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NGO(非政府組織)雖然跟企業不同,一般不以追逐利潤為目的,但組織內仍然存在僱傭關係,NGO工作者也會面對超時工作、加班無補水等問題。更甚者,有些NGO還會以理想之名合理化員工的工作情況,變相要工人無視自身權益。昨天,台灣NGO工會趁勞動節前夕發布勞動調查結果,發現高達七成工作者平日需加班,接近五成受訪者曾連續工作七天,可見過勞問題相當嚴重。惟工新聞轉載相關報道。 文/公庫記者許詩愷 台灣非營利組織工會以問卷調查各界NGO工作者的勞動情形,並於今日(4/30)公布結果,他們發現,高達70%的NGO工作者平日需加班,更有49%曾連續工作七天,可見非營利組織內部存在嚴重的過勞問題,NGO工會為此呼籲「若勞動條件不改善,非營利組織即使有著崇高理想,也難以永續發展。」 台灣NGO工會於去年底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個屬於非營利組織工作者的產業工會,從事NGO工作多年的理事長周于萱表示,他們有感於理念和實際條件之間的落差,也普遍體會「職場環境不佳」的問題,因此召集夥伴組建工會,並為了使不同領域的NGO工作者交流、統整出彼此遭遇的困境,期待未來能實際改善NGO界的勞動環境,便展開此次問卷調查,內容共設計了26個題目,自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底發布,最後收回約250份有效樣本。 NGO工會統計:非營利組織五大過勞現象 一、70%工作者平日需要加班 二、61%工作者休假日加班頻率,平均每月至少一次以上 三、81%工作者下班後,會收到主管交辦工作事項的訊息 四、49%工作者曾連續工作七天 五、12%工作者在連續工作後,無任何補償措施 而台灣NGO工會將26題統整為五大現象,且進一步探討其背景,計劃主持人張淵智對此說明,僅30%受訪者能準時上下班,高達46%經常加班,更有20%加班時間在兩小時以上,總計共「70%NGO工作者平日需要加班。」當他們下班後,甚至有「81%會繼續收到主管的工作相關訊息。」其中11%受訪者每天遭遇,只有19%表示無此狀況。 「61%NGO工作者平均每月至少加班一次,總計49%曾連續工作七天。」接著針對工作天數、休假問題,張淵智再指出,僅39%受訪者每月加班少於一次或無須加班,每月加班一次者為26%、加班兩次為15%、更有15%每月加班四次以上;若追問49%連續工作七天者,其中有62%會得到補休、4%直接改為加班費、17%可自行選擇補休或加班費、卻仍有12%毫無任何補償措施。 「沒有先把自己救起來,我們就無法救別人。」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陳淑綸認為,非營利組織的類型包含了社福、環保、教育、文史、勞工各種領域,它們不斷投入熱情去協助社會議題,這些是政府做不完,由NGO團體幫忙補起來的洞。陳淑綸說,很多組織的領導者並非惡意資方,他們也是基於理念才投入NGO工作,但工作畢竟要面臨績效和預算,當就業條件持續低迷,甚至雇主和勞工都忽略勞權的情況下,陳淑綸直言「最後犧牲的是需要幫助的個案,以及不得不放棄理想的人們。」 以本次問卷調查為例,NGO工會便發現「受訪者是否屬於社福組織?」是一大關鍵差異,從好的方面來看,社福工作者有55%簽訂書面勞動契約,非社福工作者只有35%,前者又有93%有工作簽到系統,後者僅74%,常見彈性工時狀況;是否有「連續工作七天以上之經驗」中,社福工作者41%有此經驗,非社福工作者則是59%。 再換個層面觀察,社福工作者「如實呈報加班工時」的比例竟是21%,遠低於非社福工作者的43%,甚至「不呈報加班工時」的比例也比非社福工作者高出6%。台北市社工職業工會理事長沈曜逸解析,以上結果可能是社福組織的勞動環境較「制度化」且「重度過勞」現象較少,卻也因為制度化,導致他們必須「隱匿實際工時」避免組織觸法。 沈曜逸透露,社福組織約有七到八成經費來自外界補助,合約中經常註明他們一個月需「訪視多少個案,舉辦幾次活動」量化評估其績效,但社工面對各式需要協助的民眾,為了能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經常要在下班後持續前往訪視,此時卻會遭主管駁斥「除非有危及生命危險的狀況,你才可以去,否則這不算加班,你應該在上班時間約到他們。」又或者無法在上班期間處理完工作,便被質疑「沒有做完是你的問題,這不符合加班條件。」還有一年一聘、被迫捐出薪水等普遍情況,許多不了解勞動法規的社工因此長期喪失自己的權益。
台灣NGO工作者勞權低下 七成平日需加班、近五成曾連續上班七天
廣州百佳員工五一發起抗議 不滿企業重組後打包轉售工人
五一勞動節當天,廣州百佳超級市場近百名員工抗議企業將部分股權轉售予廣東永輝超市和騰訊,改名為「百佳永輝」新公司。
據員工在網上張貼的公開信顯示,這次股權轉售在上年10月25日已發出通告,並在上月13日正式宣告組成新公司。不少在百佳工作二十年,平均年齡已有40歲左右的員工們不滿自己像打包商品一樣被轉賣,而沒有得到任何安置和補償。
一名廣州百佳公司的基層管理在網上表示,自己的工作地點需經常轉換,奔波於廣州、珠海、深圳等不同地方,連節假日都少有休息,長期以來未獲國家規定的法定加班工資。以往,他「相信會與百佳相守相依,共同輝煌」,但事實卻被「無情拋棄」和「打包售賣」。員工的公開信則表示,這次業務變動共牽涉3千名員工及家庭。工人要求企業保證員工與家人安穩過渡,不會失去生活來源。另外,工人亦要求企業補交醫保、社保、公積金,結清工齡後才加入新公司。
業務重組不隻股權變動 工人有權確定日後工作條件
打工仔可能覺得企業並購重組只是單純的股權變動,跟員工沒有任何關係。然而,企業重組會為員工前景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包括薪酬制度、員工人數等工作條件都有機會出現變化。2014年,深圳IBM工廠約千名工人發起罷工,抗議企業將低端服務器業務賣給聯想集團,不滿轉入聯想後的工資和補償條件。2015年,法國食品公司達能(Danone)將旗下品牌多美滋(Dumex)轉售給蒙牛的雅士利後,數十名原公司員工便不斷離開,僅餘十人不到。
面對並購轉售等情況,員工有權確定和參與制定以後的工作條件,而非只是作為商品一同轉讓。中國《勞動合同法》第4條指出︰「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公司法》亦有規定︰「公司研究決定改制以及經營方面的重大問題、制定重要的規章制度時,應當聽取公司工會的意見,並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
工人可在業務重組及企業轉售時決定是否延續工齡。假如工人不願繼續在新公司工作,或不信任新加入的企業,可以提出買斷工齡。但買斷工齡對工人是蝕底居多,因為工齡以後要重新計算,少了年假日數及病假工資等福利。
相關報導:
百佳幫李榨到盡 理貨員過年前的辛酸
五四時期的工學結合
前言
近日的佳士事件學生的支援令工學結合再起議論,龍少值五四百週年和大家一起回顧百年前的工學結合。動筆期間,樹仁助理教授區志堅邀約為,中華出版的《五四百週年──啟蒙、記憶與開新》撰稿,電腦內我已收集了與五四有關的工運資料約十萬餘字,據此寫了一篇兩萬字的〈陳獨秀五四時期的工運路〉。這些原始資料是零碎的,部份資料來源已不在手上,要花上了半個月時間去中央圖書館核對這些資料,又大膽嘗試闡述陳獨秀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演變,認為他較傾向列寧主義,又要翻看馬克思及列寧著作來論述。
撰文期間思考了很多問題,如中共如何運用列寧主義建黨及推動工人運動,列寧提出的知識分子領導工人運動,與陳獨秀提出的知識分子參與工人運動有何分別。這一連串問題尚在探討中,整理好會陸續發表,現先回顧一下五四的工學結合歷史。
五四前的工人與學生
清末中國現代產業工人登場,同時新式學校也出現,兩個不同的界別各自發展。民國成立後全國工人階級日漸壯大,五四時約有二千餘萬工人,內有二百萬是產業工人,但中國仍是農業國。這時工人運動日益高漲,多是自發性的經濟罷工,政治罷工主要是響應資產階級的訴求(注一)。也就是處於恩格斯所說的自在階級(注二)。
民國成立後,社會主義一度盛行,先受俄國民粹主義影響,知識分子開始嘗試走入工人群中。到了五四時間,學生運動目標分為兩個主流,一個是以《新潮》雜誌為中心,追求以哲理來的改造中國,另一個以《國民》雜誌為中心,追求從社會政治方面入手來改造中國,後者的學生就介入了工人運動。
1918年時,唐山工業專門學校聘請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1865-1953)任教,吳稚暉在唐山傳播平民教育和工學結合思想,因此一大批學生積極投入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創辦《時事新報》週刊,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校內有關社會主義學說的討論逐漸增多(注三)。促進了唐山地區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唐山礦廠,到處有工人議論十月革命、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印度亡國史和朝鮮獨立運動等問題的團體。工業學校學生要到礦廠實習,使學生和工人加深了對工學結合的討論和認識。旅俄歸國華工傳播十月革命,對唐山工學也產生了影響和震動(注四)。
這時新村運動也曾一度成為潮流,在其影響下,工讀互助運動,以及與此相關連的工學運動、合作運動等因而興起。其中,當中工讀互助運動最有影響力。工讀互助運動是基於工讀互助主義,以和平改良爲主旨的社會改造運動。它的主要思想來自俄國無政府共產主義宗師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克魯泡特金(俄文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1842-1921)的《互助論》和俄國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文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的泛勞動主義。因此,最早是1918年無政府主義者提出,認爲將來社會就是工讀結合的社會,即「工與學合爲一途,工人即學者,學者亦工人,造成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在工讀結合、人人互助的觀念上,工讀互助主義與新村主義實際上是同出一轍。只是,新村義主張在鄉村中實行,而工讀互助主義則在城市中實行。
中國在工運高漲,泛勞動主義盛行的背境下,加上俄國於1917年3月爆發二月革命後,接着是十月革命,及中國已對德宣戰,派了數十萬工人赴歐為協約國提供勞動力,因而成為戰勝國,更推進了泛勞動主義的影響力,工運日益受注意,被廣泛報道。
工讀
1920年1月北京學生組織北京工讀互助團,得到北大校長蔡元培(1868-1940)等一批著名學者做發起人。1919年2月北京學生又有具泛勞動主義色彩的工學會成立,出版《工學》。工讀得到上海、武昌、南京、天律、廣州、揚州及漳州等地方學生回應與仿效,全國組織了12個工讀團體。中共領袖毛澤東(1893-1976)在湖南長沙開辦的文化書社也屬此類(注五)。
北京工讀互助團分成4組,其謀生的方法分爲放映電影、洗衣服、辦食堂、印刷信封、製作食品和開辦英文與算術專修館等,結果除專修館一項外,其餘全都沒有生意或虧本,其他的工作也因沒有資本和顧客而無從入手,工讀互助團的共同經濟生活很快便難以繼續下去。工讀互助團開辦不久,團員就不能不討論到共同生活的性質問題。如實行共産制度,婚姻或婚約,脫離家庭經濟關係與名份關係等問題,想不通的團員紛紛退團。半工半讀主義很快變成了一種無政府主義的東西,即主張實行無政府、無強權、無法律、無宗教、無家庭、無婚姻的理想社會,直至1921年工讀互助團逐漸消聲匿跡。
其他一些地方還出現了以半工半讀爲宗旨的學校,並進而在工讀的基礎上又出了只爲半工半讀而不主張共同生活的工學主義,與互助協力而不強調體力勞動的合作主義等社會改良主義。工讀運動得不到中國當局的支持,北京警察更於1920年4月1日查封《工讀》,拘捕負責人。工讀並不算是工人與學生的結合,只是學生體驗勞動的活動。
工讀主義高漲時,又有留法勤工儉學,於1920年底,有近二千名學生遠涉重洋踏上法國領土。先後赴法勤工儉學後成中共領導人的有周恩來(1898 -1976)、蔡和森(1895-1931)、李立三(1899-1967)、陳毅(1901-1972)、聶榮臻(1899-1992)和鄧小平(1904-1997)等。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核心領導人李石曾(1881-1973),其支持者蔡元培、吳稚暉、張繼(1882-1947)等都是無政府主義者,加上法國是無政府主義盛行的地方,所以部份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當時也是無政府主義者。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與旅法華工人接觸,又接觸了法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回國後紛紛投身工運,當中以李立三成績最大。
1919年北大學生鄧中夏(1894-1933)等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宗旨是「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注六)講演團深入城市、鄉村、學校、工廠宣傳新知識。鄧中夏正是《國民》雜誌的成員之一。
工學結合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舉行示威遊行, 要求政府拒絶在《巴黎和約》上簽署,得到全國各地學生響應,商人也表態支持,在當局的鎮壓下,上海卅五萬工人罷工表態支持學生(注七),至此形成一個各階層的社會運動。
1920年尾,鄧中夏等在講演團打好的基礎下,再到長辛店開展工作,以平民教育為入手,為工人辦勞動補習學校,培養工人領袖,以此提高全體工人的覺悟,進而組織工會保權益,誘導工人自發爭權益,不久工會就發動工人站出來罷工爭權益。這種藉辦勞動補習學校入手與工人接觸,提高工人覺悟,進而組織工會保權益,成為當時中共組織工運的典型手法,湖南安源和上海棉紗業都是如此。鐵路工人和上海棉紗工人是二十世紀二年代中國大革命的主力之一,也就是工學結合的成果。
結論
列寧在《怎麼辦》提出,革命者一定要自覺地領導自發的工人運動,使工人鬥爭不僅僅局限於經濟範圍之內,並强調群衆的自發鬥爭高潮越高,運動越擴大,則社會民主黨在理論、政治和組織等方面,表現巨大的自覺性要求也就越來越增長(注八)。列寧這一論述頗具爭議性,德國羅莎•盧森堡(德文Rosa Luxemburg,1871-1919)和義大利安東尼奧•葛蘭西(意大利文Antonio Gramsci,1891-1937)都提出了異議,本文不作討論,只是指出鄧中夏當時已決定走共產主義者的道路,他的活動與列寧這理論有相同之處,龍少在將出版的〈陳獨秀五四時期的工運路〉一文,亦論述了陳獨秀也提出了與列寧相同的言論,不在此深入討論這一理論。
五四時期個別學生從旁協助工人提高覺悟,進而組織工會保權益,隨着政治環境改變,自此工人與學生各自分途活動,在一些社會運動上也有配合行動,已不是結合為一體的活動,及至中共建政,工人與學生也是分途活動,文革時甚至出現互相打鬥的情況,六四時就互不信任,直至近年來個大突破,佳士事件中工人學生又結合在一起,香港則有工學同行,這些情況又如何,龍少會逐一撰文介紹。
注一:有關五四前的工人運動請參閱劉明逵等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第1卷(廣州:廣東人民,1998)。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勞工運動史》精裝本第1册(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增訂版)。有關史料參閱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一冊(北京:人民大學,1987),第21-42頁。劉明逵編:《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第一卷第一冊(北京:中央黨校,1985)。
