們這場更大型、更大範圍的抗爭,相比下較為次要。

問:為何會有大小輕重之別?難到移工對抗的經濟框架、社會再生產模式、甚至兩國間的邊界不夠大、不夠existential、沒有政治面向?

答:也對,或許我不應該比較兩者的大小輕重。我想比較恰當的說法是:他們需要我們來保存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氛圍才會成功。

問:你為何認為「他們」要「我們」來保護?「我」和「他」的分野又是甚麼?

答:我說的「我」和「他」不是種族或國籍的區隔。大概是說這是兩場運動,而移工的抗爭對我們這場政治運動有一定的依賴吧。

問:我們談一下戰術吧。你說你對現在運動採用的戰術有點意見,可以多說一下嗎?

答:其實在昨天之前,我是很認同和支持抗爭者的戰術選擇的。畢竟歷史上,香港從未有過這麼大規模的抗爭,所以抗爭者push the boundaries(挑戰、突破界限),甚至將行動升級來逼使政權「跪低」,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我覺得示威者不應該攻擊中資或者來自內地的銀行等機構,對它們的商鋪等進行破壞。香港人根本不理解中資滲透香港的程度有多嚴重——連教科書也是由中聯辦出版的:這個敵人我們不應該搞,我們搞不起。

問:這是我挺意想不到的見解。中資滲透香港,不就是將矛頭指向中資的最佳理由嗎?而且香港人不理解中資的滲透程度的講法好像並不準確:抗爭者不是正在連登傳播關於在港中資的資訊嗎?為何你會有「運動應該離開這條戰線」的想法?

答:因為直接攻擊中資和建制派只會惹怒中共。而且,這些暴力破壞的畫面到了國營傳媒的手上,定必會被用作分隔港人和大陸人的材料;如果我說中共有極強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或者有意識以民族主義來動員觀眾,你應該不會否定吧。那些關於中資被攻擊的報導到了內地人眼裡,只會讓他們感到種族歧視。所以我覺得追擊中資並無作用,反而只會令中共更強硬。

問:那你怎麼看運動中那種不怕強硬維穩手段,決心「攬炒」的心態?

答:我覺得這是病態的。「攬炒」是香港人感到絕望、看不見未來、「算撚數」的表現。這種絕望既是由於近幾場運動均沒有得到成果,但也是因為本身香港人的生存環境——當「樓奴」、長工時等——已經讓他們看不到未來。

問:轉一轉話題:之於政權加壓和警權膨脹的脈絡中,你認為十月一日警察首次以實彈射擊示威者代表甚麼?

答:縱觀全球,有使用過分武力或暴力傾向的警察都是來自多族群的國家。多族群不止是指有多於一個種族的意思,而是說某個族群享有一些很material(具體、物質)的優勢,而另一些族群卻面對壓逼和不公。在這種國度的警察使用過分暴力,主要是出於維護社會上的種族層級,美國便是最明顯的例子。另外一種傾向使用過分武力的警隊則是來自民主政體或制度不成熟的國家。

香港的制度算是成熟,又是華人為主的地方;那為甚麼警察濫暴會發生在香港呢?我覺得是因為「風向」改變了,令香港的管治模式越發接近多族群的國家。我理解這是來自大漢/大中華主義以及共產黨的強權統治日益強大的交疊,令香港的管治和警隊的執法宗旨變成有利願意靠攏中共的漢人,對其他人則予以懲罰。

問:香港的制度真的談得上成熟?另外,根據你的說法,警隊的執法宗旨不更像是維護階級利益,而不是族群利益嗎?

答:也對。警察保衛階級利益的作用其實一直以來都存在的,我想更貼切的說法是說警察執法原則是有利願意靠攏中共的資本和既得利益。至於制度的成熟這方面,是出於以西方民主政體作本位、自由派的視角的分析吧。那只是一套分析,我其實並不認同它背後的邏輯,而我覺得香港的民主運動是迫切需要decolonise(去殖)的。

問:我正想跟你談這點。參與今天遊行的人有不少都帶著港英旗,你對運動中有人表現出對殖民制度和邏輯的推崇甚至擁抱有何想法?

答:我支持這場運動,可是我覺得它有許多不足之處,這就是其一。我不認為這裡的人或者在香港的抗爭者有深入思考過民主究竟是甚麼,或者批判過他們對西方共和制度的嚮往。香港人相信自己跟英國有一段浪漫的歷史,即使曾活於殖民者的極權、不民主統治,卻仍然認為英國——以至其它「第一世界」的西方國家——是一切先進、美好、文明和禮貌(civility)的象徵,罔顧殖民者從前對香港的壓逼和傷害,因此依舊崇尚西方的一套。

但其實西方那一套自由民主想像的不足,相信也不用我多說。這裡 (英國) 有代議民主,但它是否有效代表人民存在很大疑問,而讓人民監察官員和對政客問責的機制也很不完善。西方國家裡的不平等和社會不公也是眾所周知的,而它們對某些族群甚至其他國家的壓逼和剝削絕對比得起中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香港人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他們只管美化西方自由主義國家對民主的想像,沒有思考其他可能,也沒有想過西式民主能否於中共的極權共存。

問:最後,可否寄語給被警察槍傷的健仔作鼓勵?

答:我祝他早日康復,希望他加油,希望他會有更好的未來。

示威者貼上的memo和海報

2. 佚名,居英內地人,曾於香港生活多年

問:我聽見你跟孩子們在談今天的行動,可以告訴我你對行動以至整場運動的批評嗎?

答:我只是跟他們解釋,今天這種和平的遊行、和平理性的表達是好事。我或許不支持今天的行動,可是我覺得和平的政治表述是沒問題的。相反,我對在新聞看到在香港抗爭者使用的暴力,只能說我不能接受。

最主要的是,我覺得這是香港人的問題,是香港自己的問題,沒必要也不應該來到這裡請求別國的支持。我們中國人有句話叫「家醜不出外揚」,你一定聽過了吧。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就好了,幹嘛要來這裡爭取?況且英國政府或者英國人又不會真的有意義的支持你們,they don’t even care(他們根本不關心)!這裡的國民根本還有殖民者的思想啊。

嘿,你們香港人不是不清楚,150年的港英政府是完全不自由的高壓、極權殖民統治吧?你以為他們是好人?香港今天不民主的議會和制度是誰留給你們的?香港以前的總督是由這裡的Emperor(帝王)欽點的!哪有理由come here and beg for their help (來這裡乞求他們的協助)?

[這時筆者身旁的幾個遊行參與者也加入了討論,跟這位居英內地人答話,這裡讀到的是已梳理的版本。]

示威者1:我們今天的行動不是要向英國政府討幫助、討支持,只是想跟這裡的人宣傳香港的抗爭,接觸住在這裡的香港人,和讓在香港前線的抗爭者知道他們得到國際的支持。

佚名受訪者:你沒有留意到這裡有多少人揮動著the Union Jack(英國國旗),甚至港英旗嗎?這若不是重投殖民者的懷抱,那是甚麼?作為一個華人,我對這個手段實在無法苟同。我再說一遍,我對今天行動的表達方法沒有意見,我覺得和平遊行是可取的,這也是民主國度給人的自由。我也有跟我的孩子說,在這個點國內的確是比較落後:他們會問我,為甚麼香港的protests (示威行動) 在國內看不見,我也坦白跟他們說,我們不享有這些表達的自由。可是看到這裡的人攜著港英旗是讓我心疼的。

筆者:我理解你對這些colonialist iconography(殖民主義意象)的不滿,但如果我們先撇開攜著港英旗的人,在英國遊行好像也有合情理的地方啊。像你的說法,今天香港社會裡面的不平等、不公義、不民主,英國也要為其負責。如果今天的行動是來跟英國討賠償,對殖民歷史問責的話,你又會怎樣想?

佚名受訪者:那是可以的,但我覺得好像沒有甚麼關係。如我所說,這是香港自己的問題,不關英國的事,也不關中國的事。「送中」這條法例是誰提出的?是你的政府,不是大陸政府。用警察鎮壓的是誰?也是你的政府,不是大陸政府。我覺得香港今天需要的不是民主——你不認同也不要緊,這樣才是民主嘛,所有的意見我們都要兼聽——因為真正激起民怨的是社會上的分配問題。是誰沒有提供足夠的房屋?嘿,也是你們的政府啊!過來英國搞示威真的有點惹人笑話,亦令中國人蒙羞。

示威者2:你說你看新聞知道抗爭者使用暴力,但你知不知道抗爭者使用的武力完全比不上警隊的武力?你知不知道抗爭者的武力是用作自衛和互相保護,而警察出動過的催淚煙、布袋彈等武力是完全不合比例的?你知不知道國慶日有抗爭者被實彈槍傷了?

佚名受訪者:我說的暴力不只是示威者和警察的正面對奕,還有對商鋪的破壞…

[這時他的妻子開始搶答,說警察開槍是因為遇襲,需要保護自己,並跟示威者開始了罵戰,這裡不盡錄。]

表tag: 
裏tag: 

遊戲商暴雪員工發起短暫罷工 聲援被禁香港選手

$
0
0

【惟工新聞】遊戲製作商暴雪(Blizzard)的一班員工昨天發起短暫罷工,抗議公司打壓在直播中支持香港民主抗爭者的玩家Blitzchung。人稱「聰哥」的香港選手Blitzchung在爐石戰記比賽後的訪問中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被暴雪取消資格,褫奪其1萬美元(約7.8萬港元)的獎金,同時需禁賽一年。

「暴雪對付選手的行為極其惡劣,但並不令我驚訝。它在中國賺了很多錢,但公司不能持守其價值,這種立場令人尷尬。」一名長期在該公司工作的員工說。中國科技巨頭騰訊擁有暴雪5%的股權,而根據收益報告,該遊戲商上季度12%的收入來自亞太地區。

「我很失望。」另一名員工說。「我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玩我們的遊戲,但暴雪這次的行為違反了政治中立。」據公司前員工Kevin Hovdestad表示,暴雪加洲基地中央的獸人像刻上的眾多「企業價值」已經成為了員工抗議的對象。一些員工早前用紙蓋上「環球思維」(Think Globally)、「眾聲皆重要」(Every Voice Matters)的匾牌。

當地早上10時起,不同部門的員工再次在獸人像前集結。集會人數隨著時間變化,由十多人到三十人不等。不少員工都撐著傘,以此聲援香港抗爭者。抗議者亦收集聯署對暴雪的領導層表達不滿。受訪的兩名員工表示,聚集在中央廣場將使大家的身份被管理層知曉。暴雪並未即時對行動作出回應,暫時未有員工因此遭受報復。關於公司這次的行為和抗議的討論仍然持續。

