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警開車輾過示威者 在港團體到菲領事館抗議
【不正經勞法系列】 詳解勞工處颱風及暴雨警告下的工作守則
計劃炸彈襲擊 三名白人被捕 不是恐怖分子,只因非穆斯林
膚色決定你的肉金?AV業內的種族歧視
文:Carrie Weisman
「為自己工作,不為老闆」 泰國關廠工人自救 經營製衣合作社13年
【惟工新聞 】兩年前惟工新聞曾報導阿根廷社區組織La Alameda透過佔領工廠生產、設立社區飯堂、搞以物易物等方式自救的歷程,並支援遠在泰國因關廠而失業的工人成立製衣合作社。事隔兩年,兩地成員再次來港參加合作社聯盟No Chain的會議。惟工新聞亦趁此機會,訪問來自泰國合作社Dignity Return的Manop Khaewphaka,請他講述13年來沒有老闆,自主生產的路如何走來,解說為何這樣的生產模式能夠長做長有,直接改善成員的生活。
在2002年,作為Nike和Adidas等大品牌的代工廠,位於曼谷的Bed and Bath工廠關廠,搬到位於泰緬邊境的美索(Mae Sot),導致數百名工人失業。當時工人仍被拖欠工資,亦沒有因突然裁員而得到賠償。經過3個多月的抗爭,工人獲得賠償,但生計仍沒有著落。而這些身無分文,為了養家離鄉別井打工的工人除了再找別的工廠之外,看了別無他法。在勞工團體的協助下,他們開始籌組合作社,嘗試由工人自行管理生產。最初有171人報名參加,最後只有40人留下來。
萬事起頭難 頭四年過共產生活
有了成立合作社的決心,還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當時,大家每人手上除了少量來自政府的賠償(16,800泰銖,約為3,700港元)外沒有任何資金,也沒有廠房和機器。那怎麼辦?
當時的決定是,在40人當中選出10人負責尋找貸款、廠房地點和購買機器,其餘30人到不同的工廠賺錢養活所有人。終於,在3個月後他們從國家儲蓄銀行取得70萬泰銖(約15萬港元)貸款,在曼谷曼磅區(Bang Bon)找到合適的廠房進行生產。該廠取名為「團結工廠」,一方面接其他工廠的訂單,另一方面生產自己的品牌——「找回尊嚴」(Dignity Return)的衣服。
Manop憶述籌備合作社的經過,指出這個草創階段是最艱難的時間。當時的訂單很不穩定,時多時少。少的時候唯有大家勒緊褲頭,多的時候也只能找朋友幫忙完成工作。工廠在頭4年間幾乎全無利潤,全廠工人過著同住同食的生活,沒有任何剩餘。原來的40人當中有25人亦因家庭的經濟壓力而相繼離開。
在合作社提升自己 有滿足感
但工廠沒有因此而萎縮,新的成員不斷加入,當中包括其他因工廠倒閉而失業的工人,也有以前獨自在家接訂單工作的工人。到了現在,包括15名第一代成員在內,全廠共有56人。
記者問Manop,對那些原來在一般工廠或家裡工作的工人而言,合作社的生產模式為什麼有吸引力。他認為,首先在職業技能方面,「團結工廠」對於產品質素的要求高,因此合作社成員會分享技術,讓各人的技能提升。同時,合作社不透過壓低工資牟取利潤,各人的工作量經成員開會決定,確保大家的收入穩定。而在日常工作以外,成員亦能透過合作社會議,學習到工作權益和社會議題。這些都不會在一般工廠發生。
成品質素高 不怕買方壓價
這種平穩的經營也是經過累積經驗得來的。由於「團結工廠」除了生產自己的品牌外,也會接大工廠的外判訂單,因此,也面臨被大廠壓價的問題,而這往往是代工廠勞工待遇最差的原因。Manop指出,頭四年他們因為沒有任何營業經驗,工廠又新,沒有什麼議價能力,在接訂單時經常吃虧。可是由於合作社內部會對成員進行技術培訓,因此工廠產品的質素高,慢慢地就可以高於其他工廠2至3倍的價錢接到訂單。
工廠搬到孟加拉緬甸 工人情況仍然惡劣
13年就這樣過去了。但Manop認為,與他仍在一般工廠工作的時候相比,現在工廠工人的處境仍然惡劣,其中製衣業正是重災區。原因還是那個——工廠一直搬走,搬到工資更低的孟加拉和緬甸,因此泰國工廠接到的外國訂單越來越少。更糟的是,國內市場也面臨來自這些地方更便宜產品的競爭。
由於行業慢慢衰落,現在只有中年女工從事製衣。他們只拿到最低工資,工廠也不按政府規定每年調整工資。電子業和汽車業的情況雖然沒有那麼惡劣,但同樣有大量工廠搬走。
正因如此,合作社一方面可作為失業工人自救的出路,另一方面,在跨國的投資和剝削之下,各國工人需要互相支持才能面對。而「團結工廠」的成立和維持,一直以來都少不了這些支援。
(惟工新聞感謝Suntaree Sreng-ging全程耐心作英語翻譯,否則我們不可能完成這個訪問。)
(The Worker News would like to thank Suntaree Sreng-ging for her translation to made this interview possible.)