注二:有關自在和自為階級的論述請參閱恩格斯著:《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載中央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1965),第269-587頁。
注三、四:高金山:《五四運動中的社會主義團體——唐山人社》,載:http://71space.people.com.cn/?uid-17293-action-viewspace-itemid-28666。
注五:鄧野著:《五四時期的工讀互助主義及其實踐》,載鄧野著:《民國的政治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第13頁。張允候等編:《五四時期的社團》(二)。
注六:黨史資料徵集會編:《共產主義小組》上冊,(北京:黨史資料,1987),第244-236頁。張允候等編:《五四時期的社團》(二),第127-296頁。
注七:有關五四時期工人運動請參閱劉明逵等主編:《中國工人運動史》第二卷。周策縱著:《五四運動史》,第149-161頁。有關史料參閱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一冊,第115-176頁。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共黨史參考資料》(一),第91-116頁。
注八:列寧:〈做甚麼?我們運動中的迫切問題(摘要)),載列寧:《列寧論工會》(北京:工人,1959),第106-130頁。現譯為《怎凇辦》,全文見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6集,(北京:人民,1953)。
【轉載】要求警方就五一遊行惡意對待殘疾遊行人士事件致歉聲明
編按:多年以來,警察對於遊行示威態度極不友善,從胡亂改道到挑釁示威者,用盡各種方法妨礙市民表達意見。在前日的五一遊行,更發生警察漠視身有殘障的遊行人士安全,在他們還在馬路就開啟行車線,然後將他們驅趕上行人路的惡劣行徑。惟工新聞轉載多個團體譴責警方惡意對待殘疾遊行人士的聯合聲明。
【要求警方就五一遊行惡意對待殘疾遊行人士事件致歉】聲明
1. 關注盲人工廠重建大聯盟工友、學員,及其他來支持大聯盟的義工和殘疾人士約30人,5月1日參加職工盟舉行的五一勞動節集會及遊行;
2. 遊行隊伍中,有全失明人士及曾兩次中風以致行動不便的遊行人士,與義工一起遊行。他們走得較慢,一直留在遊行隊伍末端,警方不斷以「趕收工」口吻催促「行快啲」,甚至要求他們走上行人路以便車輛使用道路。當時義工及遊行人士直接拒絕,明確表示自己是遊行人士,要走遊行路線;
3. 當遊行至灣仔修頓球場附近位置,警方竟然駛走遊行隊伍末端的警車,任由大型巴士在該幾名殘疾人士及義工後方行駛、埋站,蓄意漠視他們的人身安全;警方無視馬路上仍有遊行人士,強行回復路面交通,殘疾人士及義工遊行到灣仔循道衛理香港堂,逼不得已走到行人路上,當時馬路三條行車線已全部通車;
4. 大聯盟其餘的殘疾人士及義工,雖然在遊行隊伍較前端位置,但在遊行至警察總部對出時,亦有不少警員催促「行快啲」,令殘疾遊行人士感到壓力;即使職工盟在遊行隊伍前端暫停前進,欲等候後方的遊行人士,警方亦不停阻撓,要求大會繼續前進;
5. 我們認為,殘疾人士、長者等,縱使身體狀況有不同差異,但絕對有平等參與集會、遊行等公民權利。我們認為警方必須尊重這些差異,也必須尊重遊行人士的多元性,並在公眾集會及遊行等提供合理的便利、協助,包括協調交通及遊行安排,而非由警方主導遊行的節奏;
6. 警方並未有向參加遊行的殘疾人士團體及職工盟主動了解殘疾人士需要,反而以行政方便理由凌駕《基本法》賦予的公民權利,以言語及行政安排限制及削弱不同遊行人士表達訴求的權利,變相為遊行集會強加體力及身體狀況等條件,我們絕對不能接受這個做法;
7. 聯合國《殘疾人士權利公約》的宗旨是促進、保護和確保所有殘疾人充分和平等享有一切人權和基本自由,並促進對殘疾人固有尊嚴的尊重。《公約》自2008年8月31日起對香港生效,《公約》原則亦有訂明「尊重差異,接受殘疾人是人的多樣性的一部分和人類的一份子」、「機會均等」、「無障礙」等,《公約》亦寫明「締約國應當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殘疾人能夠行使自由表達意見的權利」;
8. 當殘疾人士遊行的最大障礙,不是來自身體的殘障,而是來自警方,實屬是社會的可悲,皆因帶頭歧視殘疾人士、剝削他們表達機會的,竟是政府部門;
9. 就此,我們要求警方就五一遊行惡意對待殘疾遊行人士事件公開致歉,檢討未來集會及遊行警方的安排,並承諾協助不同身體狀況的遊行人士參與遊行及集會,確保他們有平等的公民權利。
2019年5月3日
■發起/聯署團體:
關注盲人工廠重建大聯盟及義工組
工黨張超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
香港職工會聯盟
【毛毛廚房】菲律賓酸湯Sinigang
踏入五月這不冷不熱總是濕的時期,慵懶的身體總是提不起勁去工作。這種時候最需要的是開胃消除濕氣的飲食。毛毛今日介紹一款菲律賓的國民湯水Sinigang,酸香而飽肚,撈飯一流。
與香港人習慣的味道相比,菲律賓料理中鹹酸的料理與湯品是我們比較少接觸的,但我們也有將鹹檸檬、酸梅入饌和作飲料用的料理,其實並不陌生。這道湯可以當作主菜享用,而且做法簡單,只需要一個鍋子就可完成,絕對是懶人的恩物。
材料(四人份量):
- 大洋蔥一個($2)
- 蕃茄兩個($3)
- 豬肉(五花腩)半斤($10-12)
- 秋葵一把約六七條($10袋約二十條)
- 茄子一條($3)
- 檸檬一個($3)
- 水約2L
- 鹽一湯匙
步驟
- 洋蔥切成八份後分成塊,蕃茄去蒂後同樣切成八塊。檸檬切半榨汁。將五花腩切小方塊。
- 在砧板上灑上鹽巴,放上秋葵,好像推桿麵棍般邊推邊讓秋葵蘸上鹽,去除秋葵上的毛毛。
- 於稍高的湯鍋或平底鍋先把豬肉和洋蔥翻炒至出油和邊緣微微金黃,然後加入蕃茄,翻炒至蘸上豬肉的油分。
- 加入水分蓋過所有材料,煮約25分鐘。期間將茄子滾刀切塊,過早切好會令茄子變啡。
- 放入秋葵和茄子,多煮8分鐘。
- 加入適量檸檬汁和鹽調味即可上碟。
傳統的sinigang酸湯有三大要素:豬肉、蔬菜、酸味材料。五花腩的油香和隨之伴隨的滿足/罪惡感,被檸檬的酸味包裹,秋葵的爽脆、番茄和茄子軟糯等各種口感與滋味融入湯中。菲律賓人非常喜愛將這個湯加入飯中像湯飯般享用,輕鬆地解決兩碗飯。
這食譜中寫了最基本的配搭,實際上按照這食譜的三大要素,可以按照喜好與錢包更改。原本的食譜中,酸味主要是由羅望子(tamarind)帶出。羅望子外形像咖啡色的大條荷蘭豆,酸得憂傷之餘有著輕微果香,是東南亞地區經常使用的調味料。雖然這種食材對讀者可能非常陌生,但其實只要願意花上愛與力氣,可以在各區街市的泰國/印尼/菲律賓商店,找到各式各樣的羅望子產品。你可以在菲律賓商店找到$6一包的羅望子湯包singing sa sampalok mix original(可用四次),便宜酸香的味精可以為你的餐桌帶來新驚喜;泰國和印尼材料舖有羅望子膏販賣,$10包可以用上六七次,也有小小獨立包裝的羅望子汁可方便單次使用。
簡單如將五花腩轉換為排骨和雞肉,步驟相同;也可將豬肉換成三文魚骨、或在喜慶日子換成鮮蝦或魷魚,這時候則需要先爆炒洋蔥和番茄,加水煮約15分鐘,然後放入切塊海鮮及其他蔬菜,煮5至8分鐘。吃素的朋友,簡單地轉換成豆腐在最後放入燉煮2-3分鐘就好。
蔬菜方面,切成段的四季豆是個經典選擇;嚐辣的朋友,可以把整條尖椒加入;切段芥蘭是個意外合襯的選擇,在完成前三分鐘放入,保留爽脆。另外賓仔男友亦推薦過加入切塊的皇帝蕉或芋頭,能令湯頭變得濃厚,惟毛仍未有空嘗試,有朋友嘗試過的話可以交流交流。
【左言起行】五四運動百週年祭
編按:趁五四運動百週年,繼梁寶龍《五四時期的工學結合》一文後,惟工新聞轉載朱進佳的回顧文章。在這篇文章,朱進佳詳述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全國各地的市民運動,以及反對列強侵略當中各種思潮、行動和情緒交織起來,如何令社會主義出現在中國,而今日中國政府的行徑,又如何遠離五四的理想。
「這個新紀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我們在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個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道路。我們應該趁着這一線的光明,努力前去為人類活動,作出一點有益人類工作。這點工作,就是賀新紀元的紀念。」——李大釗《新紀元》,刊登於1919年1月5日《每周評論》第3號
一百年前,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爆發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反霸權、反帝國主義運動,并成為席卷全中國的群眾運動,為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寫下絢麗的篇章,影響了接下來一個世紀的曆史。五四運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多國掀起社會革命浪潮的一部分。
西方帝國主義擴張與中國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崛起
西方帝國主義自19世紀開始就不斷在中國大陸擴張勢力,發動了侵略戰爭(如鴉片戰爭)并迫使當時中國的清朝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將中國的主權割讓給外來殖民勢力。1894-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戰敗的清朝政府更加走向沒落,刺激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積極向日本和西方國家取經,力圖通過新思想去改變中國的命運,孕育了新一代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
1911年辛亥革命,盡管推翻了窮途末路的清朝皇權政府,但是當時整個中國仍然處於半封建半殖民的狀態,還出現過帝制的短暫復辟。推翻清朝政府后在北京建立的中央政府,卻由前清朝軍官袁世凱所主導的北洋軍閥所控制。民國初期的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的形勢,而帝國主義勢力也繼續進逼。
北洋政府在應對帝國主義勢力擴張上的無能,激起更大的爭取真正民族解放的民族主義思潮。1917年俄國革命的勝利,以及1919年韓國人民爭取獨立的「三一運動」,是中國一戰結束后反帝國主義運動崛起的催化劑。
新文化運動
1910年代,中國出現了「反傳統、反儒家、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就是所謂的「新文化運動」。受過新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們,認為傳統儒家思想是中國社會衰敗的 問題根源,因此發動了挑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之傳統文化的運動,包括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新文學運動、言文一致的國語運動、批判儒家倫理、反抗傳統權威等。
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受到了各個流派的西方現代思想所沖擊,包括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等。新文化運動后來形成了兩個主要源流,一個是以魯迅、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左翼文化路線,另一個則是以胡適等人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路線。這兩股思潮的追隨者,在五四運動爆發時,以及國共兩黨的發展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文化運動的其中一位主要推動者——陳獨秀,於1915年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翌年改名為《新青年》。這份作為新文化運動旗艦的刊物,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高一涵、沈尹默、劉半農、魯迅等人輪流編輯。陳獨秀在《青年雜志》創刊號中發表創刊詞《敬告青年》,主張青年應該: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陳獨秀高舉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的大旗,呼吁:「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
陳獨秀於1919年1月在《新青年》中寫道:「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朮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 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陳獨秀於1917年受當時北京大學蔡元培邀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和當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於1918年末創辦《每周評論》雜志。
1919年1月創刊的《新潮》,獲得胡適贊助,是當時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的宣傳先鋒,跟左翼主導的《新青年》在思想上競爭。《新潮》的編輯傅斯年和羅家倫,是后來五四運動在北京的主要學生領袖。
少年中國學會、新民學會、工學會、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由進步知識分子組織起來的民間社團,為后來五四運動提供了組織動員的基礎。
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
1917年俄國革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統治,十月革命迎來了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工人國家政權,掀起了一戰后為時數年的革命浪潮。俄國革命的勝利經驗,激勵了多個國家的進步知識分子,試圖追隨布爾什維克的步伐去實現本身國家的救亡與解放。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也從布爾什維克革命中,看到了被壓迫民族實現自我解放的可能。
由於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影響,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也開始研究馬克思主義。《新青年》更開始成為宣傳社會主義的刊物。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於1918年10月刊登於《新青年》的《庶民的勝利》一文中,認為俄國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李大釗於1919年1月刊登在《每周評論》的《新紀元》一文中,如此寫道:「勞工階級要聯合他們全世界的同胞,作一個合理的生產者的結合,去打破國界,打倒全世界資本的階級。總同盟罷工,就是他們的武器。」
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