另一方面,暴雪的遊戲愛好者在Twitter發起了杯葛暴雪的行動(#BoycottBlizzard),指企業的行為明顯剝奪Blitzchung的言論自由。不少人聲言不會再玩該公司的遊戲,包括爐石戰記、魔獸世界、鬥陣特工等。

綜合報道。

參考來源:

Blizzard Employees Staged a Walkout to Protest Ban of Pro-Hong Kong Gamer

Blizzard employees walked out in protest following pro-Hong Kong player ban

Blizzard banned a Hong Kong protest supporter and all hell broke loose

表tag: 

巴丟草、美聯社記者、青年港英旗手 再訪倫敦反送中遊行

$
0
0

編按:10月5日,華裔政治漫畫家/異見藝術家巴丟草來到倫敦,與民間團體Democracy for Hong Kong在倫敦塔橋搞了一場人鏈行動和遊行,聲援香港的抗爭者。作為一場「國際連線」的行動,示威者究竟如何看待英國與香港之間的關係呢?這篇訪問記錄了巴丟草、一名美聯社記者和三位展示港英旗的香港留學生的想法。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各自眼中的香港地位、尋求國際支持的目的,以及這些判斷背後的歷史認識。本地媒體比較多報道香港示威者尋求國際支持的原因,但「被尋求」的那一方又是抱著怎樣的想法支持香港的行動呢?訪問也探討了這個問題。本篇訪問為〈來自遠方的聲援:倫敦反送中遊行參與者的想望(上)〉的下篇。


3. 巴丟草:以藝術對抗愁雲慘霧,媒體不應過度放大暴力畫面

政治漫畫家,行動搞手之一

[巴丟草說他近日才首次公開他的身份和面孔,現在已經豁出去了,所以不介意我跟他拍照。然而筆者還是叫他先戴上面罩才拍照,畢竟這是反抗《禁蒙面法》的行動。他主動要求以英語進行訪問,以下是翻譯版本。]

問:你為何會參與舉辦今天的行動?你覺得你為這場運動帶入的藝術元素有甚麼重要性?

答:我是來表達我對香港的支持和團結的。我相信藝術對抗爭至關重要。它為抗爭注入了新的活力,令人們不只看到媒體聚焦的吸睛元素,特別是暴力場面。它展示了示威也可以和平和有創造力的。

問:為甚麼給予示威一個和平和文明的形象對你來說那麼重要?

答:我覺得現階段香港人很難在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持下捍衛他們的城市。但當人們只是看到暴力場面時,要說服他們是很難的。當然,在香港發生的暴力是源自警察的暴行,大部分都是由警察引發的,抗爭者只是嘗試自我防衛,或用有限的武力去表達自己的政治訊息和姿態。但當媒體不斷放大這些畫面,它會令身處於香港外的人被誤導。這樣便令贏得人們的支持相當困難。就在昨天,我看到BBC的新聞片段,可惜大部分畫面都是關於暴力。

我覺得這離香港實際發生的真相很遠。所以引介新的畫面、聲音和影像來重新包裝和解釋香港發生的事情便很重要。做深度調查也很重要,因為這樣人們才會明白為何暴力在香港變得需要,而它的根源是甚麼。它不是來自抗爭,而是來自政權、政府。

問:所以你所說的重點其實是,無論是西方還是香港的媒體也好,都太過集中在暴力畫面。而這並不是身位較優越和沒有需要投入激進政治的人所能輕易接受的。但難道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推動他們反思:暴力能在社會運動起甚麼作用?它是否能變得合理?是否所有運動都需要建立於「文明」和道德高地?

答: 我不認為政府有為現時的抗爭者留這樣的選擇。就說昨天,當反蒙面法在香港推出後,政府再次鼓動人民,再次推動他們的底線。在這樣的氛圍,暴力是很難避免的。但我要重申,大部分的暴力都是警察所造的。很多抗爭者純粹想保護他人和自己,這點非常重要。

問:在十月一日,一個抗爭者首次在運動中被實彈所傷。你覺得這對港府和不斷膨脹的警權代表甚麼?

答:這只是再次證明了他們的謊言而已。當林鄭刻意安排那場公開對話,她是希望讓人們以為情況會有所改變。但現在已經開實彈了,甚至不只一次,香港面對一個很關鍵的時刻。而這也向公眾表明了政府根本不想解決問題。他們無意答應公眾的訴求。因此抗爭需要繼續持續來改變情況。

問:在英國,我接觸到的對運動抱有同情的人給我的印象是,他們支持這場運動因為這是一場講求公民自由的運動,它是對抗警方濫權和極權的。你認為人們對香港的殖民地歷史以及它如何造成今時今日的情況有所認識嗎?特別是這涉入到警暴的問題。

答:這也是我來到後詢問本地人的問題。我問他們是否仍覺得香港是一個獨特的城市,還是香港只是某個世界角落中的平凡城市。唔,我確實得到一些正面的答案,認為香港跟英國有較緊密的關係,不只因為它的歷史,還因為香港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金融中心。而倫敦這個城市則是另外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當香港和倫敦有著這些特別的關連,我認為倫敦和英國的居民會對香港的情況有多些理解。

問:你剛才提到的一點是這場運動的創造性和想似力。我們剛聽到有人唱「願榮光歸香港」,我們也有你手上的連儂旗。你認為這些多元的元素和運動的參與模式有何重要性?

答:我認為這很重要。身為一名政治漫畫家,我創作很多具幽默和有趣元素的作品。一開始我覺得這只是我工作的性質,但現在我更意覺我需要為藝術作品加入更多放鬆和搞笑的元素,因為現在有香港人會跟我說︰「大佬,我成幾日無笑過,但你嘅作品令我豁然開朗。」

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回應,但它也確實反映了香港人每天正在對抗的愁雲慘霧的氣氛。但藝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安撫人們的思維和令人感到解放和充權的魔法。所以這是為甚麼連儂牆的畫面,或者連儂旗、願榮光歸香港會產生到維持運動的神奇效果。

同時,藝術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去反對暴力,它是用來向全世界傳遞訊息、讓人們繼續活動、讓抗爭者繼續行動。藝術是媒體會欣賞的東西。藝術是普世語言,即使是身處香港以外的人也會即時明白,而透過這種方法一定能為香港帶來更大的支持。

問:你認為現在的情況應如何發展下去?你認為運動能走到多遠,以及情況會加劇至何種程度?

答:我認為抗爭應該繼續,因為我們不能相信香港政府,而我當然不會相信北京政權。一國兩制是一個謊言,而我們與香港人的唯一機會是繼續抗爭,並盡量爭取最多國際社會的支持。這是唯一一種能制衡中國政府權力的方法。

但現時也有很多有趣的國際形勢變化。例如台灣明年的選舉,例如中美貿易戰的發展。所有這些事都會為香港的情況帶來意想不到的轉折。再次重申,香港得到全球支持至關重要。

問:你真的很強調國際支持呢。某些時候,這場運動也希望尋求於美國或英國來獲得國際支持。你認為這種向外求援是健康、有機和有用的嗎?還是你認為當要倚賴西方——有時甚至是帝國主義——的勢力來「拯救香港」,背後會有一些問題?

答:我確實看到一些潛在的危險。例如在澳洲,我見證著極右團體嘗試騎劫香港的抗爭來散播對亞洲的普遍偏見,或者說中國人就是不同於澳洲人。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甚麼是民主。這會是我們需要避免的部分。但我不認為說香港人正在乞求國際社會幫助是恰當的。自由社會有義務去幫助香港,因為我們都相信普世人權,它們是自由世界的基礎。從這個角度看,西方世界,或者是自由世界應該與香港站在同一陣線,香港人僅僅是提醒他們自身的責任,包括我的國家澳洲。

問:最後,你可以對那些在鬥爭中被警察所傷的人說幾句話嗎?特別是那些被槍傷的青年,還有眼睛被射瞎的救護員和印尼記者。

答:你們是香港的真正英雄,不惜致自身於危險仍要捍衛自己的信念,使你們也成為了人類真正的英雄。我希望沒有人會再在香港因此受傷,我希望政府會認知到他們的策略並沒有平息人們的憤怒,而只是令情況更壞。我同時希望呼籲抗爭者能堅持下去,你們會得到世界的支持,但同一時間,你們需要確保自身安全,因為警察已經失控。

4. 美聯社記者Alex:中共奪走英國為香港帶來的自由

英籍白人,美聯社 (Associated Press) 記者,日後將會到香港採訪

問:你今天為何出來參與遊行?甚麼驅使你支持香港的運動?

答:身為英國人,我相信英國對香港負有責任,有鑒於香港曾身處英聯邦一段長時間。

問:你將與香港的關係形容為基於責任,以至你認為這種責任來自香港曾作為英聯邦的一部分這點很有趣,你能多解釋一點嗎?

答:這是西方自由派的角度得出的觀點。英國曾經給予香港很多自由和表達自由,看著這些被中共奪走,使我們欠爭取自由的香港人一個支持。

問:這好像與歷史有點出入呢。當你說香港曾被英國的殖民統治單位給予自由,你是指甚麼?

答:我是指言論自由、表達自由,這些我們在西方珍視的自由主義式自由(liberal freedoms)。我們在1997年把香港交回中國,由此這些自由便被一個獨裁國家取走。這些自由都是我們對香港人的承諾。作為自由世界的一部分,我們欠了香港一個支持。

問:看來你相信英國對港的義務來自搞得一團糟的主權移交。你是否意覺英國殖民地政府在香港並非一個民主和自由的政權這一事實呢?

答:我不是太明白你想提出的是甚麼。

問:我想說的是,從歷史上來說,英國殖民主義在港是不公義、壓迫性和非民主的。我想提出的是緊急法——今天你正在抗議的立法——是殖民時代法律的遺產,殖民政權通過來它對付1922年的海員罷工,那些海員受僱於英資公司並為了更高的工資發起罷工。

我想說的也是這條法例在1967暴動再次被用來給警察更大權力和限制公民自由,而戴卓爾保守黨政府在1985年用來對付煤礦罷工的警暴戰術首先在1967年的香港使用。我也是在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殖民政府實行種族隔離,防止香港人進入特定的公共空間或在夜間無證活動。

我想提出的是你指香港很多自由是英國給予的這個說法,在歷史層面是徹底錯誤的。如果真的有甚麼歷史責任的話,那這是來自英國對殖民香港所造的種種暴行。

答:你究竟在說甚麼?身為一個記者,你不應該給予自己的意見!