【公庫】台灣通過修法 刪除移工三年出國一日規定
編按:台灣移民工與香港外傭一樣受著諸多的限制,中介往往乘此機會在移工身上大撈一筆。經過本地團體與外勞多年的共同爭取,台灣立法院於上周五(10月21日)通過修法,刪除移工三年出國一日規定。法例通過後,中介以「損失賠償」之名控告爭取修法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由此可見法例原本的漏洞如何令中介致富。惟工新聞特此轉載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公庫)」較早前的文章,讓香港打工仔了解台灣移工的情況。
嚴刑峻法解決社會問題? 新加坡犯人獲釋後的困境
抗議三星靜坐行動一周年 職業病受害者組織要求:不對話就下台
英國法庭裁定:Uber司機非自僱 應享有生活工資等勞工權益
美國半數遭警殺害者為殘障人士
一項研究發現,美國接近一半被警察殺害的人身有殘障。這是因為警察經常在那些人急需護理的時候採取武力應對。
本國及香港雙重剝削 外傭中介普遍違法 立案少罰則輕
議員助理訪問系列:議員雄辯滔滔,背後靠議助發功
平日我們看到議員在議會上力陳政策的種種弊病,有時還即興引用一些詩詞和歷史,不禁佩服他們的見識︰一個人怎麼可能對每一個議題都料如指掌呢?
男主外,女主內? 女性農人被忽視的角色
【香港工運縱橫】1930年中共在香港舉行的五卅示威遊行大會
1930年,經濟不景瀰漫全球,香港亦受影響,金價暴漲,外匯猛漲,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洋貨滯銷;世界產業不振,消費力萎縮,國內土貨難以外銷,這種情况使香港的中轉貿易遭到極大挫折,全港工業凋敝,金融緊縮呆滯,產價低落,投機盛行,糧油、生活用品已經加價,生活指數日高,各行業工人紛紛要求加薪,部份行業工資已經提高,政府文員亦要求加薪,港英答允酌量加薪。
全球經濟大蕭條 料中國革命意義重大
當時香港失業工人有10餘萬人(注一)。英國殖民地部在香港設立勞工委員會(注二)。港督貝璐(Sir William Peel,1875-1945)到港履新。
當時中共的黨總書記是向忠發(1879-1931),實際上發號施令的是李立三(1899-1967)。4月,中共調羅登賢(1905-1933)返香港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兼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委組織部長為李富春(1900-1975)、宣傳部長為李子芬(原名李澤平,1902-1936)、工委書記為陳郁、海委書記為陳郁(兼)、婦女部長蔡暢(1900-1990)。南方局與粵省委是同一套幹部兩個班子,對粵省內仍用省委名稱,對本省以外則用南方局名稱。羅登賢是香港太古船塢工人出身,在中共黨內最高職位晉身政治局。
4月7日,李立三開始在政治局會議上設想中國的十月革命。李立三提出,中國革命必然可以推動世界革命的爆發。他斷定中國已經成了帝國主義矛盾最尖銳,而統治最薄弱的地方,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取代了過去蘇聯的位置。正是從這個邏輯出發,李立三明確得出結論:中國革命一爆發,帝國主義必然要以全力來鎮壓,結果勢必促成西方無產階級和東方殖民地爆發革命。由於擔心莫斯科可能忽略了中國革命的世界意義,李立三提議,應該給共產國際一個詳細的報告,促使它就此做出明確的決議。
中共為檢驗群眾發動的程度,決定在上海組織五一示威遊行,進行準備工作。中共又要求粵省委在五一工作中,發展1,600名工人黨員,在城市成立工人糾察隊,組織同盟罷工、公開示威、飛行集會(注三)。
1930年4月13日,在省市委領導下,香港數百名工人,舉行示威大會聲援上海四八慘案受害人,遭港英逮捕驅逐(注四)。
4月19日,上海英汽(英商公共汽車公司)700餘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滬總行委立即着手組織電車、電汽工人配合,向市政同盟罷工前進,並以此擴大為五一總罷工(注五)。4月25日,英電車公司首先響應,發動2,000餘工人舉行經濟罷工(注六)。
中共政治局發出的《中央緊急通告第七十五號——上海罷工浪潮的高漲與黨的任務》指出:正在進行的上海市政工人同盟罷工極可能掀起全國的罷工高潮,也就是全國革命的高潮。要求各地黨組織衝破白色恐怖,更堅決地去號召罷工,組織罷工,與上海的罷工浪潮相配合。
上海香港工運連線 港英封閉報館驅逐傳媒人
5月,粵省委開展「紅五月」活動,糖業、鐵廠、碼頭等工人舉行反工頭鬥爭,海員進行要求加薪反對解僱的鬥爭(注七)。