發生於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在歐洲,亞洲并沒有受到什么大影響。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為了從一戰中獲取利益,而於1917年加入英國、法國和沙俄所主導的「協約國」陣營。雖然北洋政府沒有直接派兵,但是逾14萬中國勞工在西線戰場上為協約國提供搬運貨物、挖掘戰壕等作業的勞力,另有至少20萬人在東線戰場為俄國軍隊服務。當時北洋政府以為參戰可以讓中華民國收回在山東原本由德國殖民主義者所控制的地區。
日本在一戰爆發后不久后,於1914年8月向德國宣戰,并於1914年11月占領青島。日本為合法化對青島的軍事占領并擴大其在山東的特權,於1915年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
一戰結束后於1919年舉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廢除外國在華勢力范圍、撤離外國在華駐軍、取消日本的《二十一條》等要求,但是帝國主義勢力主導的巴黎和會不顧中國的要求,決定在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外交代表團在巴黎和會的挫敗,直接成為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大規模抗議行動的導火線。
反帝國主義浪潮
1919年5月4日,來自北京大學等13所院校的3000多名學生在北京天安門聚集,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示威的學生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收回山東權利」、「還我青島」等口號。示威學生游行前往各國大使館遞交備忘錄,但只有美國大使館人員接受了學生的請願書,英法意等國使館拒見學生。游行隊伍隨后前往親日官員曹汝霖的住家,并打傷了當時在曹家串門的中國民國駐日公使章宗祥。軍警鎮壓學生示威,并逮捕了多名學生。
1919年5月5日,北京學生開始進行總罷課。中國各地的學生、商人和工人也紛紛聲援北京學生,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帝國主義浪潮。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地學生,在北京各校學生罷課以后,也先后宣告罷課,支持北京學生的斗爭。
1919年6月3日,數以千計學生在北京街頭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170多人被捕。大批軍警駐扎在北京一帶的學校附近,進行戒備。1919年6月4日,軍警又逮捕了800多名,引發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抗議活動。
1919年6月5日,為響應學生的勇敢斗爭并呼吁釋放被捕學生,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上海工人的大罷工,進一步觸發其他地方也發起罷工、罷課和罷市的「三罷」行動。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等人在北京街上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陳獨秀因此被捕,被囚禁了3個月才被保釋出獄。
陳獨秀在被捕前,於1919年6月8日在《每周評論》發表《研究室與監獄》一文,如此寫道:「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獄。我們青年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優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
由於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北洋政府后來釋放被捕學生,解除親日官員的職務。中國代表最終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中日兩國在山東問題上,於1922年在華盛頓會議上經美國調停下達成協議,中國政府得以收回青島,而日本也從山東撤出所有軍隊,但日本仍在山東保留許多經濟和政治特權。
五四運動催生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為中國人民追求自主自決的反封建、反殖民、反霸權、反帝國主義斗爭中,寫下新的篇章。五四運動見證了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而聯合起來的強大力量,也促成了中國人民在救亡和解放的斗爭中找到新出路。
五四運動促成國民黨的激進化,也同時催生了更加激進的共產黨。部分自由主義傾向的五四學生領袖,如傅斯年、羅家倫等人,后來都為國民黨政府服務。
作為五四運動精神領袖的陳獨秀等人,認為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擺脫舊封建社會體制和帝國主義殖民威脅的唯一出路。因此,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在五四運動爆發后不久,就積極投入組建共產黨的努力。
1921年7月,12名來自中國各地的共產主義組織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正式誕生。陳獨秀被推選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任總書記。不過,陳獨秀后來於1927年因跟當時已斯大林化的共產國際意見不合而被解除職務。
投身在五四運動并於后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內優秀領導的五四學生領袖,包括了鄧中夏(中共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領袖)、張國燾(中共一大代表,后來脫離中共轉投國民黨)、羅章龍(新民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中共早期領導人、《國際歌》中文譯者)等人。
五四運動以來的崎嶇革命道路
五四運動后,中國經曆了崎嶇不平且蜿蜒曲折的革命道路。1925-27年的中國工人階級革命高潮因國民黨反動勢力的殘酷鎮壓而失敗,促成中國共產黨轉向在農村進行武裝斗爭的戰略。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武裝革命,衍生了后來於1930年代開始主導中國共產黨的毛澤東思想。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國共產黨花了四年的時間在解放戰爭中挫敗國民黨,并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后的新中國,也經曆了多次劇烈的社會政治轉折,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再到后來的改革開放資本主義復辟,以至1989年北京血腥鎮壓學潮。盡管中國於過去70年來取得好些社會革新成果,也不再是當年被帝國主義勢力欺凌的被壓迫國家,但是當前中共高壓政權加上以最野蠻形式復辟的官僚資本主義,中國社會仍然存在着深重的階級矛盾。
今天中國政府在紀念五四運動時不斷強調「愛國主義」,只是鼓吹忠於中共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反動思想表現,早已脫離了百年前追求自主自決的解放精神。五四運動推崇的民主與科學,但今天中國廣大底層人民仍未享有直接參與在政治決策中的社會主義民主。更諷刺的是,過去一年來,有好些聲援工人維權斗爭的左翼青年被逮捕。
追求解放的五四精神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既是一場波瀾壯闊反抗帝國主義的救亡行動,也是中國人民追求自主自決民族解放的啟蒙運動。
五四精神,以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為指導思想,是進步青年青年反抗舊建制、反抗權威、反抗帝國主義的自我解放精神。正是追求自主自決的解放精神,在過去一個世紀啟發了中國以至亞洲及世界各地人民為更美好社會而前仆后繼投身革命,為世界的曆史帶來了重大的影響。這種革命的精神曾經啟迪被壓迫的人民奮起而戰,如今也仍能夠繼續鼓舞世界各地人民繼續為民主自決和社會正義而抗爭。
與內地工傷者同行26載——重慶市自強服務站悼陳錦康總幹事
編按: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陳錦康先生於5月5日不幸病逝,享年60歲。這位三十多年來致力工傷權益的工運老將,在香港協助因工受傷、死亡的受害者及家屬,提倡職業安全的功勞,一直為人熟知。然而或許較少人了解的,是「康仔」在於支援中國內地的工傷及職業病受害者,也是同樣地不遺餘力。早在1993年深圳致麗大火,他已聯同一眾香港勞工工作者親身到醫院慰問傷者,提供支援。而其中一名受助的傷者小英,現在已在重慶設立「重慶市自強服務站」,紥根內地服務工傷及職業病受害者。
得悉「康仔」不幸辭世,重慶市自強服務站仝人致上悼文,懷念這位先行者為內地工傷職業病工作帶來的啟發。
1993年11月19日,深圳市龍崗區葵涌鎮致麗玩具廠發生特大火災,當時燒死了84位女工,54位女工重傷致殘,當我們躺在醫院痛苦無助絕望的時候,有香港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簡稱CIC)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的病床旁邊看望慰問受傷的女工,那時認識了陳錦康。
2002年的5月,我們成立了重慶市忠縣自強殘疾人服務站,我也可以通過熱線電話去關心幫助那些有需要的殘疾人士及其他的弱勢群體,就像陳錦康總幹事說的那樣,我們沒有錢的時候,也在做公益,當我們有錢的時候更要把公益項目做好,把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做了一些職業安全健康的宣傳和倡導。
陳錦康他工作很多年,也很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是他為人處世很低調,很謹慎,很有安排。我去過他們工業傷亡權益會拜訪、參觀、交流、學習、培訓,知道在他的組織下成立有很多小組,為不同的群體提供服務,他們都一一分享和詳細的講解,他們在很多社區都有開展服務工作,他們特別是針對塵肺病患者的復康工作真的都開展得特別好。後來跟著陳錦康總幹事他們一塊兒參加了一些會議和活動,我一直把他當成很親切的大哥,在工作上他是我們的老前輩。在他的組織下,做過很多的宣傳倡導工作,也開展過很多實踐的服務工作,為了勞工群體和工傷工友,他一直在努力著奮鬥著。
他很關心我們忠縣的塵肺病患者,都有到過忠縣來為這個群體開展過不同的服務活動,真的很感謝他,塵肺工友很想念他。
得知陳錦康離世的噩耗,我們非常心痛,工友們也真的不敢相信和不願意接受,真的好可惜,好懷念,前幾個月都還在為我的高昂的假肢費用的事籌款操心,好能幹並值得尊敬的前輩,為工傷和職業病患者鼓與呼,為了公益事業奮鬥一生,辛苦的一生,勞累的一生,他的離開是公益界的損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把公益事業做大做強。
阿康在去往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願工友們節哀順變!
重慶市自強服務站 敬上
2019年5月8日
陳錦康與內地工友辦講座合照
陳錦康向內地工友講解職業病相關知識
陳錦康出席「致麗火災十五周年紀念暨農民工職業安全論壇」時接收獎狀
延伸閱讀:
立法會秘書處逼員工做藍絲 物管工會及社政工會譴責
踢爆黑幕,靠打工仔!香港政府強推「送中條例」鬧劇連篇,秘書處更越權架空審議議案的委員會,充份顯示其角色已非輔助立法會開會,而是協助政府為所欲為。昨天,立法會保安在議員譚文豪陪同下開記者招待會,指證立法會秘書處欺凌員工,強逼員工就政治立場表態,恐嚇員工不得接觸泛民議員。事件爆出後,香港物業管理及保安職工總會發表聲明,譴責立法會秘書處強逼員工表忠,政治凌駕專業。社會及政治組織從業員工會亦發表聲明,譴責秘書處打壓不同政治立場的議員助理。目前香港沒有法例保障「爆料人」,來自公眾的支持更顯得重要。惟工新聞轉載兩篇聲明。
香港物業管理及保安職工總會:
【強烈譴責立法會秘書處要求保安員政治表忠
要求獨立調查向涉事主管追究責任,杜絕政治干預保安專業】
今天,一位於立法會任職的保安員黃小姐挺身而出,揭露主管要求她表態是「藍絲」還是「黃絲」,並在她拒絕簽署表露政治立場的通告後,多番被主管欺凌。黃小姐又透露,上司警告不要與時任議員助理的社民連黃浩銘交談。本會認為,有關指控嚴重,若證明屬實的話,反映立法會秘書處以政治凌駕專業,要求員工作政治表忠,並在員工拒絕歸邊表忠後作出威脅,嚴重侵犯立法會職員的就業權利。本會要求立法會行管會認真正視事件,委任獨立人士調查事件;若查明投訴屬實,應對相關主管作出懲處;同時改革秘書處的運作,杜絕此等政治干預及職場欺凌的情況。
工會過往一直關注立法會秘書處將保安員視作政治工具,下達工作指示阻止議員出席會議,令前線員工陷於違反《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香港法例第382章) 第19條──凡任何人妨礙或騷擾任何前往或離開會議廳範圍的任何議員,即屬違法──的法律風險。
本會重申,所有市民均有其思想及信念的自由,任何人的公民權利均不應因其政治立場而受到侵害。今時今日,要求歸邊、表忠的潛規則日漸入侵到不同的社會領域,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一種白色恐怖,令極權管治愈來愈明目張膽,有恃無恐。為此,本會呼籲所有保安員緊守崗位,以專業態度抗拒政治干預,並在一旦遇到類似的脅逼、欺凌時向工會求助,以團結的力量作出反抗,爭取建立零欺凌的職場。
香港物業管理及保安職工總會
二零一九年五月九日
社會及政治組織從業員工會:
譴責立法會秘書處
製造白色恐怖打壓員工
今天一名曾於立法會任職的保安員向傳媒披露,指立法會秘
議員助理日常在立法會的工作,必需與立法會秘書處職工溝
秘書處職工是次被針對打壓,可見秘書處已將某政治立場的
有見及此,工會堅信此風不可長,強烈要求立法會秘書長陳
「買遊戲機好過交工會會費」 達美航空反工會傳單犯眾怒
【惟工新聞】美國達美航空(Delta Airlines)最近捲入陷入反工會傳單的醜聞之中。達美航空在機場休息室內向行李處理員和其他地勤人員派發反工會傳單,指相比付錢向工會續會,「一部新遊戲機和最熱門的電子遊戲似乎更有趣」。國際技工和空中工作者工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chinists and Aerospace Workers)就事件作出回應,稱之其舉動為「幼稚」和具侮辱性。
國際技工和空中工作者工會指出,達美航空在機場休息室內向行李處理員和其他地勤人員派發反工會傳單。傳單上寫上「每年向工會續會需要700美元(約5500港元)」,「一部新遊戲機和最熱門的電子遊戲似乎更有趣」,「將你的金錢投放在電子遊戲上,而不是向工會續會」。工會幹事卡臣(James Carlson)認為此舉是打擊工會手段中最卑劣的。
每年5500元會費,在大部份工會僅收數十至百多元的香港來說好像不可思議。但在美國、歐洲、印尼、台灣等地,工會收取月薪1-2%作為會費是很普遍的。其實香港也有這樣的工會,但卻是絕對少數。透過收取會費,工會可以維持一個供會員聚會、休息、搞活動的會址;聘請專職人員處理工會行政、代理個案及提供法律意見;累積罷工基金及提供其他援助,協助有經濟困難的會員。除了「蛇齋餅粽」和必要時的協助,在美國,由於工會與資方簽訂的集體談判協議僅保障工會成員(不需另外設「反搭便車條款」),工會會員可得到比非會員好得多的工作待遇。
亦因此這個傳單引來網民恥笑。有人指出,「不要那麼白痴,在工會協議的保障下,一個週末的加班費已經夠你買遊戲機」。亦有人說,「難道達美覺得它的員工只有14歲,會為了一部遊戲機而不理會醫療保險和養老金問題?」
關於各地工會在做什麼,可看相關報導:
「你想撤資就撤資!」 瑞典工會集體談判權保工人
https://wknews.org/node/880
不想種田又不想越洋,到了城市可怎樣生存?