問:我不是嘗試給我的意見,我只是給你提供一套歷史上準確的事件陳述,並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助你對英國在香港的角色這個問題有更充分的答案。

答:我只能說當聯合聲明被簽訂時,香港選擇了民主政治。香港人跟隨了倫敦西敏寺的「國會大廈」這條道路,去擁有議會和民主。而這些事物和自由都被獨裁、甚至是法西斯式的權力奪走了。你身為一名記者不能就這樣不同意我。假如你不喜歡民主,你可以離開,你不需要訪問我。事實上,我要中止這場訪問,請你走。

問:沒問題。謝謝你的時間。

5. Blake、Louis及 Jacky:緬懷港英時期香港人享有的自由

來自香港,於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留學;三人一同攜著港英旗參與遊行

問:可否分享一下你們參與今天行動的目的?

Blake、Louis:我們是來向倫敦以至英國的公眾宣傳反送中運動的。其實我們幾個在大學裡面組織了一個小組,希望向其他學生解釋這場抗爭的前因後果,讓他們更了解香港的情況移及支持我們;今天參與人鏈算是延伸小組的工作。

問:你們是如何向人們解釋運動的前因後果?會談到那些話題?

Louis:我們會從六月第一場反送中遊行開始說起,講述每場較重要的行動或衝突,並以七二一元朗無差別攻擊事件作為轉捩點,因為七二一之後,運動的聚焦慢慢從送中條例轉移到警察暴力等問題。雖然「五大訴求」的講法一直都在,但近月運動關心的已經不再只是送中條例,而是警權過大和政治制度的不民主。運動現在已經到了推翻政權的階段。

Jacky:另外,港府推行《禁蒙面法》也跟烏克蘭的情況有相似之處。

問:為何作出這個類比?

Jacky:因為香港和烏克蘭的政府同樣不聽民意,而且靠攏另一個國家(俄羅斯)。

問:我們談一談香港現在的情況吧。在十一的示威當中,警方使用實彈射擊前線抗爭者。你們認為在警權逐漸膨脹的脈絡下,此舉代表著甚麼?

Louis:我覺得用實彈射抗爭者是具象徵性的一步。警隊走得出這一步,便代表他們已經沒有底線,不當示威者是人。

Blake:單憑盧偉聰那一句「警察開槍合理合法」就知道現在香港警察已經在無法無天的狀態。在還沒有進行任何調查之前他已經妄下定論,說警員生命受威脅,第一時間包庇他。但明明健仔拿著的不過是一條PVC膠管…

Louis:我也不想這樣說,但由使用所謂非致命武器到這一槍,我相信警察濫用實彈將會陸續有來,我甚至懷疑它會變成常態。但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不少示威者隨著警暴越來越嚴重,慢慢由和理非變成勇武,連我的父母也開始變成「激進黃絲」。其實過去幾年,我們都見證著人民因為意見無法進入議會,或者無法從議會到達當權者,被逼以建制外的渠道發聲,所以雨傘運動才會發生;到了今天,大家都豁出去了。

問:警察所傷的不止示威者,還有不少並未直接參與抗爭的人,譬如被射盲的前線救護員和印尼記者。他們受警暴波及,甚至被警員主動攻擊,你認為象徵著甚麼?

Louis:令人對警隊的反感更大吧。傳媒的角色是作紀錄和監察,開始傳播出來的材料有時不夠客觀中立,也不是前線記者的錯吧;救護的角色更加不用說了。但前線的警員毫不留手,對著他們也照樣打、照樣「出椒」、照樣開槍,給我的感覺就是完全不專業、低EQ(情緒智商)、不遵守警察守則執法。

Blake:我覺得這是警隊腐敗的開始。其實警察叫我們做曱甴開始,用這種非人化的語言和思想看待我們,已經是腐敗的跡象。而且我覺得現在的警隊有一種文化,就是前線的警察亂來,上頭也會維護他們,令他們更加為所欲為。

問:你們參與今天的遊行,多少也是為了爭取其他地方人民的支持。我倒想知道你們對其他人民正面對的不公和參與的抗爭有多少認識:這是由於我很想了解這場運動中的人對「國際連結」的想像。有一群人過去十多年來都一直在香港以不同形式抗爭,以維護他們的權益和尊嚴:他們就是移民家務工。你們對這個群體面對的問題和他們的運動有多理解?

Louis:坦白說,我對外傭群體的狀況理解不深。我估計他們主要面對的問題是人工比較低吧,我不太清楚他們有怎樣形態的抗爭,平時好像不見他們會參與遊行。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政治活躍度不太高?

Jacky:我覺得他們的抗爭或者運動比起香港人現在面對的,關乎到民主、自由和主權的政治問題,沒有那麼重要或逼切吧。我不想說他們的權益不重要,不過大是大非之時,我真的沒有很關心他們的情況。

Blake:我的乾媽有聘請外傭,所以我知道他們的薪酬待遇不及香港人;他們好像沒有最低工資?不過以我所知,他們好像也過得不錯,每個週末也會出去中環、維園玩。而且他們若遇到問題,譬如權益受損,不是已經有機制和現有渠道解決嗎?但現在香港面對的是制度失效,所以我直覺認為他們的問題比較容易處理,沒有我們的那麼急切。

問:關於他們的政治活躍度,你們有沒有想過法例只保障他們每個星期一天的休息日,僱主有時還會不遵守規定,令他們無法恆常參與政治?而且,他們的政治參與也許沒有反送中運動這麼visible(高能見度),可是有沒有留意他們其實是每年勞動節遊行的中流砥柱?他們面對的問題亦不止於低薪,還有妥善的缺乏勞動待遇和人身安全保障、制度層面和社會上的種族歧視、受僱主和其家人虐待的風險、中介公司「抽水」、缺乏社交網絡等問題。處理這些問題的渠道主要是勞工處和法庭,不過因為與制度的語言障礙和勞僱之間的權勢不對等,而且移工必須跟僱主同住,要透過既有機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有不少難度。

另外,反送中運動對他們的日常和假日生活也有不少影響,但即使面對語言和文化隔膜,不少移工仍會主動了解運動的始末,甚至不乏支持民運的移工。不過,我估計不少香港人也跟你們一樣對移工的情況不太關心。恕我直言,你們覺得香港人對邊緣群體的忽視和不理解有問題嗎?而你們構想的「國際連結」又有沒有他們的份兒?

Louis:若不是你這樣解釋,我真的不會知道這些資訊。我想這跟主流傳媒的報導範圍有一定關係,因為我很少會從主要報章或新聞看到他們的事,也許在《鏗鏘集》看過,但一般來說接觸不多。我相信長遠來說,忽視少數和邊緣族群會有一定問題,不過我覺得當務之急的是反送中運動。往後有機會的話,我會多作了解的。

問:希望如此。我想跟你們認真聊一下你們手中的這面港英旗:為甚麼會帶著這面旗遊行?你們想傳達怎樣的訊息?

Blake:我們想透過這面旗表示對中共的拒絕。

問:這個我明白,但解釋不了港英旗的殖民面向啊。

Louis:我們不是想緬懷殖民政府的統治,而是要緬懷港英時期香港人享有的自由。

Jacky:對,我們帶著港英旗是因為英屬香港比現在的香港和中共介入的香港更自由。

問:殖民政府的統治和當時人民享有的自由,是可以分開的嗎?港英政府並非民主政制是歷史事實,可否解釋你指的是怎樣的自由?另外,你說港英比現在的香港自由,可以舉例說明一下嗎?

Louis:譬如說,香港文化的核心一部份是二次創作的自由。所以就算英治時期的制度是極權,香港人也可以自由創作,自由表達意見。例如,八十年代時有社會人士將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 (天佑女皇)的歌詞惡搞成「個個揸住個兜,刀叉都生晒鏽」也不會被打壓,但現在如果我們改編中國國歌便會在《國歌法》下被指辱華,被懲罰和禁止。

問:你覺得這種自由足以否定或正當化港英政府的高壓統治嗎?英屬香港的除了沒有開放的民主選舉,曾幾何時所有具實權的官員亦均由英國人擔任,政治自由和權力不是比現在還少嗎?

Louis:所以我說我緬懷的不是殖民政府的統治,而是港英時期的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當時社會風氣開放,反而現在推行《緊急法》,隨時會以言入罪。另外,港英政府也設立了不少對香港發展有益的機構,如廉政公署,香港經濟也是在港英政府下起飛,所以我覺得英屬香港有可取的地方。

問:但特赦貪腐警隊的不也是港英政府的舊廉政公署嗎?而且若要比較今日和殖民政府下的香港,就不得不提及港英政府曾推行的法律和其他管治權術,如規定無通行證的華人晚間不准出門的歧視性法例,連《緊急法》也是港英政府留下的律例啊。

在管治方面,當年殖民政府以經濟利益收買香港工商巨賈,以換取他們合作和便利殖民地管理,不就是今天社會上既得利益者的重要組成部份嗎?七十年代起的社會改革和福利的提高,包括建公屋、成立勞工處、推行免費教育,也不是殖民政府欣然、樂意地推行的,而是由六七暴動、其他社會運動和來自民間的壓力逼出來的。

今天香港人高叫「解散警隊、刻不容緩」是因為警察濫暴。但香港警察的防暴戰術正是由港英政府磨練出來的:1985年英國礦工進行大型工業行動,政府出動警察瓦解罷工行動和所謂「暴動」,當時所用的戰術正是鎮壓六七暴動的戰術。當年在警隊內的英籍警員,今天仍在香港警隊內擔當指揮的角色。港英政府以香港當作白老鼠試驗防暴戰術,練成今天的警隊,你們卻攜著港英旗遊行支持香港,你不覺得諷刺嗎?

Jacky:六七暴動不是是受毛澤東影響的運動,被共產思想影響才反殖嗎?

Louis:而且當時英國正在統治殖民地,以統治者的角色管理香港,所以動用警察制暴也是可以預期的事,最重要是它帶來經濟發展,改善人的生活。而香港作為殖民地,英國政府若要以它作為白老鼠訓練警察的戰術,香港人其實也不能奈他何。

問:所以你對中國的極權和香港的警暴反感,但卻認為港英政府使用相似舉措和管治手段沒有問題,因為殖民者可以「大條道理」壓逼被殖民者?這是甚麼推論?

Louis:所以我說我們緬懷的是港英時期的自由,而不是殖民政府的統治。

問:好,我們轉而談談反送中運動的潛力吧。如你所說,事情的發展令不少普通人和「素人」都變得更激進;這場運動能夠動員的力量比今年的社會運動都好像更多、更強,你們有沒有把握這場運動——如果它獲勝——能夠解決社會上的「深層次矛盾」?