https://wknews.org/node/1877
跨國服裝品牌新樂園:調查揭埃塞俄比亞女工工資僅中國工人十二分一
國族身分的問題,經常成為阻礙工人團結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歐美興起不少極端政黨和政治人物,將經濟陷入衰退的問題怪罪於移民工和外國工人身上,得到不少工人支持。美國總統特朗普便多次揚言,要美國企業將生產線搬回本國,實行「美國製造」,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然而,資本根本不跟你來這一套:它們深明廉價和便於壓榨的勞工無分國界的道理。最近,工人權益聯盟(Workers Right Consortium)及紐約大學的報告分別指出,跨國服裝品牌開始到埃塞俄比亞採購成衣,因為該國工人的工資全球最低。只需0.12美元(約為港幣9毫),企業便可以僱用工人工作一小時,經理還可設定各種罰則,扣減工人低無可低的工資。埃國工人的工資約為中國工人的十二分一,孟加拉工人的四分一。後者的工資早已被當地工會稱為「笑話」和「對工人的掌摑」。
少數不設最低工資國家 埃國保證工人工資為中國七分一
由2011至2017年,埃塞俄比亞的製衣業增長了51%。自從該國政府訂立增長及改造計劃(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Plan),打算以紡織製衣業推動成衣出口和經濟增長,在2025年爬升至中低收入地位後,H&M、GAP、Calvin Klein、Tommy Hilfiger等跨國品牌便陸續到該國採購成衣。直至2017年,該國約有4萬名製衣工人,集中在布爾里米(Bole Lemi)和阿瓦薩工業園(Hawassa),後者的建立得到中國援助。
為了吸引外資,埃塞俄比亞投資委員會在網站承諾,該國工人的工資將會是中國的七分一,孟加拉工人的二分一。但對當地企業和國際品牌而言,這樣的工資水平可能還不夠吸引,要壓得更低。由於埃國是少數沒有在私營部門訂立最低工資保障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不但可肆意壓價,更可以設立各種罰款來敲詐工人的工資。
參考該地工廠的廠規,工人只要遲到、發生生產錯誤,以至在走廊交談、在崗位喝水,都會被立即扣除整天的工資,有時罰款更可達3至5天的工資,遠超埃塞俄比亞法律的容許範圍(各種罰款不可超過工人月薪1/3)。
工人權益聯盟的報告更顯示,工人私下記錄的工時中,有56小時的超時工作完全沒有被算在工資單上。加上工人被迫在吃飯時間額外工作,進一步拉低平均工資。
不少原本來自農村的女工被招攬進廠時,都被中介口中的高工資所吸引,但開始工作後卻發覺被騙。工資不但沒有想像中高,難以承擔食物、交通和住屋的日常開支,外來工人的遷入更拉高當地物價,使生活成本上升。一間小房間的租金便由400至500比爾(約港幣110至133元),攀升3倍至1500比爾(約港幣408元)。這些居所沒有廁所、廚房,下雨時房間會滲水,但往往要4名工人合租才負擔得起。
企業主管驚慌失措:守時、缺勤非工人「常識」
即使工人的工作條件已是全球最差,但紐約大學的報告指出,企業主管對埃塞俄比亞工人仍然相當不滿。箇中原因,是該國女工對僱傭勞動所要求的工業紀律聞所未聞。外藉工廠經理發現,守時、缺勤和個人衛生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曉的觀念,並非該國農村婦女的「常識」。
當農村女工來到製衣廠,通常都要接受為期兩週的訓練。然而,不少員工仍然難以適應工廠的節奏。一名退休美國服裝品牌行政總裁向調查人員坦言:「我們徹底低估了培養工人『軟能力』所需的訓練。」報告引述的問卷調查也證實,工人普遍不認為缺勤和遲到有甚麼問題。文化觀念加上語言溝通的障礙,使外籍監工經常勃然大怒,不斷指罵工人工作。這在該國文化而言是極端侮辱性的行為。
針對病人孕婦 工人做到昏迷被懷疑是存心偷懶
另一方面,製衣廠主管也對女工懷孕感到厭煩。由於該國法例要求僱主提供90天的有薪產假,工廠往往千方百計地規避懷孕女工所帶來的額外成本。除了公開指責懷孕員工存心偷懶和騙取福利,一些工廠明文規定不會僱用懷孕員工,又或阻礙員工申請產假等。有製衣廠經理更在面試其間直接伸手觸摸女工來驗孕,有身材肥胖的女工則因被懷疑有孕差點被開除。
各種各樣的工廠紀律規定,已經直接威脅到埃塞俄比亞工人的健康。由於製衣廠普遍禁止工人在工作期間喝水,導致工人長期脫水,加上過勞、缺乏休息和高溫工作,使工人接連昏厥。然而,工廠對工人昏倒的問題卻充滿質疑。工人權益聯盟的報告提到,一家製衣廠因為懷疑工人詐病脫勤,因此在2017年中宣布所有在工作期間昏倒的女工一律予以開除,連上前幫忙的人也會遭到連坐。這種荒謬的政策充分反映了企業管理的無情和暴力,以及因文化差異造成的懷疑心理。
流失率100% 農村文化及政治形勢暫助工人抵抗企業
惡劣的工作條件,以及農村女工難以適應工廠紀律,已造成大量經營問題。以阿瓦薩工業園為例,2017至2018年間,該區工人流失率達到100%,亦即製衣廠12個月來都在不斷替換工人。工廠的培訓成本因此不斷提高,造成利潤流失,令外國投資者憂心忡忡。
另一方面,位於布爾里米工業園的製衣工人則在2018年5月發起5天罷工,要求提高工資及改善工作待遇。同時,不少埃塞俄比亞的錫達馬人(Sidama)也反對政府建設工業園。錫達馬人除了反對國家的政策,也要求建立自己的國家,曾發動罷工暫停工業園區的營運。跨國服裝品牌要持續剝削埃塞俄比亞的人民,以及政府以廉價勞動力換取商機的大計,看來仍然要面對工人(積極或消極)的反抗,以至該國複雜的政治問題。
報告原文:
Made in Ethiopia: Challenges in the Garment Industry’s New Frontier
相關報導:
【懷念陳錦康】向死者致敬 與傷病者並肩爭權益
編按:於本月初不幸逝世的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陳錦康先生,其家人將於明日(5月23日)舉辦安息禮拜送別。歷年來,在工傷及職業病議題上,《惟工新聞》從陳錦康先生身上受益匪淺,深深了解他在推動工傷及職業病受害者權益上付出的努力。現轉載工業傷亡權益會執委、多年來與陳錦康緊密合作的梁寶霖先生日前發表的悼文,與讀者懷緬陳錦康及工權會多年來的工作,以及未竟之志。
「向死者致敬 與傷病者並肩爭權益」是每年4月28日全球工殤紀念日的口號。今年的4.28抗議集會,獨缺陳錦康(康仔)的蹤影,因他之前突然中風入院。很不幸他於5月5日過身,以後再沒有機會參加4.28的活動了。但是,我深信他的精神永遠與我們,尤其是與工傷病患者及家屬,一起奮鬥,直至公義得到伸張。我在此引用「凡人」的「勞動者靈歌」獻給康仔:
是我身體在陳詞 痛斥這繁榮虛與偽
離別暗黑的角落 勞損身心相擁抱
仍是你我不屈淚水點滴凝聚 沉澱著年月的重力
無論夢境多破落 靈魂始終風中唱
勞動者的故事
我認為康仔一生最遺憾的兩件事,一是工殤紀念碑尚未成立,二是中央補償基金未確立。但是,他三十多年來的努力並未有白費,至少工傷者的聲音和訴求,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而我想講的,特別在亞洲及中國層面的工傷者運動,他有不可忽視的貢獻。
亞洲區的工業發展,一方面是表面繁榮及興盛,另一方面是帶來無數勞工的傷痛,及家人的悲痛。我們成立了工權會之後(1981年),便開始聯絡日本、韓國友好交流、學習。因為它們是工業化的前輩,及當地的組織者也積極地為受害人爭取權益,並取得一定的成績。
他們以傷病者及家屬為中心,推舉出來作出控訴,並以建立一個安全、健康社會為目標,而非單至以賠償金額了事。這也是工權會引以為傲的指引。
在四小龍工業發展之後,我們見到其他地區如中國、泰國等也踏入同樣的發展模式,並警覺到歷史不斷再演,工傷事故如火警、爆炸、毒氣,不斷發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泰國曼谷開達玩具廠及中國深圳葵涌的致麗大火,而該兩間工廠都與香港資本有關。
在工權會及眾多香港勞工團體發動下,我們開始了一連串的行動及交流,針對兩地的工業安全及賠償制度,與及玩具行業的職安健標準及監察,提出了改善方案。
與此同時,我們鼓勵並支持各地成立類似工權會的組織,例如台灣、泰國、印尼等地。在這些活動中,康仔不遺餘力,風塵僕僕。尤其是中國方面,工權會扮演了一個先行者及培訓的角色。
到了1997年,我們積極成立了亞洲工傷者網絡*(14國家及地區,50個團體),此乃全球第一個地區組織,專注關心職安健的問題。後來,在2009年我們又成立了一個亞洲關注石棉的團體「ABAN」,在環保及職安健方面更上層樓。
總的來說,康仔在推動亞洲、中國及香港職安健問題起到很大的作用。他的忘我精神、凡事親力親為,很值得我們學習。一位老左派工會前輩在知悉康仔逝世消息時向我表示惋惜,他認為「這類工運『老黃牛』不復多見,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在工運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我認為這是一句好好的總結。
安息吧,康仔。
梁寶霖
2019年5月10日
延伸閱讀:
爭取工業傷亡權益三十載 「很多人只看慘況,並非真正關心」
與內地工傷者同行26載——重慶市自強服務站悼陳錦康總幹事
工作低薪兼飽受性騷擾 美國13市麥當勞員工罷工抗議
上週四,美國13個城市的麥當勞工人發起的罷工獲得廣泛關注。勞工倡議團體「爭取15美元時薪」(Fight for $15)已為該週的行動準備多時,所有計劃的行動都在當天表達了工人的要求:每小時15美元的工資(約117港元),以及組織工會的權利。這場運動的效果不俗:即使對快餐行業不熟悉的外行人都注意到麥當勞這幾天的混亂。
一名參與罷工的芝加哥麥當勞員工杜麗莎·賽凡提斯(Teresa Cervantes)在集會表示:「企業是時候聆聽工人的訴求。我們需要停止工作場所的暴力和性騷擾。我們要尊嚴、尊重、$15美元時薪和自己的工會。」
新增25宗性騷擾投訴 16歲女員工拒性邀約後被炒
多地的麥當勞員工已是三年來第三次提出投訴,指控企業助長廣泛的性騷擾文化。最新一輪指控包括20宗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的起訴、3宗民事訴訟和2項跟以往投訴相關的額外訴訟。
這些指控可謂駭人聽聞。其中一件案件,一名女工遭到同事對她露體,並企圖在她走入冷凍間時侵犯她。但當這名女工向主管反映時,她卻被削減工時。在另一件案件中,一個地區經理向財政有困難的女工提出以現金和加薪作性交易,該名員工拒絕他後,這個地區經理便對其充滿敵意,最終迫其辭職。該名員工對麥當勞公司的多次投訴都石沉大海。《紐約時報》最近一份報道亦詳細記錄了一名16歲員工面臨的性騷擾。這名女工在拒絕主管的性邀約後,不僅導致自己失業,更連她母親(同在餐廳工作)也遭到解僱。
服務業的各種惡劣行徑和性騷擾問題早已惡名昭彰。全國女性法律中心(National Women’s Law Center)的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6年就業機會委員會的性騷擾投訴中,佔最大份額的行業來自食品服務業。一份2016年的調查則發現在非管理層的快餐工作中,「四成人在工作期間遭遇過不被接受的性舉止,包括與性相關的評論和觸摸,百分之二的受訪者指他們在工作其間受侵犯和被強姦。」
職業安全同受關注 員工每日平均打21宗求助電話
一間位於芝加哥麥當勞分店的職員則在星期一落案向職業安全和健康管理局投訴,指控麥當勞並未有採取仼何安全措施保障僱員,經常出現職場暴力,由顧客向員工投擲物品,到以槍械威脅職員和其他顧客的事情都有。
這宗投訴與國家勞工法計劃(National Employment Law Project)上週三發表的一份報告吻合,該報告指麥當勞不能保障員工遠離職場暴力。根據報告,從2016年到2019年,有721宗麥當勞的職場暴力事件於麥當勞發生而被媒體報導(多數牽涉槍械),而這只代表一小撮的事故。在芝加哥,據職業安全和健康管理局的投訴紀錄,每日平均收到超過21宗求助電話來自巿內的麥當勞。
「公司毫不在乎。」其中一名落案投訴的員工馬天娜·奧亭加(Martina Ortega)告訴彭博新聞。根據該投訴,一名經理對暴力行為的回應是叫員工將熱油或熱咖啡撥向攻擊者以保護自己。
「當我聽到顧客尖叫時,我基本上每次都被嚇到。」奧亭加告訴彭博新聞社。「我想到逃跑,因爲我不想被毆打或槍擊。」奧亭加說她現在在麥當勞工作時,全日都隨身帶著車匙,以防她需要逃出大廈而沒有時間拿她的錢包。
行政總裁穩袋千萬美元 工人仍為時薪15元而戰
所有這些不滿都在當天來到一個關口,由洛杉磯到底特律,以至到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巿等13個城巿,工人趁早餐和忙碌的午餐時間出來示威。另一邊廂,麥當勞的行政人員和投資者則聚首在達拉斯舉行年度會議,而非芝加哥的公司總部。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組織者懷疑他們離開慣常使用的地點是為了避免發生衝突。一個麥當勞的代表則表示,在達拉斯開會代表一次管理層與前線團隊連結起來的機會。
在為時35分鐘的會議上,麥當勞只簡要地確認了關於性騷擾的投訴:代表組織者團體「企業問責」(Corporate Accountability)的旁聽席成員阿歷沙·卡馬斯基(Alexa Kaczmarski)提及性騷擾指控,同時提交了一份讓持分者書面承諾付諸行動的建議書(該建議書沒有獲得通過)。之後便是下一個旁聽者關於抗生素的提問。
不過,有一個提案以94%贊成票通過:在麥當勞董事局的委託投票下,通過了高管薪酬的方案(executive compensation)。該提案通過後,行政總裁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Steve Easterbrook)在2018年將獲得245萬美元(約1923萬港元)的薪酬,並把他去年的總薪酬提升至1587萬美元(約1億2457萬港元)。(其他獲點名的高層主管也獲發數目較少,但仍然相當可觀的金額。)
與此同時,工人在達拉斯的酒店外圍和美國其他城巿示威,高舉他們的標語,要求最低工資每小時15美元。「爭取15美元時薪」(Fight for $15)的運動推動最低工資增加至15美元和工會化好幾年,自2012年起週期性為快餐店員工和其他低薪工人舉辦集會和罷工。
本文譯自媒體Eater的〈Why Fury Toward McDonald’s Is at an All-Time High〉,部分內容經刪節
延伸閱讀:
美國最嚴墮胎禁令,將會殺死弱勢婦女
編按:2019年5月14日(當天時間),阿拉巴馬州參議院通過了全美最嚴苛的人工流產法案:從婦女知道自己懷孕的那刻起,墮胎將是一種犯罪,而給婦女執行墮胎手術的醫生將面臨長達99年的監禁。對此的討論,多集中在這宗法案是由25名白人男性通過,又或批評以一己宗教信念干預婦女的生育權利。尖椒部落這篇文章則討論這宗法案的階級和種族主義性質:不同族裔之間的墮胎率差異與是否負擔得起醫保與避孕措施有關。另一方面,法案假如真的實施,有門路的人還是會去墮胎,但經濟條件差的人則會因墮胎而面臨更大危險。惟工新聞轉載這篇文章。
註:尖椒部落的公眾號最近停更,這篇文章刊載於2019年5月20日。
作者:Erin Durkin,翻譯:王小嗨,校對:絲絲
佐治亞州議會大廈,墮胎限制法令通過後,抗議者正在離開 照片:John Amis / AFP / Getty Images
2019年5月14日(當地時間),在阿拉巴馬州參議院中,一個機器人一般的聲音念了9頁的法律條文,阿拉巴馬州的婦女將不得不面臨一個新的現實:從婦女知道自己懷孕的那刻起,墮胎將是一種犯罪。而給婦女執行墮胎手術的醫生將面臨長達99年的監禁。
接著,參議員逐一被召喚投票。有25張讚成票,這足以使反墮胎法案輕鬆通過。投下這25張讚成票的全是白人男性。
反對反墮胎法案的倡導者說:受墮胎禁令影響最嚴重的是那些少數族裔婦女和窮苦婦女。禁令通過前,琳達正在發言 照片:Christopher Aluka Berry/Reuters
琳達·科爾曼-麥迪遜(Linda Coleman-Madison)說:「對於那些有門路的人來說,阿拉巴馬州的禁令對她們影響不大。她們可以去其他州,去其他國家墮胎。」在墮胎禁令壓倒性通過之前,4名黑人民主黨州參議員在參議院會議上花了數小時痛斥該法案。琳達·科爾曼-麥迪遜就是這4名州參議員其中之一,她手扶著額頭的照片成為這個怒斥過程的一個象徵。
琳達·科爾曼-麥迪遜說:「我們都知道有非正規渠道,人們可以去網上查詢墮胎的方法。這樣的話題將會流行起來:你是怎麼配的墮胎藥?不管怎麼樣,人們都會去墮胎,但對於那些門路少的人來說,墮胎將成為一件危險而且難以完成的事情。」
1973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承認婦女的墮胎權,婦女墮胎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史稱羅訴韋德案,是美國墮胎合法化的里程碑事件。
2019年5月15日(當地時間),阿拉巴馬州州長凱伊·艾維(Kay Ivey)在墮胎禁令上簽字,該禁令即刻生效。阿拉巴馬州墮胎禁令是全美最嚴格的墮胎法案,但這只是反對墮胎者通過的一系列法律中最新的一項,這些法律試圖對羅訴韋德案的裁決提出挑戰。
到目前為止,在美國墮胎還是合法的。阿拉巴馬州的墮胎禁令在生效之前,將會遇到法律上的挑戰,因為地方法院必須遵守最高法的羅訴韋德案,這也許會暫時阻止墮胎禁令。但僅2019年,美國就有四個州通過了懷孕6週後禁止墮胎的法令。因為懷孕六週後就可以檢測到胎兒的心跳。
「那些沒有權勢的人受(墮胎禁令)影響最嚴重,」美國全國墮胎權行動聯盟((NARAL Pro-Choice Americ)主席霍格(Ilyse Hogue)說,「情況一直如此,這些充滿歧視和危險的法律,只會使這些州的情況更嚴重。」
黑人婦女和拉美裔婦女比白人婦女更容易遭受意外懷孕,她們更有可能墮胎。根據古特馬赫研究所(Guttmacher Institute)的數據:2017年,每1000名育齡婦女中,黑人婦女墮胎為27人,拉美裔婦女為18人,而白人婦女為10人。
黑人墮胎率相對其他族裔較高,墮胎反對者說這個墮胎率相當於「黑人種族滅絕」,保守派活動家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稱其為「美國黑人自願種族滅絕」。
簽署懷孕6週禁止墮胎法令的密西西比州州長菲爾·布萊恩特(Phil Bryant),就認同這個「黑人自願種族滅絕」的理論。 但古特馬赫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不同族裔之間的墮胎率的差異很可能與是否負擔得起醫保與避孕措施有關,造成這些差異的很多因素還與美國的種族歧視歷史有關。
在美國墮胎婦女中,有75%是貧困或低收入人群,有49%生活在美國聯邦貧困線以下。
詹娜·金-謝潑德(Jenna King-Shepherd)曾在17歲墮胎,她說:「我比較幸運,因為如果我需要墮胎,我可以去其他州。但這是少數人才有的特權。」
「少數族裔婦女確實會受到這種影響,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嚴重。那些沒有交通工具的人……她們需要穿過州界去墮胎,實際上禁令就是對她們的攻擊,」她說, 「這是我們的立法者所不理解的,因為他們太有特權了。」
抗議者在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前抗議 照片:Christopher Aluka Berry/Reuters
在阿拉巴馬州議會大樓裡,男性立法者們正在談論女性生理,旁聽席位傳來陣陣笑聲。墮胎禁令的提案人克萊德·錢布利斯(Clyde Chambliss)在那裡這樣開玩笑: 「我不知道我是否足夠聰明到可以懷孕。」
議會大樓的外面,抗議者身著反烏托邦電視劇《使女的故事》服飾在抗議,有人舉著標語:「從我的子宮裡滾出來!」「我沒有選擇,胎兒有選擇?」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在川普的統治下,《使女的故事》的可怕景象正在變成現實。
科爾曼-麥迪遜提交了一項修正案,該修正案要求阿拉巴馬州支付分娩費用,並為13歲以下的兒童提供醫保。她注意到:阿拉巴馬州的政府救濟,沒有涵蓋家庭支付託兒所的費用。
這個修正案沒有通過。她說:「我們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卻又不照顧他們。這是罪惡的。」
與阿拉巴馬州相鄰的佐治亞州的州長在上周也簽署了懷孕6週後禁止墮胎的法案。
亞特蘭大市的一名生殖健康醫生蒂凡尼(Tiffany Hailstorks)博士表示,佐治亞州一共有159個郡,其中79個郡沒有婦產科醫生。阿拉巴馬州的婦產科醫生同樣短缺,該州半數郡縣都沒有婦產科醫生。
禁令的反對者擔心:如果醫生們會因為實施墮胎手術受到刑事指控,他們可能會選擇離開這些州,外地的醫生更不會搬到這些州。
「要麼不做墮胎手術,要麼坐牢,醫生只能在這兩者之間選擇,」蒂凡尼說,「如果醫生選擇離開,那麼我們州的婦產科醫生將會更加短缺。」
阿拉巴馬州的子宮頸癌死亡率在全美國是最高的,該州黑人婦女死於可預防的癌症的可能性是白人女性的兩倍,阿拉巴馬州的嬰兒死亡率也是全美國最高的。而且阿拉巴馬州的農村醫院還在接連關閉,很多婦女為了生孩子不得不開車一個多小時或者更長時間。
東南計劃生育聯合會(Planned Parenthood Southeast)總裁史黛西·福克斯(Staci Fox)說:「農村婦女、貧困婦女、少數族裔婦女們的健康狀況本來就不容樂觀,墮胎禁令只會讓她們的健康更加糟糕。 」
她說:農村地區的婦女將無法合法墮胎,她們可能會嘗試自己終止妊娠。即使她們去醫院,醫院的醫療設備也不足,醫生也不敢幫忙。「結果很清楚:這些婦女將會死亡。 」
抗議者手持衣架抗議[註釋] 照片:Mickey Welsh / AP
研究發現:那些因懷孕時間太長而被拒絕墮胎的婦女與成功墮胎的婦女相比,更沒有足夠的錢支付食物、住房和交通費用。
推進生殖健康新標準(Advancing New Standards in Reproductive Health)研究會的主任狄安娜·格林·福斯特( Diana Greene Foster)說:「如果你問婦女為什麼要墮胎,最常見的答案是養不起。不墮胎,婦女們只會更加貧窮。」
墮胎限制立法的浪潮沒有減弱的跡象。週五,由密蘇里州共和黨領導的州立法機構通過了一項懷孕後八週禁止墮胎的禁令,只有婦女遇到醫療緊急情況時除外。
居住在聖路易斯郊外的羅賓·尤茲(Robin Utz)今年39歲。多年來,她和丈夫一直想生個孩子,2016年,夫妻倆終於懷上了一個女兒。這是件大喜事,可非常不幸,在她懷孕21週的時候,醫生發現這個孩子的肺部無法發育。
尤茲說:「醫生告訴我們這個孩子生出來就會死掉。」在密蘇里州的立法生效之前的前一天,她決定去墮胎。如果在禁令生效之後,尤茲去墮胎的話,那就是非法行為了。
她說:「我多麼希望墮胎的權利可以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她的肺不能工作,無法呼吸,她生下來會遭受到多大的痛苦。如果她生下來將會是一場災難。」
尤茲現在有了一個3個月大的女兒,她曾去遊說立法者。她覺得那些立法者「寧可玩手機、轉筆,也不會聽她的意見。」
她說:「顯而易見,這個法令就是在控制婦女,它也不是在幫助那些還未出生的胎兒。這個禁令只會傷害我曾經的那個女兒,它只會讓她遭遇一生的痛苦。」
註釋:很長時間以來,在一些國家,衣架或彎曲的細鐵絲被用做人工流產的工具,由陰道和子宮頸深入子宮內,剔除胎兒。這種手段極其危險而且痛苦,是女人們在所有合法終止孕期的途徑都被堵死時最後的、絕望的選擇。「衣架」的象徵意味由此而來。
原文標題:'Women will die': how new abortion bans will harm the most vulnerable
【六四三十】八九民運大字報上的謎題:四月初夏,學生為何錯過了工人?