Blake:我覺得絕對有這樣的可能。反送中其實只是導火線,這麼大的民怨是由長年累月的社會問題堆積而成的。如果香港原本好好的話,一條反送中條例沒可能會引起如此大反響。

Jacky:我認同現在的民怨是很多社會問題和政府一直以來都沒有照顧市民的需要而造成的。當年董建華八萬五公屋計畫令大量物業貶值,然後孫明揚令政府退出房地產市場,又造成房屋供應短缺,慢慢令香港的土地變成地產商所有,變成「地產佬天堂」,人人變「樓奴」。之後還有一連串很有問題的政策,如拆天/星碼頭、建高鐵、搞國民教育等,好像砌積木一樣,「一個一個炸彈砌上去」。

Louis:對啊,我覺得這場運動令普通市民將以前的不滿都一次過表達出來。

問:運動訴求中並沒有處理社會資源分配的明顯面向,你覺得我們應該為此擔心嗎?

Louis:不需要吧。我相信隨著運動發展下去,訴求接觸到的層面會變得更闊。而且如果我們成功爭取到民主,我相信這些社會問題也會得到改善。

表tag: 
裏tag: 

印尼與太平洋島國博弈 與西巴布亞獨立運動的起跌

$
0
0

編按:在香港反送中抗爭遭到越來越暴力的鎮壓之際,在全球第二大島新幾內亞(New Guinea)由印尼長期佔領的西半部——西巴布亞,進行了57年的獨立運動自8月起出現新一波高潮,隨即遭到更猛烈的鎮壓,至今超過30人被殺。9月在印尼全國爆發的學生運動提出七大訴求,亦包括馬上從西巴布亞撤軍,釋放政治犯及制裁侵犯人權官員的訴求。

二戰前,新幾內亞被分為西部、東北和東南三部份、分別為荷蘭、德國和英國殖民地。戰後,英國殖民地交由澳洲接管,同時吞併德國殖民地,並於1975年獨立,成為現在的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然而西半部的命運崎嶇得多。在1949年荷蘭承認印尼獨立後,新建立的印尼擁有除新幾內亞西部外的荷屬東印度(Dutch East India)所有領土。1962年荷蘭與印尼簽訂紐約協議(New York Agreement),承諾新幾內亞西部的前途將於1969年由當地所有非外國人的成人投票決定。然而事情並沒有如此順利發生。反之,該地遭到印尼軍事佔領至今,被劃分為巴布亞(Papua)及西巴布亞(Papua Barat)兩省。其持續至今的獨立運動被殘酷鎮壓。

在歷史文化上,西巴布亞人與太平洋諸島較與印尼相近。西巴布亞獨立運動亦得到太平洋諸島國的支持。例如在今年9月10日,與西巴布亞相鄰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在首都摩斯比港(Port Moresby)有全民遊行聲援,規模之大令全市停頓。同一時間,太平洋諸島國亦在國際社會進行多項遊說工作,同時扶持西巴布亞獨立運動。

西巴布亞獨立運動的前世今生,及其在印尼與太平洋島國博弈中的拉扯非常複雜。惟工新聞翻譯太平洋政治專家Nic Maclellan在Inside Story的長篇報導,讓讀者一窺其中內情。


2019:西巴布亞的新一波反抗

上星期,瓦努瓦圖總理塔比馬斯馬斯(Charlot Salwai Tabimasmas)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他很清楚印尼政府會有什麼反應。呼應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的決議,他要求聯合國出手解決西巴布亞侵犯人權的情況。印尼外交官山格迪(Rayyanul Sangadji)馬上反駁,稱「西巴布亞是印尼的一部份,現在如是,一直如是,以後都是。而瓦努瓦圖只是用人權問題包裝支持分離主義的目的!」

這次在紐約的交鋒反映了印尼總統佐科威面臨的政治危機。在1990年代,印尼政府失去一整代東帝汶 [1] 青年的支持。他們在印尼佔領之下長大,卻投身獨立運動。今日,西巴布亞青年同樣走上街頭,在查亞普拉(Jayapura)、華文拿(Wamena)及其他城鎮抗議。

半個世紀前,荷蘭人撤出美拉尼西亞(Melanesian) [1] 殖民地。此後,西巴布亞人一直被印尼政府統治。印尼政府在該地的發展模式,是從印尼各地引進數十萬工人和農民,然後將原來屬於原住民的祖地變成個人擁有,並鼓勵企業伐木、開採天然氣、銅礦和金礦。目前西巴布亞青年對抗印尼軍隊,正是對這種發展模式的反抗。

多年來,人權團體一直跟進印尼軍警在該地侵犯人權的情況。但自去年12月軍隊射殺一名修路工人,並擴大在都加(Nduga)地區的軍事行動以來,情況急速惡化。關注西巴布亞的團體統計,今年在該區已有超過180人死亡,四萬人被逼離開家園。醫療設施、教堂和學校被破壞,逃到森林的平民則欠缺食物和居所。

8月份,新一波反抗在東爪哇的泗水爆發。來自西巴布亞的學生抗議印尼政府指控他們不尊重印尼國旗,更不滿被親政府暴徒稱為「猴子」和「豬」。散落在印尼各地的數千名西巴布亞學生因而上街抗議種族歧視,怒火更蔓延到西巴布亞的街頭。

自9月以來,西巴布亞各大城鎮抗議不絕。在查亞普拉和華文拿,至少30名抗爭者被槍殺,受傷的更不計其數。同一時間,在華文拿,亦出現針對非巴布亞人移民的暴力和謀殺。很多人逃到警局避難。

「我們是晨星,不是白與紅」 [2]。巴布亞青年揮舞被印尼定為非法的晨星旗。這面旗在1961年由西巴布亞民族主義者創造,當時他們根據1960年聯合國大會去殖民化決議,自行籌組新政府。可是美國因冷戰支持印尼政府,促成1962年紐約協議(New York Agreement),讓聯合國暫管西巴布亞,讓印尼軍隊有機會介入。最後,按照1969年8月的「自由選擇法案」(Act of Free Choice)規定,1,022名經過篩選的巴布亞領袖在受壓之下投票接受印尼管治。


西巴布亞晨星旗/圖:維基百科

印尼的太平洋親善外交

目前印尼在西巴布亞的鎮壓令佐科威在第一次任期內的和平外交嘗試前功盡廢。佐科威定期到訪西巴布亞,並特赦政治犯,推出一系列發展計劃,受到外界好評。由多個太平洋島國、政黨和地區組成的美拉尼西亞戰矛組織(Melanesian Spearhead Group,下稱戰矛組織)更在2015年形容,佐科威是「一個可對話的對象」。

可是,在佐科威開始第二任期不足半年,印尼政局變得兩極化。很多人憂慮印尼回到威權統治。種種跡象包括雅加達前市長鐘萬學(Basuki Tjahaja Purnama)2017年被控褻瀆,以及有份參與東帝汶侵犯人權事件的前將領維蘭托(Wiranto)被委任為政治、法律、安全統籌部長。近期印尼國會嘗試削弱反貪委員會權力,以及推動符合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價值的法案規管性和文化,進一步反映這種惡劣的趨勢。

前獨立運動者佐古(Franz Albert Joku)在今年4月去世後,印尼對西巴布亞的態度急轉直下。在過去十年,這位長期流亡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大地主與馬斯特(Nick Messet)一同作為印尼政府的顧問和代表。

2000年,我在基里巴斯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認識佐古和馬斯特。兩人都支持西巴布亞獨立。他們組織的巴布亞議會(Papua Presidium)在1998年蘇哈托政權倒台後,稱為巴布亞之春(Papua Spring)的新一波西巴布亞民族主義浪潮中誕生。在查亞普拉舉行的全國大會由族群領袖伊雷亞(Theys Eluay)領導,動員了新一代的運動者。

巴布亞之春得到當時的印尼總統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支持。當時他嘗試推動民主化,並收緊對持續鎮壓東帝汶、亞齊和西巴布亞數十年的軍隊的控制。可是瓦希德在2001年下台,繼任的蘇卡諾普特利(Megawati Sukarnoputri)摧毀了巴布亞議會,而印尼特種部隊殺害了伊雷亞。

宣布放棄支持西巴布亞獨立後,佐古在2008年回到查亞普拉。他聲稱,印尼在2001年實施的特別自治法(Special Autonomy Law)提供一條邁向更高度自治和和平發展的道路。近年,佐古和馬斯特擔任印尼的外交先鋒,嘗試削弱西巴布亞聯合解放運動(United Liberation Movement for West Papua)的國際支持。

健談而幽默的佐古在國際舞台上為印尼政府對西巴布亞政策辯護。他代表印尼政府出席戰矛組織和太平洋島國論壇代表印尼政府,在聯合國進行遊說,甚至到訪在澳洲和新西蘭的印尼學生組織。他為長期在西巴布亞取得豐厚利益的印尼軍閥戴上人性化的面具。

「我相信我仍在為我國的解放努力。」去年我們在威靈頓碰面時他說。「特別自治法雖然不完整,但也是一個可接受的妥協。我們要把握這一點來達成我們的目的。」

安全部長維蘭托和國防部長雷亞諸都(Ryamizard Ryacudu)反駁太平洋島國和人權運動者時不客氣得多。在2016年11月到訪澳洲的時候,雷亞諸都嚴辭警告在聯合國支持西巴布亞的島國。「叫所羅門群島和另外六個國家永遠不要鼓勵西巴布亞加入它們。」他說:「那些國家應該收聲,顧好自己吧。澳洲對他們比較客氣。是我的話,我會扭他們的耳朵。」

印尼與斐濟及巴布亞新幾內亞加入了聯合國去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印尼加入的原因之一是阻止西巴布亞被聯合國列為「非自治領土」名單。印尼外交官跟其法國同行一樣,對於圖瓦盧、諾魯與所羅門群島成功在2013年聯合國大會上將法屬玻利尼西亞列入該名單感到震驚。

今年7月,印尼在奧克蘭主持一個貿易及旅遊會議,作為參與太平洋國際關係的一部份。在現時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斐濟進行的貿易談判之外,印尼外交部長馬蘇迪(Retno Marsudi)指雅加達政府期望將影響力延伸到最小的島國上。「我們正在把印尼17,000個島嶼、太平洋數千島嶼及澳洲和新西蘭聯繫起來。目前我們其中一步是與庫克群島(Cook Islands)及紐埃建立外交關係。」

但親善到此為止。印尼政府明確敵視任何在國際舞台發聲的國家。今年8月,太平洋諸島國在聯合國大會推動一項決議 [3],壓倒性以137比0通過,印尼棄權。會後,印尼的聯合國代表不點名批評瓦努瓦圖干預印尼內政。