八九六四三十周年之際,《惟工新聞》編輯嘗試提供一個具有工人運動視野的視角去檢視當年的民運及今日的中國。文章亦會編彙為小冊子在六四晚會當日派發,歡迎索取。
本篇文章參考民運期間的大字報、傳單等文獻,嘗試重現八九民運當中學生與工人的關係。我們能夠發現,學生對工人的加入有一定保留,但亦並非堅決排斥工人團體參與民主運動。事實上,當時學生在「應否發動工人」的問題上,仍是相當迷茫。
不少人記憶當中,三十年前的八九民運是一場由大學生主導,全國響應,以愛國民主為綱領的運動。大學生在民運的付出固然重要,但全國各地的產業工人和市民亦不應被遺忘。不少六四史書都強調在屠殺當中犧牲最大的,正是工人。多虧香港工會教育中心出版的《工人起來了──工人自治聯合會運動1989》、工運史研究者梁寶龍先生的著作,這些工人在運動期間揮灑的汗與血,在香港得以記錄下來。
歷時近兩個月的民主運動中,無論是否溢於言表,學生與工人的分歧一直存在。一些文獻指出學生排斥工人,不讓工人組織進駐天安門廣場;或說學生所言的民主與工人階級爭取的民主有質性分別。然而仔細考察學生對於發動工人群體的看法,雙方關係看來並非如此僵化,與其說學生全都有意排斥工人,更準確的說法是學生一直到民運尾聲前,都未有好好估計組織工人及市民的重要性,以及充分把握工學聯盟的可能性。
工人在民運中的參與
不少八九民運的紀錄都強調民運的參與者不只學生,還有產業工人。1989年4月19日深夜發生新華門事件,有學生被警察打傷,翌日已有十餘名工人在天安門廣場聚集,公開演講《就軍民魚水情談工人對四二零事件看法》,是北京工人在民運最早的參與。[1]單是在北京,就已有兩個工人自發的組織參與民運,名為「北京市工人聯合會」及「北京工人自治聯合會」(工自聯),分別於4月31日及5月18日成立,而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亦陸續建立工人自治聯合會。單是北京市工自聯已有近萬名工人參加,民運期間每日皆有數百至一千名工人參與集會。
學運初段,學生之間已開始出現「應否發動工人」的討論。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會其中一名委員接受訪問時,就曾表示他們只能爭取工人和市民支持學生:
問:大字報上有人呼籲工人罷工,你對這個呼籲有什麼看法呢?
答:這個意見不是我們籌委會的意見。不過我認為工人不可能這麼容易罷工的,因為工人和自己的切身利益結合得最緊。⋯⋯我們不可能強求某一個人拋棄一切,超過他的⋯⋯。工人不可能罷工,就算工人罷工,也未必能產生一些影響,我們所要求的就是工人和社會上的人支持我們。——摘自《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會委員XX訪問記》[2]
相似的觀點在另一張大字報上也能看到,但這次重點不在能否發動,而是如何爭取工人大眾的支持:
⋯⋯首先行動的應是清醒的中國知識份子(主要是廣大大學生)。你們應用通俗的話向民眾講解民主、自由、平等,講解自然權利、社會契約和人民主權 。
——《跨世紀的啓蒙開始了》,筆名 F-STEAVEN.D. 在25-4-1989 於中國人民大學張貼的大字報)[3]
在他們眼中,說服工人仍需透過理念教育,但因為工人維護「個人利益」,所以他們是難以受理念感化的。
事實上在4月28日,北京師範大學一名工人已公開提醒學生不能空談理念,要把民主與工人的切身生活連繫起來:
同學們:
你們的活動已經堅持了幾天,你們一定要爭取到廣大工人、農民、士兵和個體戶們的支持,那麼怎樣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呢?首先不要只強調知識分子待遇和增加教育經費,不要空洞地喊要求民主,因為這會影響同學和工農間的關係,不利於團結。
——《一個工人致學生的信》,北師大4月28日刊出[4]
然而,到「四.二六社論」將學生運動定性為動亂後,學生態度才有所改變。為防止官媒讀者誤信黨中央對學生的抺黑,學生意識到向工人市民澄清的重要性。5月4日,由北大及其他高等院校學生聯合主辦的《新聞導報》第二期的一篇文章不再只談空洞理想,著力向市民揭示政府壞分子欺騙市民的陰謀:
當前學生愛國民主運動面臨的具體任務還有:
⋯⋯
最後進一步到市民中去宣傳,揭露混入政府的極少數頑固分子的欺騙技倆和陰謀,讓各階層人民充分了解學生民主運動的愛國愛黨的性質,贏得他們對學生組織爭取合法地位的鬥爭的聲援和支持。——《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更夫,收錄於《新聞導報》第二期[5]
不過,到學生真正積極地發動工人,已是五月下旬的事:
我們不願看到這次民主運動被強權和頑固的一小撮獨裁者鎮壓下去,不願看到夭折的結果,不僅需要人民和群眾物質上的支持,而且需要一個像波蘭工人階級「團結工會」那樣的組織,來領導工人自己的隊伍,使此次運動向更深更廣方向發展。⋯⋯
為了挫敗李鵬等獨裁官僚政客強權統治、為了中華民族還有希望、為了我們後輩、為了推動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我們呼籲你們成立自己的組織來幫助學生共同戰鬥。我們希望像首鋼這樣的廠家起帶頭作用。——《致工人階級:成立組織共同戰鬥》,北師大宣傳隊,1989年5月27日[6]
北京市工自聯一名指揮五月下旬受訪時,就認為學生誤判局勢,在全國不同階層共響應的時候,仍將民運主體定為學生:
⋯⋯學生完全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場全民運動。他們一直認為這是一場學生運動。他們把絕食團、請願團作為鬥爭的主體。
——《北京工人自治聯合會訪問記(之一)》,《十月評論》讀者供稿[7]
無論運動是否正式成為全民運動,工人在運動中的貢獻相當重大,尤其在運動尾聲。「首都工人糾察隊臨時指揮部」和「中國工運學院聲援學生行動委員會」曾聯合呼籲北京市工人市民阻止軍隊入城。6月1日學運領袖柴玲和封從德幾乎遭綁架,也是工人糾察隊及時阻止。[8]
縱使如此,即使到了運動的倒數時刻,工人組織還遠遠未能說是民運的主力。一方面,相比起學生,工人人數確實不多,另一方面,全國有發動民主運動的城市當中,工人的參與比例不足當地全體工人的15%。[9]工人的力量尚有很大發掘空間,但最後仍只屬學生的「配角」。
學生民主理念的由來
學生一直未能判斷是否組成工學聯盟,非單因為他們不夠果斷。八九民運期間,大學生與一般工人對民主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兩者的相異之處固然重要,但構成彼此差異的語境亦不可忽視。即,大學生所見到的世界和工人有何不同,使得兩者的民主觀有所偏差?
大學生的民主追求與「落後於世界」的焦慮密不可分。這從該時期的兩股潮流:《河殤》熱和「球籍」(World Citizenship)討論可見一斑。前者是1988年中央電視台首播的電視節目,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以黃河流向海洋隱喻「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暗示中國傳統文明保守落後,西方文明先進;後者則是以《世界經濟導報》作主要場所的論爭,主要關於中國在經濟大幅落後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是否還能保住「球籍」。《河殤》播放後,五百多萬本腳本剛出版就被搶購一空;而「球籍」問題的相關文章,短短一年已在《世界經濟導報》刊出15篇以上,反映此觀點當時的普及程度。[10]在學生眼中,經濟上的落後與文明上的落後相關,上文引用過的一張大字報也清楚表達了這點:
21世紀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而中國國民的素質、中國的經濟水平只能與18世紀初期的歐美相當⋯⋯則中國被開除『球籍』的厄運指日可待,這決非危言聳聽!
——《跨世紀的啓蒙開始了》,筆名 F-STEAVEN. D. 在25-4-1989於中國人民大學張貼的大字報[11]
這種思潮的形成,背後牽涉的歷史和政策原因眾多,在這裡難以完整說明。從他們眼下的社會環境來看,大學生和知識分子作為社會上生活壓力相對寛鬆,又有能力和意願介入思想性討論的一群,著力思考「球籍」問題自然不過。須知道,「球籍」問題在工人發表的言論當中近乎缺席。他們的文化程度及漫長工時,本已不容許他們介入這種討論。對他們來說,官倒下的高物價、廠房領導上的專制,才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
然而,這並不代表大學生就是活在象牙塔內,不知民間疾若的精英分子。一方面,在連串政策變動和貪腐問題下,當時大學生畢業後能獲得優厚崗位的機會甚微,故此他們也是腐敗問題下的受害者。另一方面,當年貪腐問題積業深重,一般市民生活條件惡劣,大學生也是有目共睹的。不然,當大學生被問及對於工人聲援的感受時,就不會表現出如此熱烈的階級情誼了:
問:在北京,工人、市民對學生的支持很大;在武漢如何呢?
答:用一句說話來概括,就是拍手稱快。每個人的背景、想法都不同,但有一點共同的是,現在的情況是怨聲載道,各行各業都有自己不滿的地方⋯⋯我們在募捐過程中,很多工人都很激動地對我們吐苦,對我們表現了很大的支持態度。——摘自《武漢市高校聯會某負責人訪問記》,《十月評論》讀者供稿[12]
工學聯盟,如何實現?
學生主動組織工人,是否代表民運必定不會陷入低潮,6月4日的慘劇不會發生?這點當然沒人能說準。然而從上述紀錄可見,全國各市工人有相當大的潛力尚未開發。不過,在學生積極發動工人之際,學生組織已愈見鬆散。隨著李鵬宣布北京戒嚴,5月22日以後已愈來愈多北京學生返校或返家。[13]另一方面,工人群體的人數又遠不足以取得民主運動的領導地位,結果是在學生士氣漸見低落,而軍隊鎮壓的擔憂愈見強烈的情況下,北京的學生處於「撤或不撤」的兩難當中。事後回望,八九民運中的大學生遲遲未能決定組織工人,可能錯過了一群極為重要的戰友。
學生遠遠不是從原則上主張與工人割裂,甚至對於工人群體的艱苦生活也感到同情。但是,正正因為學生一開始著眼的是「落後世界」的焦慮、擺脫封建傳統的渴望,以及自己的生活境況,他們在運動初段面對工人群眾——也就是體制內深受其害的一群時,反而猶豫不決,埋下了學運能量疲弱的伏線。假若認為學生主張的民主與工人有著不能疏解的矛盾,那麼「工學同行」的可能性也只能是無比遙遠。
要真正發掘工學連結的機會,不僅要深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更要從這些想法的形成歷程去看。今天我們記念六四時往往只著重學生以民主抵抗強權的部分,但事後目光來看,學生心中對民主迷茫不少。民主跟一般的勞苦大眾有何關係?如何根本地改變依靠剝削工人來推動發展的社會制度?假如今天能對這些問題有更好的討論,當年學生的民主思想才能轉化成更激進和廣泛的民主,為工人運動開闢一條新路。
注釋
[1] 《工人起來了──工人自治聯合會運動1989》(香港:香港工會敎育中心,1990),第2頁。
[2]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二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153頁。
[3]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二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132頁。
[4]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一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33頁。
[5]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一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85頁。
[6]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二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57頁。
[7]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二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32-36頁。
[8]《工人起來了──工人自治聯合會運動1989》(香港:香港工會敎育中心,1990),第8頁。
[9]《工人起來了──工人自治聯合會運動1989》(香港:香港工會敎育中心,1990),第167頁。
[10]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學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第40-44頁。
[11]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二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132頁。
[12]十月評論社編:《中國民運原資料精選》,第二輯(香港:十月評論社,1989),第119-120頁。
[13]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學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第170-171頁。
【六四三十】全球第二強還是正在崩潰?從中國近年產業發展談起
八九民運的爆發,除了揭露當時大學生及工人對中國政治經濟狀況的不滿,也催生了各種外國媒體猜測「中國崩潰」的文章。可是,「崩潰」並沒有發生,中國產業其後的高速發展更出乎不少人預期,多少反映了我們對中國的認識貧乏。近年,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國崩潰論」又再度回歸。一邊廂,官媒唱好中國經濟,另一邊廂則是各種宣傳中國內傷和危機的報道。究竟中國近年的發展如何?有甚麼值得留意的趨勢?當中需要處理的問題相當廣泛。這篇文章將對中國產業發展的近況略作整理。
1989年6月4日,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報道〈China Erupts...The Reasons Why〉,提到八九民運背後的不滿並非只源於對民主的抽象渴求,還包括民眾對經濟狀況的失望,以及對改革開放帶來社會不平等和貪污的厭惡。
這篇文章其後筆鋒一轉,指民眾的不滿已經直接威脅政府統治。作者將毛澤東比喻為秦始皇,中共比作秦朝。透過援引秦朝在始皇帝死後4年即覆沒的典故,作者認為當下的問題是「共產黨會像秦朝一樣覆亡」,還是「會發展得更人性化(humane)和實事求是(practical)」。然而,歷史的發展卻是兩者皆非。
像紐約時報這類「中國崩潰」的文章在六四鎮壓後可謂盛極一時。一方面,西方再次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另一方面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90年代初垮台,很多人相信中國將會崩潰。可是,中國產業其後的高速發展卻出乎這些人的預期。這種現象多少反映了一個問題:我們對中國的認識貧乏,很多時候還因為對掌權者的憎惡而導致認知上的偏頗。以致對這個日益影響我們生活的國家相當陌生。
近年,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國崩潰論」又再度回歸。一邊廂,官媒唱好中國經濟,另一邊廂則是各種宣傳中國內傷和危機的報道。究竟中國近年的發展如何?有甚麼值得留意的趨勢?當中需要處理的問題相當廣泛。這篇文章將對中國產業發展的近況略作整理。
世界工廠的現狀:工廠搬遷如何改變中國的面貌?
中國最廣為人知的產業特點,想必是「世界工廠」的稱號。八九年社會動盪過後,中國再次急推改革開放政策,直至2001年加入世貿,外資到沿海地區設廠的大門已經打開。以往,中國的外資大部分來自香港,但自90年代中後期,歐、美、日、台等地的外資便先後設廠生產成衣、玩具和各類電子產品。數年間,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商品生產基地,負責原材料的開採、加工和組裝,處於全球生產鏈上的中下游位置 [1]。
然而,2013年起,中國沿海地區的工廠出現了大規模的遷移潮。例如深圳IBM工廠宣佈將伺服器的業務轉售給聯想集團,引發數百名工人抗議要求賠償。又如2015年Uniqlo代工廠慶盛公司搬遷,觸發工人佔廠要求賠償及補繳社保。由2013至2018年間,中國勞工通訊的工人集體行動地圖收錄了401宗製造業遷廠抗議。考慮到沒有抗議發生及工人沒有將消息放到網上等因素,實際的遷廠規模相信更大。這一輪工廠遷移如何改變中國世界工廠的面貌呢?
事實上,工廠遷移的種種原因早在幾年前已埋下。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市場萎縮直接使中國1萬5千家中小企在九個月間倒閉,2009年更有2500萬農民工失業 [2]。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對此發布了一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及發展規劃綱要》,提到中國經濟的「產業層次總體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貿易結構不夠合理」,需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發展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同一時間,由於農民工工資及土地租金均上漲,產業結構轉型的同義詞,便是淘汰難以在競爭存活的老舊行業。
要確實地掌握整個工廠遷移潮的路徑應該相當困難,但我們可以歸納一些基本情況。首先,工廠遷移潮確實令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量有所減少。2017年中國加工貿易佔整體出口33.52%,相比高峰時期超過五成明顯下滑。這反映了部分規模較大、資本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將生產線搬到生產成本更低廉的國家(例如富士康便把一部分生產線搬到印度)。
不過,在遷移的企業當中,不少公司其實只是將工廠搬到最低工資和地價水平更低的內陸省份,又或遷到省內經濟發展程度更低的城市。以電子通訊器材為例,河南省在2017年成為了出產量第二高的省份,生產約3億部手機,該省2008年的產量只有2萬2千。以往產量排第二、三的北京和天津,則早在2014年跌出頭三位,被重慶和河南取代。
值得留意的是,不少已遷移的產業,其產品的出口量仍然相當高。以製衣業為例,2014年中國衣物的出口量達到歷史新高。雖然隨後兩年下降多達一成,但出口量全球佔比仍然高企,佔2017年全球出口量34.7%,不計算第二位的歐盟的話,大大拋離孟加拉(6.5%)、越南(5.9%)和印度(4.1%)等國家 [3]。截至2018年,中國已興建了36個紡織產業轉移試驗園區,大多位於安徽、四川、湖北等內陸省分。它依然是各類時裝品牌的主要生產基地,Nike、Adidas、H&M和Uniqlo都在中國擁有超過100家服裝供應商。
由此可見,目前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並未因為工廠遷移而明顯衰落,反而是不少工廠有遷入內陸和經濟水平更低的城市的趨勢,使低增值、工資水平低和污染問題相對較嚴重的產業在中國更為普遍。
2010年,中國加工貿易額佔出口總額開始下降。(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海關)
產業轉型的另一邊:高增值產業發展起來了嗎?
在低增值的工廠遷移和倒閉的同時,產業轉型的另一面是先進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早於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6-2010),中國政府便提出要「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和數量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堅持「自主創新」。在第十二個五年計劃(2011-2015),政府則列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為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科技、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期望透過這些產業的科技帶動經濟發展。
新興產業的發展確實是一日千里,難免令歐美國家感到威脅。以新能源而言,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裝機量冠絕全球,相關的本土企業亦出現爆發式增長。2001年,中國風力和太陽能裝機量都只有不足十億瓦,但到了2018年,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量已大增至約1843億瓦和約1745億瓦。相關企業方面,以往從事風力發電的主要是合資企業,本土企業只有17%,但到了2010年,本土企業已經佔市場份額90%,增幅驚人。[4]
新能源應該算是中國發展得最好的新興產業,但當中問題仍然不少。有一項研究指出,風力發電雖然得到廣泛鋪設,但該產業仍然是加工產業,只是將不同外國設計的進口元件組裝。風力發電的發展並非源於「自主創新」,而是受益於政府補貼 [5]。太陽能產業的情況亦類同,雖然中國在提取多晶硅、元件組裝和裝配太陽能板上都有長足發展,但外國企業千方百計不將相關儀器的生產技術轉讓給中國企業,使這一環節的技術進展緩慢 [6]。
2018年8月,《科技日報》主編劉亞東便在一場演講中,指中國的高增值產業與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並批評一些跨大其詞的輿論將「誤國誤民」。由於這場演講的外界反應巨大,劉亞東之後還整理了35項中國「卡脖子技術」,當中包括近來因中美貿易戰而較多人關注的晶片和操作系統技術(中國在這方面的市場佔有率為0)。由此可見,中國在產業轉型的路上還要面對多重障礙。
第三產業發展:雙十一背後的社會變化
在工業以外,中國的整體產業結構在近年亦發生不少變化。除了第一產業的GDP佔比不斷下降外,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的GDP佔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該產業以批發零售、房地產、金融和交通運輸為主。到了2017年,第三產業GDP佔比達到51.6%,GDP增長拉動率(4.0%)亦超過第二產業(2.5%)。雖然中國第三產業的GDP佔比相較德國(61.4%)、日本(68.8%)、美國(76.7%)等仍有差距,但這方面的發展不容忽略。
即使是香港人也能感受到當中的變化:阿里巴巴零售業務的急速膨脹,不僅佔據了中國十分一的市場銷售額,更改變了社會對消費的習慣和觀念,「雙十一」這種憑空創造的消費狂熱,今天大部分香港人都已見怪不怪。另一方面,電子零售平台的廣泛發展,也催生和發展了不同行業以及平台經濟。只要稍為查閱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的對象,便會發現這些平台經濟的範圍,由貨運物流、訂餐外賣、召車軟件到金融服務、保險等都包括在內。
當下,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處於高度競爭的狀態。新興企業為了搶佔市場份額,往往先斥鉅資在不同省市建立據點,同時還瘋狂燒錢發展新業務。以外賣行業為例,現時壟斷市場的是餓了麼和美團兩大集團,曾經參與競爭的百度外賣已經被餓了麼吞併。然而,由於兩大集團均不斷擴張業務,致多年來均沒有盈利。美團的招股書便透露,該集團2017年淨虧損為人民幣190億元,調整後淨虧損人民幣28億元。餓了麼CEO張旭豪則在去年表示「公司正在賺錢的路上」。
除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平台經濟也加劇底層人民的內部競爭。許多中國的貨車司機便因為以「貨車幫」、「運滿滿」這類新出現的App協助找貨而互相競爭削價,令每單交易的收入比以往更低。《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訪問司機時發現,貨代為了提高利潤,一般會在App上給予較低的價格讓司機接單,如果沒有司機願意才慢慢調高價格,變相使每一張貨單都變成一場公開拍賣。
激烈的市場競爭也造成資源大量浪費和破壞。曾經被吹噓為「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行業,在2017年起便發生一連串大規模倒閉潮,連行內領頭企業ofo也在今年年初傳出裁員,被法院凍結資金,更爆出上千人到北京總部退押金的情況。這些企業倒閉後留下無人回收、閒置和丟失的單車,估計已經超過百萬輛。單單是廣州一地,2018年該市城管委便透露有30多萬廢棄的共享單車。本土資本無序地追逐利潤後又在幾年間倒閉的景象,相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轉型中社會的變與不變
透過整理中國產業發展的一些基本情況,我們可以了解到:與其將中國理解成一個危機四伏即將崩潰的國家,理解中國為一個正在轉型中的國家可能更符合實情。自從加入世貿後,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外貿的依存度急升,因而隨著世界市場的波動而身受其害。但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將面對一些新的問題。
在沿海城市的工廠遷移潮中,工人一朝被解僱後驚覺企業從未為其繳納社保費用;新興外賣平台將工人當作自僱人士,工人為了跑單撞車卻沒有醫療保障,甚至要賠償對方損失;「雙十一」和共享單車等爆發式的市場行為,除了造成環境破壞,也是對社會勞動力的巨大耗損。在整個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除了令企業家致富,勞苦大眾被犧牲的情況依然未有改變。
將中國置於轉型過程中加以考察,也令我們能夠分辨一些錯誤的見解。首先,將中國與美國等量齊觀便不乎事實。自從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媒體喜歡將兩個國家呈現成互相對等的對搏形象,但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而言,中國實力仍與歐美國家有一段距離。除了上文提及過的「卡脖子技術」,中國本土發展的技術要被其他國家承認也相當有限。以技術專利來說,中國近年來申請的專利雖然每年有10%的增長,已經跟美、日、德等國相約,但專利被引用的次數頗低。重要專利引用率不高於10%,核心專利少於20%。另外,中國在醫療、制藥的技術也發展緩慢。
不過,鼓吹中國面臨崩潰危機也是誇大其詞。一些媒體喜歡將個別公司將生產線搬到外國的事件投射成整個國家的問題,明顯是見樹不見林。個別企業結業,當然會導致不少工人失業。工人得不到足額賠償,遭拖欠薪金和社保費而發起示威抗議,當然會被理解為社會問題。但既然中國正身處轉型的過程,這些工人也可以被新興行業吸納,投進整個產業轉型的潮流之中。何況,工廠遷移本身便是政府計劃的一部分,某意義下,甚至可以說這是政府想看到的局面(問題只是如何疏導不滿)。
面對中國產業的變化,更值得研究的問題,一方面是工人、農民等各個階層的處境變化,另一方面,則是思考是否存在一種更好的發展方式。我們社會的發展,是否能夠以不犧牲大部分勞動者的利益為前提?社會發展的成果,又如何讓各人都能公平地享受?
注釋
[1] 一項研究顯示,2008年中國全球生產鏈工作的佔比為43.4%,高於第二位的印度(15.8%)接近3倍。詳情可參考每月評論文章〈Global Commodity Chains and the New Imperialism〉。
[2] 溫鐵軍等著:《八次危機:中國的真實經驗(1949-2009)》,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第211頁。
[3] WTO. 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8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wts2018_e/wts2018_e.pdf
[4] Lam, Long T., Lee Branstetter, and Inês ML Azevedo. "China's wind industry: Leading in deployment, lagging in innovation." Energy Policy 106 (2017): 588-599.
[5] Ohashi, Hideo. "China’s external economic policy in shifting development pattern." Public Policy Review 11.1 (2015): 141-173.
[6] Zhang, Fang, and Kelly Sims Gallagher.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global value chains: Evidence from China's PV industry." Energy Policy 94 (2016): 191-203.
追討行動遭判頭襲擊 工會幹事到警署報案
上週四(5月30日)上午,十一名被拖欠薪金的地盤釘板工人聯同職工盟屬會建築地盤職工總會幹事就工地判頭拖欠薪金事宜,前往九龍灣福淘街「東九文化中心」地盤抗議。行動期間,工會幹事何天忻(阿蝦)遭判頭襲擊及粗言對待。工會今日聯同釘板工人到警署就暴力事件報案。
上週四追討欠薪行動期間,懷疑是「隱形三判」天悦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余偉強搶走何天忻手上的咪,粗言指罵,並用力推撞工會幹事的手部。今日早上11時,建築地盤工會三位幹事聯同十一名釘板工人到牛頭角警署報案,其後在警署門外集會,抗議資方惡意襲擊工會並恐嚇工人,觸犯《防止歧視職工會》條例。工會要求建築署、禮頓、梁杯板模工程有限公司及天悦工程有限公司作出合理交代,並促請政府嚴懲違法外判商。
行內欠薪壓價問題嚴重 多重外判商食水甚深
建造業工人被拖欠薪金問題嚴重。單是今年,連同本次追討行動在內,建築地盤職工總會已著手過四宗地盤工人集體追討欠薪的示威行動。其餘三宗分別為一月的日出康城地盤電工、跑馬地桂芳街賽馬會會所地盤電工、東涌東薈城第二期地盤天花工人,及三月底東涌迎東邨地盤工人的討薪行動。
此外,行內亦存在工人工資被嚴重壓價的情況。單就本次事件的主角釘板工人而言,建築地盤職工總會日前發布的《2019年建造業工人薪酬調查》,發現釘板工人平均日薪有下跌趨勢,兩年間由2,331元跌至1,949元。而多重多判亦令外判商從中抽取大量費用,工人實際所得遠低於承建商上報的數字。
延伸閱讀:
未能請假但想去野餐,有什麼風險?
6月12日「逃犯條例」修例二讀,有不少商鋪公開表示罷市,亦有部分大企業容許僱員按照彈性上班時間,以便各位打工仔到添馬公園「野餐」。不過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並未就此表態,甚至有企業公開表示支持修例。在這些企業工作的打工仔,若然未能成功請假,但又希望到現場盡一分力,有甚麼法律風險要留意?