太平洋諸島國/圖:維基百科,中文標籤由惟工新聞加上

太平洋諸島國的各自盤算

毫無疑問,太平洋島國論壇的領袖很清楚鄰近國家可能反彈,因此沒有呼籲讓西巴布亞獨立。在8月份圖瓦盧的會議,各國都確認印尼擁有西巴布亞的主權,但同時接納有關該地暴力和侵犯人權情況惡化的報告,亦「同意重新檢視及強化論壇關注該地暴力情況的角色」。

在論壇的宣言,他們要求印尼政府安排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克列(Michelle Bachelet)到訪西巴布亞。他們「強烈鼓勵」印尼及人權事務委員會確定到訪日程,並要求在明年在瓦努瓦圖召開論壇之前發表一份「關於該地情況的實證報告」。

「這是論壇領袖首次邀請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到訪。」西巴布亞領袖雲達(Benny Wenda)在圖瓦盧告訴我。他是西巴布亞聯合解放運動的主席,當時與運動發言人林比亞(Jacob Rumbiak)在圖瓦盧首都富納富提(Funafuti)遊說各國領袖支持。「一步一步來。這是一個起點,而聯合國決議將會是讓我們更進一步的重要關卡。」

在論壇當中,澳洲、新西蘭、斐濟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一直阻止論壇加強支持西巴布亞。斐濟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亦在戰矛組織捍衛印尼利益,讓其成為組織的夥伴成員。2013年在努美亞(Noumea,新喀里多尼亞首都)的峰會否決了西巴布亞成為正式會員。及後,各國領袖同意「邀請所有團體組成一個包容及團結的小組,就加入論壇申請諮詢印尼意見。」

在2014年12月,瓦努瓦圖教會及族群領袖在維拉港(Port Vila)主持會議,協調三股西巴布亞獨立運動勢力——西巴布亞國民解放陣線(West Papua National Coalition for Liberation)、西巴布亞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West Papua)及西巴布亞國會(National Parliament of West Papua)。這個會議很成功,令三股力量合併為西巴布亞聯合解放運動。

但要爭取太平洋大國更多支持仍有困難。與印尼相鄰的澳洲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出於貿易、投資及擔憂出現難民潮等考慮,期望與印尼維持良好關係。近年,斐濟總理巴因尼馬拉馬(Voreqe Bainimarama)亦支持兩國的立場。

巴因尼馬拉馬在2006年透過政變上台。直到2014年,斐濟才重新回到議會政治。在2009年,論壇與英聯邦因斐濟發生政變而暫停它的會籍。因此該國開始尋找傳統盟國以外的夥伴。近年,印尼大力支持斐濟參選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G77+中國(G77+China)及聯合國亞太組等國際組織的領導層時。

「印尼在西巴布亞的主權是不能被質疑的。」巴因尼馬拉馬在2015年戰矛組織峰會說。「與印尼政府——世上最活躍的民主國家之一——合作,是改善西巴布亞人生活最大的希望。」然而,2015年峰會亦讓雲達的西巴布亞聯合解放運動以觀察員身份出席。這是該組織首個主要的外交突破。

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及斐濟的態度不同,瓦努瓦圖一直支持西巴布亞自決。該國首任總理利尼(Walter Lini)之女(Lora Lini)被該國委任為西巴布亞及太平洋島國去殖民化特使。該國外長列根瓦努亦是西巴布亞問題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說客。

在戰矛組織,瓦努瓦圖得到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Kanak and Socialist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支持。該組織一直支持西巴布亞獨立運動。印尼在2019年加強鎮壓,更強化了這一立場。而所羅門群島總理蘇加華列(Mannaseh Sogavare)同樣被該國委任為西巴布亞特使。

受制於組織內較強國家,太平洋島國論壇和戰矛組織都無法作出決定性的行動。因此瓦努瓦圖、所羅門群島、湯加、圖瓦盧、諾魯、帛琉和馬紹爾群島共七國另外組成聯盟,在國際社會支持西巴布亞。2017年5月,七國在布魯塞爾向非洲、加勒比、太平洋組織(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的外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亦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其中瓦努瓦圖和所羅門群島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進行遊說。太平洋各教會及族群團體亦確保西巴布亞留在論壇的議程上,並利用其每年與島國領袖對話的機會提出人權議題。

可是,太平洋島國正面臨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緊跟中國、台灣、韓國和印度之後,印尼成為該區的另一個強權,將政治影響力伸到各島國,並提供新的援助、貿易和投資。毫不出奇的是,印尼政府期望換取各國對西巴布亞人權狀況保持沉默,並支持印尼在該地的主權。而對於國際上的反對聲音,佐科威的政府則軟硬兼施。

2020:希望與焦慮

在2020年,亦即瓦努瓦圖獨立40週年,太平洋島國論壇將在該國召開。外交部長列根瓦努(Ralph Regenvanu)期望該次會議會建基於今年呼籲聯合國人權專員到訪西巴布亞的成果。

「在過去數年,論壇的決議都強調與印尼在這個議題上有建設性地溝通。但我認為成員國領袖已經發現,這種態度未能改善西巴布亞的人權狀況。去年在都加的事件促使成員國變得強硬。」他說。

列根瓦努跟我說,聯合國人權專員可以在下次會議前提供一個「誠實而坦白的報告」。他更指,論壇成員國需要確保專員能夠成行。「印尼應該意識到我們高度關注事件。我們希望聲明能促使他們與聯合國切實安排這個旅程。」

但事情逼在眉睫。「西巴布亞的情況越來越差。現在印尼額外調派16,000名軍人到西巴布亞。他們與新成立的民族主義民兵合作對平民施暴。情況就像下一個東帝汶那樣。」雲達說。「全世界還要眼白白看著我們像畜牲一樣被屠宰而默不作聲嗎?57年了。夠了!」

文章來源:
“This is the next East Timor”
https://insidestory.org.au/this-is-the-next-east-timor/

譯註
1. 東帝汶(Timor-Leste),自16世紀以來為葡萄牙殖民地,直到該地群眾在1975年宣布獨立,卻旋即被印尼軍事佔領,開始近30年的游擊戰,在2002年宣布獨立,並加入聯合國。
2. 美拉尼西亞(Melanesia)為西方對瓦努瓦圖、所羅門群島、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法屬)及西巴布亞(印屬)這群太平洋島嶼的統稱。
3. 西巴布亞旗稱為晨星旗;印尼國旗為紅白兩色,上下各半。
4. 該決議強制檢視1969年「自由選擇法案」的實施情況。

相關報導:
獨立運動 審議惡法 毒霧連天 印尼抗爭者提七大訴求
https://wknews.org/node/2030

相關文章:
反種族主義及中央打壓 西巴布亞人民群起反抗
https://wknews.org/node/2014

表tag: 

被平台當企業主 因工受傷零賠償 日本外賣員破天荒組工會

$
0
0

【惟工新聞】17名日本Uber Eats員工在10月3日宣布組成工會以爭取更好的勞動待遇。Uber和共乘平台對手Lyft長期被批評不為員工提供意外保險和其他正式工待遇。這些外賣員被稱為平台用家(platformer)。工會主席前葉富雄(Tomio Maeba)在新聞發布會表示:「Uber拒絕與一般員工談判,我們希望能提供這個機會,藉集體談判改善Uber Eats外賣員的工作環境,保障平台工人有安全和穩定的工作。」工會也打算要求公司確保員工獲得公平待遇,並檢討現時以距離計算工資的方法。

被稱私人企業主 外賣員受傷需自掏腰包處理

Uber Eats 2016年進駐東京,一直擴張至全日本,現時在當地約有1萬5千名員工。外賣員以手機應用程式接受公司指示,再以單車或電單車在餐廳提取餐飲。跟一般有固定工作時間的兼職不同,很多白領以外賣工作幫補收入,因為這份工作相對能自行掌控工作時間。週末、下雪天和雨天的訂單增多更成為工作的額外動機。假如成為老手的話,一天或可賺到2萬日元(約1450港元)。

不過,外賣員工會被平台當成「私人企業主」,而且不受平台直接僱用,因此,外賣員不受工傷保險保障,遇到任何意外的話要自掏腰包處理。

一名日本前餐飲外賣員去年便不慎發生擦撞意外,造成右手骨折,但想申請賠償時才發現根本沒這回事。他在電視表示:「我不曾設想自己會遇到車禍,但當我沒收入時,才感受到這份風險。」 除了拿不到賠償,受傷也讓他無法返回本業,整整兩個月沒收入。

另一名外賣員則在騎電單車時因路面潮濕而滑倒受傷。這名外賣員不僅沒有得到平台的慰問,更因為便當變形而收到Uber Eats的電子郵件,告訴他「如果再次執行此操作,則您的帳戶可能會被永久停用」。

Uber Eats撇清對外賣員的僱傭責任,特別是工傷賠償,激起了大量投訴。該企業的問題在世界各地同步爆發,墨西哥今年上半年就有5名Uber Eats外賣員在車禍中喪生,數十名外賣員受傷。

就在工會召開記者會前兩天,估計Uber知道員工的行動,於是聯同三井住友海上保險公司推出一項給予日本外賣員的私人工傷賠償方案,稱為「傷害補償制度」。Uber指自己會承擔保費。員工假如因工死亡最高可獲賠1000萬日元(約72萬港元)。然而,這項私人保險承擔的最高治療費用只有25萬日元(約1萬8千港元),低於一般的全包保險。另外如果外賣員因自身的重大過失而造成自己傷亡,Uber Eats並不會提供補償。正確來說,Uber Eats這次推出的並非全額已付醫藥費的勞工保險,只是「慰問禮金」。

平台算法主宰員工生計 台灣已判定外賣員與平台為僱傭關係

外賣平台運作不透明也惹起不少Uber Eats員工不滿。協助外賣員組織工會的律師川上資人表示:「外賣員的帳號能隨意被平台禁止,並且往往單方面執行。」另外,應用程式上距離計算方法的準確性亦存疑。以往,一名30來歲的男性工人假如周末在東京送外賣的話,每月可以賺到15000日元(約1086港元)。今年這份收入的一部分卻被不知名的算法減少了,例如工人明明送了2.1公里,系統卻只付1.8公里的錢。推特上有人反映相似的個案,並聯絡了Uber,卻只是收到系統發出的電郵回覆。令人不解的是,扣減的部分後來又重新發到工人的帳戶裡。「最重要的問題並非那部分的收入,而是外賣員在此役中失去了對公司的信任。」川上資人說。

雖然外賣員擁有自己的電單車,但平台提供的資訊和運作方式主宰了他們的生計,使其處境跟一般工人無異。「Uber Eats的外賣工作已經成為工人收入的重要來源。假如你以中止帳戶來作出抗議,你根本難以生活。這個國家的很多人現在都有同樣的焦慮。」川上資人說。「當Uber透過外賣員的勞動賺取利潤時,他們有責任處理當中的風險,以及外賣員因工帶來的損失。」

近來,外賣員確立與平台僱傭關係的新聞愈來愈多,最新的消息來自台灣。10月14日,勞動部針對Foodpanda和Uber Eats發生的嚴重車禍身亡事件進行勞動檢查,判定企業與外賣員間為「僱傭關係」。職業安全衛生署指出,由於企業與死者所訂的合約內容,包括指定工作時段、缺勤須回報公司、服務期間需穿著制服、使用制式品牌圖樣的保溫箱、黏貼機車車身品牌圖樣貼紙等規定,均指向平台對外賣員有一定程度的指揮監督。因此,該署裁定兩者間存有組織從屬性,具有僱傭關係。

這項消息將有助帶動其他地區關於外賣員的工會和工人運動。據最新政府數據顯示,日本現時估計有超過300萬人是自由業者,包括從事合同工。政府正考慮明年向國會提交法案以保障自由業者的工作待遇。

綜合報道。

參考文章:

Uber Eats delivery staff in Japan form labor union

日本籌組Uber Eats工會,台灣的餐飲外送服務是否起而效尤?