法律並無保障 或成解僱或扣薪理由
《僱傭條例》第九條列明,僱員「故意不服從命令」、「行為不當」、「犯有欺詐或不忠實行為」、「慣常疏忽職責」,能夠成為即時解僱的理由,即在不支付代通知金的情況下解僱。而無故缺勤能夠被理解為嚴重過失,僱主以此為由解僱員工,員工有可能不獲任何保障。
打工仔亦須留意僱傭條例中限制僱主不合理或不合法解僱的部分。如僱主以缺勤為由解僱員工,由於與員工行為直接相關,因此並不屬「不合理解僱」。另一方面,如果僱員是行使工會相關的權利,例如經過工會表決通過的罷工行動,僱主則不能夠解僱員工。觀乎「罷工」的蘊釀期只得數天,工會能及時表決罷工的機會不大,但如果打工仔的公司或行業有設立工會,亦可以先向其了解。
即使不被解僱,《僱傭條例》第32條亦容許僱主因僱員缺勤而扣除工資,惟扣薪款項必須與缺勤時間成比例,即假如僱員日薪為港幣500元,而僱員缺勤半日,則不可以扣除多於港幣250元的薪金。
減低風險 要靠工會壯大勢力
公司不容許請假,但仍堅持上街,如何保護自己?目前法律未有相關保障,但建築地盤職工總會則呼籲工人以工會會員身份參與行動,當僱主秋後算帳時,也能團結向僱主施加壓力。若打工仔已是工會會員,可以先書面向公司表達行動意向,讓公司了解並非無故曠工。上述建議雖是由建築地盤職工總會提出,但各行各業的打工仔亦可參考。
延伸閱讀:
查詢方法:
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熱線:27708668
勞工組Facebook專頁
包圍警察總部好暴力?看清全球警察的暴行!
【惟工百科】香港「反送中」行動一浪接一浪,從2019年6月9日的100萬人遊行,到6月12日警察惡意攻擊數萬包圍立法會的群眾,再到6月16日「200萬+1」人遊行,已經發展到超出任何人的預期。然而一次又一次史無前例的行動,仍未能動搖香港政府的強硬立場。「撤回惡法而非暫緩;取消暴動定性;不追究抗爭者;追究警察暴力;林鄭下台」這五大訴求仍然無一達到。
到了6月21日早上,數千響應各Telegram群組及多間大學學生會呼籲到金鐘的群眾,先行堵塞政府總部對出的夏慤道,然後遊行至警察總部,兵分兩路全面包圍,二千警察在內動彈不得。到了下午2時,再有一批人堵塞灣仔稅務大樓,大樓所有員工得以提前下班。結果癱瘓政府總部、立法會、稅務大樓及警察總部運作,影響比2014年佔領大得多。
行動的成功,固然令抗爭者士氣大振,亦驗證了流動佔領的威力。可是同一時間,也會有聲音認為包圍警察總部「過了火」,易失民心。
然而如果我們用同一標準看警察的所作所為,得出的評語肯定遠超「過了火」,甚至轉而理解抗爭者對警察的怒氣。接下來,讓我們從多角度看看警察無時無刻的惡行!
選擇性欺凌 弱勢群體深受其害
相關文章:
「阮國非的命運就是移工的命運」 香港團體聲援台灣被警槍殺移工
在鏡頭前,穿戴簡陋裝備奮不顧身的抗爭者,與全副武裝暴打射擊市民的警察形成強烈對比。也是這些時候,公眾最會感到警察可惡。
但警察的問題絕不限於每年幾次的抗爭衝突場合。很多人日常可能不會感覺到警察對其生活的滋擾,然而無數的報導及調查都指出,不論在香港還是外國,受害於警察暴力最深的,往往就是社會上少人關注的弱勢群體。正因為那些群體在社會中處於弱勢,遭到眾人忽視甚至排擠,正好就成為警察針對的對象。
坐擁致命武力 險釀人踩人慘劇
相關文章:
這部份相信很多人已經親身體會。但惟工新聞不厭其煩再跟大家重溫一次,催淚彈及胡椒噴霧為國際禁用的化學武器;而橡膠子彈和布袋彈的名字純屬騙人,實際上可以致命致殘。然而6月12日無數抗爭者的證詞均說明,警察完全沒有限制使用這些致命武器的意圖,在中信大廈附近(中信圍困事件,真相還原中)參與民間人權陣線已申請集會的人士遭到警察從兩面施放催淚彈夾擊,甚至有催淚彈落在人群中間,沒有導致人踩人慘劇僅因抗爭者守望相助。最近《蘋果日報》更有報導指,6月12日有長官在警察施放催淚彈後訓話,指「這是你們的榮耀!」,說明坐擁致命武力的警察居然以傷害市民為樂,實在可怕。
警警相衛 組工會僅強化政治取向
相關文章:
有些人認為警察也是被人利用,如果組成工會,將可以團結起來對抗不合理的命令。他們錯了。
上述這篇文章以大量歷史例證說明,警察從來都有很牢固的意識形態,工會只是進一步將之強化。「你地冇做錯到!」前警務處處長曾偉雄在2014年9月28日警察向佔中群眾施放催淚彈備受批評後這樣振奮警隊士氣。五年過後警務處出身的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立法會謊話連篇。同時四大警察工會的立場與他們的長官一樣,紛紛反對就6月12日惡意攻擊市民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都充分說明警警只會互相包庇,而非互相監察要求守法。
公然說謊 誠信盡失
相關文章:
近日警察的宣傳機器謊話連篇,其面書專頁以莫名其妙的「金鐘發現磚頭」誣陷抗爭者企圖攻擊。6月21日,被包圍的警察總部內有7人假冒病人召喚救護車,抗爭者開路讓救護車駛近,卻因警察自行鎖住大閘而延誤20分鐘,警方發言人過後卻稱「示威者阻擋救護車」。甚至有人拍到「速龍小隊」在抗爭者清理現場垃圾的收集處擺放磚頭和鐵枝然後拍照,企圖誣陷抗爭者。在過去數年,法官在多宗法庭判決明確指出不能再假設警察為「誠實可靠的證人」,說明質疑警察,並非僅限於「黃屍暴民」。然而怎樣突破同溫層,就這些謊言為親友進行Fact Check,要考大家功夫。
陷害示威者 爭取公義長路漫漫
相關文章:
上述報導提到的事件,是墨西哥近年最惡劣的警察罪行之一。在事發後,全國各處爆發大規模示威和暴動,要求為死者討回公道。可是經過一年抗爭,雖然一些官員和將領下台,事件的真相仍未完全揭露,調查過程仍受政府阻撓。
「不追究抗爭者,追究警察暴行」是目前「反送中」抗爭的關鍵。然而觀乎政府對警察的包庇,要救出被控暴動罪的5人,被控「串謀公眾妨擾」的Telegram群主,以及其他在街頭被捕的人,仍需大眾長期努力。
收錢遊行還是收錢撐警?你懂的
相關文章:
最後,道理說不過的時候,總有人會說抗爭者收了錢。那麼就讓我們重溫各國政府付錢請人撐自己的光榮傳統。
如果你剛好搭上罷工班機怎麼辦?至少要記得這四件事
編按:台灣長榮航空的空中服務員罷工踏入第5日,每日十多班來往香港和台北的航班取消。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會不會是其中之一?
媒體經常放大受罷工影響市民的不滿,甚至將一場兩個月前預告的罷工說成突襲(惟工編輯a上週人在台北,正正因為早就知道長榮有可能罷工就買了其他航空公司的機票;不光顧一間不尊重工會的企業,當然也是原因之一),卻少有如實解說罷工訴求和工人有罷工權利的事實,加大「消費者」和工人的矛盾。
但不論同情罷工與否,旅程受阻確實帶來不便,應該怎樣面對?這篇來自公民行動影音媒體資料庫的文章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態度——同樣可套用於因反送中抗爭而遇上不便的時候。
文 / 石明謹
很多人都說,支持罷工的人一定是沒有因為罷工被妨礙到行程,所以只會說風涼話。
但是很不幸的,我在國外碰過航空公司罷工,這次又碰上長榮罷工,我的多倫多航班被取消了,但是我依然支持任何合法的罷工行動。
我之前就說過,罷工是勞方的權益,而我的權益是跟資方,不是跟勞工,你跟餐廳訂了位置,結果到餐廳發現廚師心情不好沒來上班,你會怪老闆還是員工?你們之間發生什麼事情我不管,只要沒能履行當初的契約,當然是找老闆,誰會去追究廚師怎麼了。
如果你去了餐廳,發現餐廳沒開怎麼辦?如果你肚子很餓非吃不可,那當然要找另一家餐廳解決吃飯的問題不是嗎?
這次長榮罷工其實已經給了非常長的準備期間,從勞資協商罷工到現在,早已經超過了大半年,從宣布要投票發動罷工,也已經有兩個月,有人說長榮空服員突襲罷工,我還第一次聽過兩個月前就通知的突襲。
我的準備方式:
一、加保旅遊不便險,萬一碰上罷工,立刻打電話通知保險公司,在國外滯留的費用可以得到補償。
二、先準備好備案,除了長榮的班機,先找好其他可能的替代路線,班機取消時立刻跟客服聯繫,依照你當初規劃的備用路線轉飛。
三、不管有沒有發生罷工,出國前把信用卡的額度提高以便不時之需,身上多帶一些備用現金,有錢要臨時租車、訂飯店都不是什麼問題。
四、包括機票、住宿、租車等等的聯絡資訊要記得攜帶。
從長榮通知航班取消到搞定上述事項,大概只花了兩小時,不用在機場咆哮,打幾個電話之後,回飯店小睡片刻之後繼續玩。
是有一點麻煩,改班機飛行時間也多了幾小時,不過,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就算沒有罷工,你在國外火車誤點了要不要處理?錢包掉了要不要處理?海關刁難你要不要處理?想一想,換個班機晚幾個小時回台灣,有什麼好生氣的。
G20 Free Hong Kong?萬眾期待的G20是什麼?
【惟工百科】隨著「逃犯條例」風波延續至六月底,開始有民間團體呼籲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前夕發起罷工罷市,務求引起國際社會關注。每年的G20峰會往往是公民社會去政府表達訴求的時機,舉辦地區時常出現激烈示威行動(及隨之而來的警方鎮壓)。箇中原因當然是因為峰會雲集多個國家領袖及政府高層。那麼除了場外抗議,各國元首每年聚首一堂商議的題目,和一般打工仔有何關係?
G20是什麼?
G20是Group of Twenty的縮寫,中譯「二十國集團」,但實際上成員是由19個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南非、澳洲、墨西哥、韓國、土耳其、印尼、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加上歐盟代表組成,佔全球人口三分之二,GDP 85%。
作為「強國俱樂部」,G20亦設有「永久受邀嘉賓」(permanent guest invitee),邀請多個國際或地區性的經貿組織與會,當中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非洲聯盟及東盟等。在是次大阪會議,新加坡及越南亦受邀出席。
G20討論什麼?
以「G-數字」為名的強國俱樂部在1975年出現,成立的動機是因應1973年石油危機,聚焦討論國際金融體系相關問題,包括經濟增長、貨幣政策等。當時的G6僅有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英國;翌年加拿大加入,變成G7。在1997年俄羅斯加入,這個組織才變成今日較為人知的G8,亦即八大工業國組織。到了1999年,由於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冒起,同時各處爆發金融危機,才大幅擴充為G20。
本屆主辦方為G20峰會定下八大主題:全球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環境及能源、就業、女權、可持續發展以及健康衛生。但相信大眾焦點必定落在數個關鍵議題上:中美貿易戰、世貿改革,以及隨著經濟放緩而來的貿易保護主義趨勢。
G20關工人咩事?
在「逃犯條例」影響下,今年G20峰會頓時成為公民社會關注的話題之一。但即使沒有這話題,G20與勞工權利相關的問題也是息息相關。這不單因為G20峰會內一般都有設立環節討論就業問題,也是因為勞工團體及其他社運團體通常視此為推動議題的機會,並趁機提出訴求。
國際工會聯合會(ITUC)在2008年組成L20(Labour 20),與G20打對台。顧名思義,L2由G20成員國的各國工會代表組成,每年在G20峰會的舉辦地區進行L20峰會。上週(6月19日),ITUC公佈「全球勞權指數」(Global Rights Index)。其中,G20成員國巴西、中國、香港[1]、印度、韓國、印尼、沙地阿拉伯、土耳其「榮登」第5級——沒有保障勞工權利(Rank 5 – no guarantee of rights),僅次於最差的第5+級別——由於法制崩壞而沒有保障勞工權利(Rank 5+ - no guarantee of rights due to the breakdown of the law)。本年八月,L20亦會在東京舉辦峰會,議程包括推動公平的收入分配、完善最低工資和社會保障安全網、保障轉型至可持續發展經濟期間的就業,以及監察各國有否履行G20峰會公佈的承諾。。
香港警察曾向G20鎮壓兇手學習
其實早在2019年之前,香港的抗爭者已經與G20峰會有了不愉快的聯繫。惟工新聞在2016年報導,香港警察在佔中清場後曾「勾結外國勢力」,邀請2009年倫敦指揮暴力鎮壓G20抗議的警官博洛希斯特(Robert Broadhurst)擔任「重大事件指揮進修課程」講者,對象為PTU督察及警司。在該次鎮壓當中,沒有示威、正在歸家途中的47歲市民湯寧生(Ian Tomlinson)遭到警察毒打,最終因內出血死亡。
注:
1. 香港不是G20成員國,但中國代表團包含香港官員,因此在此列出。評級亦把中國和香港分開處理,但結論是一樣爛。
參考資料:
2019 ITUC GLOBAL RIGHTS INDEX - The World’s Worst Countries for Workers
https://www.ituc-csi.org/IMG/pdf/2019-06-ituc-global-rights-index-2019-r...
(封面圖片由網名mkorsakov拍攝,根據CC2.0條款授權分享,經修改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