「Uber Eats」將送餐員排除在交通事故理賠對象外,在日本引發工傷風波。

自己的工作自己救,日本UberEats送貨員成立工會

勞動部認定Foodpanda、Uber Eats與外送員為「僱傭關係」 將依法開罰!最高175萬元

日本Uber Eats工會Twitter

表tag: 
裏tag: 

被平台當生意伙伴 因工受傷零賠償 日本外賣員破天荒組工會

$
0
0

【惟工新聞】17名日本Uber Eats員工在10月3日宣布組成工會以爭取更好的勞動待遇。Uber和共乘平台對手Lyft長期被批評不為員工提供意外保險和其他正式工待遇。這些外賣員被稱為平台用家(platformer)。工會主席前葉富雄(Tomio Maeba)在新聞發布會表示:「Uber拒絕與一般員工談判,我們希望能提供這個機會,藉集體談判改善Uber Eats外賣員的工作環境,保障平台工人有安全和穩定的工作。」工會也打算要求公司確保員工獲得公平待遇,並檢討現時以距離計算工資的方法。

被稱私人企業主 外賣員受傷需自掏腰包處理

Uber Eats 2016年進駐東京,一直擴張至全日本,現時在當地約有1萬5千名員工。外賣員以手機應用程式接受公司指示,再以單車或電單車在餐廳提取餐飲。跟一般有固定工作時間的兼職不同,很多白領以外賣工作幫補收入,因為這份工作相對能自行掌控工作時間。週末、下雪天和雨天的訂單增多更成為工作的額外動機。假如成為老手的話,一天或可賺到2萬日元(約1450港元)。

不過,外賣員工會被平台當成「私人企業家」,而且不受平台直接僱用,因此,外賣員不受工傷保險保障,遇到任何意外的話要自掏腰包處理。

一名日本前餐飲外賣員去年便不慎發生擦撞意外,造成右手骨折,但想申請賠償時才發現根本沒這回事。他在電視表示:「我不曾設想自己會遇到車禍,但當我沒收入時,才感受到這份風險。」 除了拿不到賠償,受傷也讓他無法返回本業,整整兩個月沒收入。

另一名外賣員則在騎電單車時因路面潮濕而滑倒受傷。這名外賣員不僅沒有得到平台的慰問,更因為便當變形而收到Uber Eats的電子郵件,告訴他「如果再次執行此操作,則您的帳戶可能會被永久停用」。

Uber Eats撇清對外賣員的僱傭責任,特別是工傷賠償,激起了大量投訴。該企業的問題在世界各地同步爆發,墨西哥今年上半年就有5名Uber Eats外賣員在車禍中喪生,數十名外賣員受傷。

就在工會召開記者會前兩天,估計Uber知道員工的行動,於是聯同三井住友海上保險公司推出一項給予日本外賣員的私人工傷賠償方案,稱為「傷害補償制度」。Uber指自己會承擔保費。員工假如因工死亡最高可獲賠1000萬日元(約72萬港元)。然而,這項私人保險承擔的最高治療費用只有25萬日元(約1萬8千港元),低於一般的全包保險。另外如果外賣員因自身的重大過失而造成自己傷亡,Uber Eats並不會提供補償。正確來說,Uber Eats這次推出的並非全額已付醫藥費的勞工保險,只是「慰問禮金」。

平台算法主宰員工生計 台灣已判定外賣員與平台為僱傭關係

外賣平台運作不透明也惹起不少Uber Eats員工不滿。協助外賣員組織工會的律師川上資人表示:「外賣員的帳號能隨意被平台禁止,並且往往單方面執行。」另外,應用程式上距離計算方法的準確性亦存疑。以往,一名30來歲的男性工人假如周末在東京送外賣的話,每月可以賺到15000日元(約1086港元)。今年這份收入的一部分卻被不知名的算法減少了,例如工人明明送了2.1公里,系統卻只付1.8公里的錢。推特上有人反映相似的個案,並聯絡了Uber,卻只是收到系統發出的電郵回覆。令人不解的是,扣減的部分後來又重新發到工人的帳戶裡。「最重要的問題並非那部分的收入,而是外賣員在此役中失去了對公司的信任。」川上資人說。

雖然外賣員擁有自己的電單車,但平台提供的資訊和運作方式主宰了他們的生計,使其處境跟一般工人無異。「Uber Eats的外賣工作已經成為工人收入的重要來源。假如你以中止帳戶來作出抗議,你根本難以生活。這個國家的很多人現在都有同樣的焦慮。」川上資人說。「當Uber透過外賣員的勞動賺取利潤時,他們有責任處理當中的風險,以及外賣員因工帶來的損失。」

近來,外賣員確立與平台僱傭關係的新聞愈來愈多,最新的消息來自台灣。10月14日,勞動部針對Foodpanda和Uber Eats發生的嚴重車禍身亡事件進行勞動檢查,判定企業與外賣員間為「僱傭關係」。職業安全衛生署指出,由於企業與死者所訂的合約內容,包括指定工作時段、缺勤須回報公司、服務期間需穿著制服、使用制式品牌圖樣的保溫箱、黏貼機車車身品牌圖樣貼紙等規定,均指向平台對外賣員有一定程度的指揮監督。因此,該署裁定兩者間存有組織從屬性,具有僱傭關係。

這項消息將有助帶動其他地區關於外賣員的工會和工人運動。據最新政府數據顯示,日本現時估計有超過300萬人是自由業者,包括從事合同工。政府正考慮明年向國會提交法案以保障自由業者的工作待遇。

綜合報道。

參考文章:

Uber Eats delivery staff in Japan form labor union
日本籌組Uber Eats工會,台灣的餐飲外送服務是否起而效尤?
「Uber Eats」將送餐員排除在交通事故理賠對象外,在日本引發工傷風波。
自己的工作自己救,日本UberEats送貨員成立工會
勞動部認定Foodpanda、Uber Eats與外送員為「僱傭關係」 將依法開罰!最高175萬元
日本Uber Eats工會Twitter

相關報導:

在催淚彈放題中送外賣 騎手:平台不提供資訊應對突發情況
中國快遞外賣騎手工作極危險 上海上半年324人受傷5死
逼人「自僱」惹出禍 deliveroo車手第二日罷工
誠實蜜蜂假自僱 車手:連請假都得你批准,咁都冇僱傭關係

表tag: 

加州大學運動員終能獲取報酬 美國大學體育產業有多黑暗?

$
0
0

上月(9月)30日,美國加州州長簽署議案,容許目前於大學體育聯賽中的學生運動員透過自己的姓名及肖像權獲取報酬。這意味這群大學生終於有渠道獲得金錢幫補生計及學費。事件同時讓爭議已久的大學體育產業問題再度浮上水面,這群看似風光、觀眾遍及全國的運動員,事實上要為校隊活動付出巨大代價。

美國大學體育利潤龐大 轉播費逾十億

美國的職業體育產業一向蓬勃,當中籃球及美式足球在國際及國內的轉播收益甚鉅。不過,美國國外觀眾或許不知道的,是大學校隊的比賽同樣廣受歡迎。單就轉播費而言,光是籃球比賽,全美大學體育協會 (NCAA)從電視台獲得的年收益已達7億美元以上。而這放在整個產業來說只是九牛一毛。將廣告費、門票費、贊助費等加進去,單是去年,整個大學體育產業獲得的收入達到140億美元。

這些鉅額收益在議案通過前,通通不能落到球員口袋中。所有大學體育比賽的運動員只能獲得奬學金,而當中更有好一部分並非全額資助。一直以來,NCAA極力反對讓球員獲得工資或其他類型的報酬,理由不能盡錄,包括:1) 他們只是業餘球員、2) 學生不應只顧賺錢、3) 有可能導致球隊競爭力不均,等等。

練習等於一份全職 球員卻被禁獲收入

對於美國的學生運動員來說,不能從課餘時間獲取收入,不啻是生活的重大壓力。雖然學費方面能透過貸款暫時解決,但生活費用仍須透過打工賺取。據美國教育局數據,2017年全日制大學生當中有近半數須透過打工幫補生計。

反觀學生運動員的情況,根據NCAA 2010年的數據,頂尖級別的籃球隊及美式足球隊隊員每週投放在校隊練習及比賽的時間分別為39.2小時及43.3小時。把課業時間也加上去則是79.8小時及81.3小時,相當於兩份全職。對於本已不計劃畢業,只求在大學逗留一兩年就轉投職業球隊的學生來說,課業或許不是壓力來源。但除此以外,尚有大部分球員需兼顧兩邊。

球員不能獲取收入,結果是他們大部分都處於貧窮狀態。據美國大學運動員協會(NCPA)2013年的調查,即使獲得全額學費補貼的運動員,也有超過80%收入低於美國政府制定的貧窮線。此外,由於部分學業雜費不能由獎學金覆蓋,加上球員受傷或缺席練習會降低獎學金,在2011-2012學年,獲「全額」學費補貼的美式足球員中,每人平均需自己掏出3000美元(約24000港元)以上應付費用。

產業扭曲致學生受害 改變尚有漫漫長路

目前,加州通過議案後,大學運動員尚要待至2023年才能開始透過接受品牌贊助獲得收入。不過,容許運動員獲得贊助收入,並不一定惠及所有運動員,運動員亦有可能因其知名度高低而大大影響相關收入。法案要得以實行,亦有更多難關要過,目前已有其他州份的大學代表表示不願意與加州球隊作賽。

除收入以外,大學體育亦因商業運作而導致其他扭曲情況。例如學生運動員因投放過多時間於體育活動,反而無暇顧及學業,而作出各種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包括「請槍」寫論文。而學業嚴重跟不上,亦令運動員成功畢業率偏低,頂級聯賽的籃球及美式足球員只介乎四成至六成。不僅如此,美式足球員由青年時期開始不斷踫撞頭部,以致腦部受創的情況亦屢見不鮮。

 

延伸閱讀:

California Will Let NCAA Athletes Get Paid for Their Labor 

Study: “The $6 Billion Heist: Robbing College Athletes Under the Guise of Amateurism”

Against the NCAA

表tag: 

加泰隆尼亞:三罷戰果盤點

$
0
0

【惟工新聞】在本週星期二(10月15日),西班牙最高法院判處9名獨立運動領袖9至13年監禁,馬上激起加泰隆尼亞全民憤怒。從星期二至今,大批民眾走上街頭,遊行、堵塞高速公路及鐵路、佔領機場。抗爭遭到警察和極右組織的攻擊,法庭下令關閉動員抗爭的網頁「民主海嘯」(Tsunami Democràtic,現已另覓伺服器重開),西班牙政府更恐嚇參與抗爭可判處6年監禁。種種鎮壓反而激起更大的憤怒。在昨日(10月18日),加泰隆尼亞各地群眾響應總罷工的號召,兵分五路遊行一百公里抵達巴塞隆拿,上百萬人佔領全市各大要道。

這次罷工跟傳統各大行業工會和企業工會響應總罷工的形式不同,較接近今年8月5日香港,或近期南非抗爭時的「遠離工作」(Stay-away)形式,即工人響應號召拒絕上班。同時,支持獨立的行動者發起堵路以停止工人上班,另外有2000人阻止人前往巴塞羅那的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與8月5日香港的三罷一樣,加泰隆尼亞總罷工在巴塞隆拿馬上演變為全市抗爭,至今超過100人被捕。

三罷戰果盤點

零售業商會PIMEComerç指,有6至8成店鋪罷市,較往年同類行動為多。在塔拉戈納(Tarragona)和傑羅納(Girona),大部份店鋪罷市。

在公營部門方面,勞動部指大約3成人罷工。其中以教育機構最多。超過4成中學教師罷工,在大學更高達9成。而醫療機構和巴塞隆拿地鐵各有3成人罷工。

私人企業方面,超過3成工廠、6成建築公司、4成服務業公司,及半數中小企停工。巴塞隆拿港口2成工人罷工,並於早上沿海濱遊行至位於聖若梅廣場(Plaça Sant Jaume)的政府大樓。馬卡巴納批發市場(Mercabarna)同樣有2成工人罷工,進出市場的貨車遠少於平日。

加泰隆尼亞政府指,星期五全市用電量較平日少10%,西班牙政府的數據則為7%。

兩個工會宣布罷工成功。加泰隆尼亞工會聯合會(Intersindical - Confederació Sindical Catalana)代表形容,這次的成果在2017年10月3日的總罷工之上。加泰隆尼亞另類工會聯會(Intersindical Alternativa de Catalunya)代表更表示對參與罷工的人數感到非常高興。另一方面,勞動部長稱難以估算罷工參與人數,因為「很多人決定不上班,但沒有宣布自己是參與罷工」。

加泰隆尼亞工會聯合會於1990年成立,轄下包括服務業、公共行政、工業、教育等工會聯合會,2017年成員有4500人。加泰隆尼亞另類工會聯會則由六個分會組成,在教育、公共醫療和公共行政皆有分會。

為什麼罷工

這兩個總工會在星期二早上,9名獨立運動領袖判刑之前發起星期五總罷工,口號為「為了權利和自由」(Pel drets i les llibertats)。

西班牙法律禁止政治罷工,上述兩個工會亦沒有將罷工與法庭判決扯上關係。在聯合聲明中,兩個工會列出多項訴求,包括:

  • 由於物價高企,將加泰隆尼亞最低工資定為1,200歐元(約);將工資和退休金水平與加泰隆尼亞消費物價指數掛鉤,維持購買力。
  • 保障加泰隆尼亞工人的就業和社會權利,穩定就業,投入更多資源巡查違反勞工權益的情況。
  • 扭轉職場性別歧視,縮窄兩性收入差距,打擊職場性騷擾及針對女性的暴力。
  • 提出社會救助計劃,為社會提供免費的公共服務、食物及房屋;不再拖延完善公民保證收入(譯注:與香港的綜援類似,為失業、低收入、單親、殘障、性暴力倖存者等群體提供基本生活援助的政策)的申請流程。
  • 馬上落實氣候協議,制定時間表及具體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 回購已經私有化的公共服務。
  • 作為一個移民接收國,確保新移民不會成為二等公民,能夠平等享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質素。

(綜合報導)

資料來源

Friday's general strike felt across all sectors

La Intersindical-CSC i la Intersindical Alternativa de Catalunya (IAC) convoquen una vaga general a Catalunya el 18 d’octubre amb el lema “Pel drets i les llibertats”
 

表tag: 

烽煙裡的日常:青年記者盼針砭時弊,十居其九自然流失

$
0
0

在反送中運動,記者被視為監察社會、傳播真相、揭露不公的良心角色,尤其當警方襲擊傳媒、講出「記你老母」、政府高官拒答記者問題,記者的工作更受重視。但記者同時備受掣肘,除了運動中警方的暴力,辦公室內的老闆亦能操控新聞成品,TVB和香港01出現前線記者與上司意見衝突的情況,記者很多時候無法改變上司決定。在日常傳媒機構的運作中,很多記者和底層員工無法決定新聞的編採、形式、風格,微薄的薪水和黯淡的前景更令許多人難以在記者這條路走下去。到底記者在機構裏具體會面對什麼限制?他們如何看待自身工作的意義?面對種種困境,他們打算何去何從?我們訪問了一位曾在電台工作的青年記者阿凡(化名),希望藉由他的經歷,窺視現時傳媒行業的境況,思考記者如何才能真正發揮所長,描繪、監察和影響社會。

“Big Names” 當道的日常

阿凡不久前還在讀書,後來做電台烽煙節目,負責資料搜集和約嘉賓。嘉賓一般是高官或者“Big Names”,全行很多記者一起收聽,將講話內容製成新聞。

阿凡當初入行,是因為覺得烽煙節目主持「幾型」、會「窒嘉賓」,比如說「田北辰啊,你話係唔係啊?」,可以逼一些高官回應問題。阿凡聽過跑新聞、做即時的同學說「扑咪」[1] 很辛苦。現時立法會有個咪兜位,高官、政黨有事發佈時,全部待機的記者會圍過去,「佢哋講完可以唔聽任何問題就走,以往都有例子」。但在節目可以「侷佢坐一個鐘」,主持可以問許多問題,亦可以讀幾個網民問題要求大人物回應,如果嘉賓中途走的話會上新聞。

但阿凡入行後才知道現時節目組較怕得罪嘉賓,本身「大粒佬」並不多,官員很少上節目,剩下多是前高官、政黨大佬,要請到大人物受訪不容易,因此大家的前提是不要破壞關係。主持風格較為「專業客觀」,節目員工亦會盡量滿足嘉賓的要求。有一次林鄭月娥受訪,政府新聞主任說林鄭要攝氏100度的熱水,阿凡和同事就拿著熱水煲入直播室,確保倒出來的是新鮮的熱水,阿凡指「有種服務業嘅感覺」。

在整個製作流程,主管決定大部分的節目主題,包括平時可能上頭條的題目以及反修例運動的議題,節目有空餘時間才讓下屬負責一些可能上A3-A5的題目,因為很多大事的新聞角度要事前想好、約定大人物,要和另一家電台爭人。大家也普遍覺得要找有名氣的人才上到新聞,極少情況下會找NGO,算是次一等。

阿凡不滿節目無法呈現更具批判性的視角,但部門主管似乎志不在此。每次有傳媒用了節目內容作頭條,比如用了田北辰在節目的sound bites [2],而且在晚間還在播那條新聞,阿凡說「老細就會好開心,就會請我地食飯」。  

平衡報導的限制

電台除了追求大人物上節目,亦強調各打五十大板、平衡報導形式的「客觀中立」原則,限制了新聞質量。阿凡指其實大部分同事也是黃絲、很liberal,但整體而言,電台比較保守。比如每次有立法會或區議會選舉辯論時,同事要把每個候選人的sound bite剪到差不多長度(如每人10秒),但每人的語速和發言質量不同,根本不能如此量化。又如早前終審法院判決公務員同性配偶可享有與異性配偶同等的福利,「大家都知呢件事搵周浩鼎講係on9」,認為同志平權是普世和進步價值,但為了做到平衡的效果還是找了。

「大家好自動咁覺得做audio news就係要咁」無論是較保守或較激進的同事也是這樣,即便做特寫也要平衡報導。有同事找了新屋嶺當事人訪問,最後還是要引警察公共關係科的說法——絕無此事、當中產生誤會、致力保障每個被捕者的安全等等,「呢啲一聽就係廢話」。做電視的空間就大很多,因為電視注重畫面,便可以集中講當事人的故事,略去保守派人士的回應,例如新屋嶺事件的警方回應只說「截稿前未有回覆」便過到。

捱下去就能超越限制?

很多記者入行時總希望能針砭時弊、或以具批判性的角度報導,對現時的工作也有不滿,那他們是怎麼理解和接受行規的呢?

阿凡指常見的說法是「你捱多陣,你就會大個」,「各打五十大板嘅事做耐左,就可以搵到自己嘅稜角」。老闆的意思是,一開始當然是做「最輕擎、最唔到肉」的工作,如「聽一個on9警察講野,再聽胡志偉講」,做平衡報導,「大大下就可以好似彭德章咁,搵到何君堯、朱凱迪出來(對辯),營造到幫進步泛民嘅傳播效果」。阿凡說自己也「buy buy地呢套」,因為記者需要一些地位才能做到刺痛建制的新聞,有些建制派議員會在節目「串」年輕主持,話「你邊位啊?」

然而,有幾多人能「變大個」?「捱」意味著怎樣的生活條件?累積經驗和地位的過程是否必然與生產平衡報導掛勾?「變大個」又是否意味著必定做到具批判性的新聞?

阿凡說「個個都係等開位」,上面有人辭職就有機會升一級,三年有一兩個位。一年約10個人入行,有一個人升到,其他會自然流失。香港記者協會(記協)2016年的一項問卷調查收集了400名新聞工作者的資訊,其中低於四年年資的人佔比46%。

工作待遇是很多記者放棄的一個主因,記協同樣的調查指月薪為1萬至1.5萬元的受訪者達32%,月薪達到3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僅佔總數的16%。阿凡現時是外判員工,按節目集數計算薪酬,月入一萬五千。合約要求日做八小時,他經常無薪加班兩至三小時,身邊也有很多朋友OT冇補水,最誇張是跑中文新聞的兼職同事一日只有400元,日做8-10小時或更多,時薪約40至50元。

即便捱到上去,阿凡也不希望做部門主管現時的工作,最近也辭去了烽煙節目的職位。主管與建制派議員相熟,因此能做到一些獨家新聞,阿凡形容為「偶爾做到人哋嘅傳聲筒」。阿凡明白主管的難處,他每天要看著「Big Names個pool」,很努力地刮嘉賓或代言人出來受訪,但阿凡自己不想做這類新聞。

希望報導難以發聲的人

阿凡以前覺得跑新聞的人只是「跟老細菜單」,沒有在輿論領域做到什麼。但現在覺得跑新聞的人能在現場取得第一手資訊、能有自己的觀察,反而較可貴,做電台很多資訊是二手,或是「老細飯局聽番黎啲料」。他亦指出,烽煙節目很多時候要求嘉賓和提問的觀眾表達清晰,避免觀眾熄機、影響收視率,因而雖說是公眾phone in,卻會有嚴重篩選。這樣很不利一些學歷不高、表達能力相對低的群體發言。

「我會想搵啲唔係好識講野,同埋可能需要花一啲時間先可以組織到自己想法嘅人。」

阿凡指大多記者的理想是做到自己獨特的、較有深度的故事,行內人稱「own故」,自己也受此影響。做電子傳媒的日常是「人有我有」,「own故」有點類近獨家。不過獨家有幾種,首先是建制風聲,之後是商家訪問,剩下的就是一些知名度較低的人的故事,「own故」很多時候是指最後一種,因為大家對“Big Names”很厭倦。不過大家(特別是電子傳媒的人)還是傾向找一些說話有條理的人,被國泰解僱的施安娜是很好的對象,事件也夠轟動,基層市民則有同事嫌棄。

阿凡曾為一位基層婦女做電視報導,當時四個人拿著器材在旁邊,受訪者表現得很生硬,再加上那些「摸下條柱」、「望下個海」的指令,阿凡笑言「成件事好假!」阿凡之後看了另一篇訪問同一位婦女的文字報導,感嘆「點解佢突然講得咁好?」

阿凡現時轉做其他媒體,他希望能呈現難以發聲群體的故事,預期之後一個月會有一次這樣的空間,在做完繁複沈悶的工作後。

講完故仔之後......

那會否覺得呈現故事可以改變當事人的生活以至社會制度?阿凡認為這比較難,例如報導基層的故事最多能「窒到羅致光」,有些報導甚至經常麻煩到當事人。

「其實新聞都係一個相對自私嘅產業。你都係利用個啲人嘅遭遇,去變成你產出嘅作品……但都係一個產品,然後你同佢嘅人生再無任何瓜葛。」

阿凡的故事展示了社會各群體的權力差距如何影響新聞製作,“Big Names”、掌控資源的人明顯有較大曝光率和話語權,即便他們代表保守的觀點,即便他們的陳述早被事實駁倒。相反,普羅市民、基層打工仔這些無權勢者只能獲得偶爾的關注,學術水平不高、難以清晰表達自己的人被排拒在主流發聲平台之外,被報導時亦出現像佈景物般被搬弄的情況。所謂「平衡報導」指的是什麼?是指達官貴人做節目嘉賓時,基層聽眾可能連phone-in也無法接通?還是指新屋嶺受害者難得願意分享和證實遭受警暴時,還要加上警察公共關係科「絕無此事」的說法?社會不平等的現實顯而易見,傳媒的偏袒亦是常態。

不少記者入行時,總抱著揭發不公、針砭時弊的想望,卻被平衡報導、不「編」不「議」的工作磨去了心力和意志,只靠老細一句「捱上去」勉力堅持。然而,能上去的人有幾多?「捱」意味著怎樣令人洩氣的生活條件?上到去是否就能刺痛建制、帶出進步和無權者的聲音?條件和機會是增加了,但“Big Names”的威力與控制權無減,依然滲透日常新聞製作。由是一些記者追求「own故」,深入報導不為人知的人與事,但可能仍然追求一個表達清晰的理想受訪者,完成好作品,然後離開受訪者的生命,有時也不到記者願不願意。

在社會權力的結構中,記者與許多市民一樣,也被壓榨和操弄。在面對較弱勢的受訪者時,記者的紙筆和鏡頭明顯是較高權力的象徵,甚至可以是非常具掠奪性和侵奪性的武器。但很多時候,記者被呈現為「第三方」,一個超脫於社會的中立觀察者,卻最不在意覺察自身在社會的位置。若我們要呈現弱勢的聲音、揭發社會的不公,或純粹是更自由、自在地書寫,便必須面對政治經濟及社會各領域的權力壓迫,並投身改變社會的運動。

 

[1] 扑咪:記者拿著咪高峰訪問或追問,多數不是預先安排的記者會,對象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一般市民,後者一般稱為「街頭採訪」

[2] Sound bite:傳媒從訪談、節目、演講等場合引用的(名人)短句,一般是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

表tag: 
裏tag: 
interviews: 

Uber Eats Drivers in Japan Unionise to Protest Contractor Status and Zero Compensation for Work Injuries

$
0
0

On 3 October, 17 workers from Uber Eats Japan announc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de union in order to fight for better treatment at work. Uber and its ride-sharing platform rival Lyft had long been criticised for not providing their workers with accident insurance and other treatments enjoyed by formal employees. These delivery drivers were called ‘platformers’. During the press conference, trade union chairperson Tomio Maeba claimed, ‘Uber refuses to bargain with workers. We hope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Uber Eats delivery drivers through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ensure that work is safe and secure for workers at the platform.’ The trade union also planned to demand the company to ensure fair treatment for workers, and review the current practice of distance-based wage calculations.

Called Private Entrepreneurs: Delivery drivers to pay for injuries themselves

As Uber Eats entered Tokyo in 2016, it expanded across Japan and currently employs around 15 thousand workers there. Delivery drivers received orders from the company through mobile apps, then pick up food and beverage from restaurants on bike or motorcycles. Unlike other forms of part-time work with fixed working hours, many white-collar workers complemented their incomes with delivery work as they enjoyed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over working hours. The spikes in orders during weekends, snowy and rainy days gave further incentives to work. An experienced driver could earn up to 20,000 yen (around HKD$1,450).

However, delivery drivers would be taken as ‘private entrepreneurs’ by the platform and would not be directly employed by it. Thus, they were not covered by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and had to pay from their own pockets in case of accidents. 

A former food and beverage delivery driver fractured his right arm from a collision accident last year, and realised that there was no such thing as applying for compensation when he attempted to do so. He expressed on TV, ‘I never assumed I would experience a car accident; I feel the risk only after I stopped having any income’. Besides not being compensated at all, he could not work in the trade again and received no income for two months. 

Another delivery driver was injured as his motorcycle slipped and fell on a slippery road. He received no kind words from Uber Eats  but an email regarding the malformed lunchbox: ‘your account could be permanently blocked if this action is taken again’. 

Uber Eats denied employment responsibilities to all delivery drivers especially regarding industrial injury compensations. This had led to huge amount of complaints. The company’s problem exploded simultaneously around the world. In Mexico, 5 Uber Eats delivery drivers lost their lives and tens of them were injured in car accide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Two days before the trade union’s press conference, presumably Uber knew of the workers’ action, and launched a private industrial injury compensation package called ‘Partner Support Program’ for Japanese delivery drivers in collaboration with Mitsui Sumitomo Insurance. Uber claimed that it would pay for the insurance. A maximum of 10 million yen (around HKD 720,000) could be claimed in case of work-related death. However, the maximum medical treatment fee covered by this private insurance was only 250K yen (around HKD 18,000) - below the coverage of a typical comprehensive insurance. Also, there would be no compensation from Uber Eats if the delivery driver’s injury or death was deemed the result of his/her own gross negligence. To put it correctly, Uber Eats had only offered ‘cash gift of condolences’, instead of labour insurance with medical fees pre-paid in full. 

Platform’s Algorithm Dictates Workers’ Livelihoods: Delivery Drivers are Employed by the Platform, Defined Taiwan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regarding how the delivery platform was run also infuriated a lot of Uber Eats workers. Yoshihito Kawakami, the lawyer who assisted delivery drivers in forming the trade union said, ‘Delivery drivers’ accounts can be arbitrarily banned by the platform, and that was often executed unilaterally’. Moreover, the accuracy of distances travelled calculated by the App was questionable. In the past, a male worker of around 30 years old could earn 15,000 yen per month (around HKD 1,086) if he worked on delivery on weekends in Tokyo. However, in this year that income was partially cut by an unknown algorithm. For example, the system would pay for 1.8km when the worker had actually completed a delivery of 2.1km. Someone reported a similar case on Twitter and contacted Uber, only to receive an email reply from the system. Perplexingly, the partially withheld income was later distributed back to the workers’ accounts. ‘What’s at stake was not that part of income, but delivery drivers’ loss of trust in the company in this incident’, said Yoshihito Kawakami.

Although delivery drivers owned their motorcycles, the way the platform was organised and how information was distributed dictated their livelihoods, putting them in the same situation as any typical worker. ‘Delivery work for Uber Eats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workers’ income. If you protest by cancelling your account, you would not be able to earn a living. A lot of people shared this anxiety across the country,’ said Yoshihito Kawakami. ‘When Uber profits from delivery drivers’ labour, they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nage risks involved and any loss that delivery workers incur from work’.

Recently, there had been more and more new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mployment relations between delivery workers and their platforms. The newest case came from Taiwan. On 14 October, the Ministry of Labour conducted labour standards inspection regarding serious incidents of car accident-induced deaths concerning Foodpanda and Uber Eats, and decided that the firm and delivery workers were engaged in ‘employment relations’.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pointed out that according to regulations established in the terms of contract between the firm and the deceased, the platform substantially direct and monitor the delivery workers - those regulations included specified working periods, having to report to the company in case of absence, having to put on uniforms during service hours, the use of incubators with standard brand patterns and having to stick standard brand patterns on the motorcycles. The Administration decided that there existed an organisational subsidiarity and therefore employm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is news will help to bring about trade unions and workers’ movements regarding delivery drivers in other areas. According to the newest government statistics, there was an estimated population of over 3 million freelancers in Japan, including those working on contracts. The government considered submitting a bill to the parliament next year to protect the treatment of freelancers at work.  

An integrated report.

表tag: 
Viewing all 113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