5月1日,中共在香港公開發行的《香港小日報》用紅色印刷出版,港英傳訊該報社長劉匯川(巨泉),質問為何以紅色印刷出版,認為紅色就意味著赤化。最後,港英釋放了劉匯川,但將《香港小日報》封閉,另拘捕督印人譚天度(1893-1999),判驅逐出境(注八)。
5月13日,廣東省總工會(簡稱粵省工總)召開會議,成立香港五卅總籌備會,成員有香港工人代表大會(簡稱工代會)、青年反帝大同盟(簡稱青反)、爭自由、太古、九龍倉、互濟會等;籌備會執委為互濟會、工代會、青反、織造、海員、太古、碼頭、清潔、印務、九龍倉等;常委為互濟會、織造、海員工會、太古、工代會等,下設總務、糾察、宣傳、秘書等部(注九)。
5月20日,香港五卅總籌備會、互濟會、工代會、青反、爭自由、海員工會等宣傳部及各廠小報編輯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統一以後的宣傳鼓動工作,經常召集宣傳聯席會議。各分籌會亦經常召集各分會宣傳隊員或隊長聯席會議,提出工廠中切實的鼓動口號,來聯繫五卅紀念的宣傳。粵省工總出版《戰鼓》加強宣傳。各分會宣傳幹事有《戰鼓》經常工作通訊員。粵省工總與各報館交涉,由各分會派人代推銷《戰鼓》、《紅旗》等中共刊物及各種宣傳品,用傳遞方法,深入群眾。他們印製五卅紀念特刊400份,紀念五卅宣言2,000份,口號4,000份,小標語傳4,000份,援助上海罷工宣言6,000份,募捐冊1,000份(注十)。宣傳聯席會議亦重視傳單是否到達工人手中。
互濟會決定分區舉行集會紀念五卅並援助上海罷工,各分區為筲箕灣、中環、西環、九龍等,作為紀念五卅準備,但因工作做得不充份,不能鼓動群眾參加,而且5月14日上海英汽工人鬥爭已勝利復工消息傳來,中共即轉改為慶祝口號,在群眾中宣傳鼓動(注十一)。
5月30日6時30分,工代會在皇家碼頭召開五卅紀念示威大會(注十二),到會只有120人,7支糾察隊(注十三)。各參加團體設有分指揮,分會支部則設中隊長或小隊長,並決定首先將中心部隊糾察隊、宣傳隊、救護隊等作為發動先鋒組織(注十四)。
主席宣佈開會,糾察隊即衝出保護主席,豎起五卅紅旗,於是群眾衝到街中心,高呼口號,散發傳單。旁觀者說:「共黨又來開大會」 ,「莫係唔怕死」,有少數群眾跟隨。10分鐘後,群眾再衝到電車路,表現熱烈,沒有恐慌。有一兩名警員到場,看了一看,轉頭離去。群眾散去後,才有十餘名警員到場巡視,並沒有拘捕任何人。糾察隊全程保護主席直至主席離去後始散隊(注十五)。大會通過4個決議案:
- 罷工罷課紀念「六•二三」;
- 反對港英逮捕工人;
- 擁護蘇維埃代表大會;
- 援助上海罷工。
最後散發傳單數十種,散會。大會過程秩序井然(注十六)。
五卅示威地點考:皇家碼頭在哪裡?
香港市委按粵省委指示舉行五卅示威遊行大會,原計劃組織350-400人,另有糾察隊20餘支分隊約共100人。大會預備了3面紅旗,是日只有一面能豎起,其餘兩面因無適當工具與場所,不能掛起。粵省委事後檢討,認為大會表現散漫,沒有嚴密的組織,出席大會十分之六是中共黨員,大多是新黨員,舊的黨員只是工作人員。領隊和分指揮不起多大作用,故到會者參差不齊,竟有到會而不到街中心參加示威,支部及紅色工會的工作的表現限於很狹隘範圍。大會影響了約六七百名群眾。粵省委認為大會是成功的,總指揮能發揮,糾察隊行動有組織而勇敢(注十七)。
香港工人代表大會是中共的工人組織,於1929成立,成員有黃埔船塢、水師、清潔、海軍船塢、太古、牛房、印務、糖房、同德、碼頭、手車夫、織造、波地、洋務、理髮、車衣、電車等20多個工會(注十八)。香港工代會中共黨團書記為林鏘雲(1894-197)。
皇家碼頭有人指是卜公碼頭(Blake Pier),有人指是皇后碼頭(Queen's Pier)。卜公碼頭前身是畢打碼頭,位於畢打街盡頭,碼頭於1900年改建為卜公碼頭,1903年加建了臨時的草棚上蓋,但因日久失修,1909年從英國引進鋼製篷頂。於1965年拆缷,但上蓋隨後轉移至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2006年末該上蓋再次轉移至赤柱美利樓旁,重新裝上按原卜公碼頭樣式興建的新碼頭,名為赤柱卜公碼頭。皇后碼頭的前身是皇后像停泊處(Queen's Statue Wharf),為一個以木搭成的簡單停泊位,約於1925重建碼頭落成,位置在今日皇后像廣場及皇后行(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現址)附近,當時的皇后碼頭建有拱門及圓柱,上蓋則以鋼鐵建成,並採用混凝土樁柱。當時的皇后碼頭並不開放給公眾使用,而是專供香港總督及英國主要官員往返香港時使用,並同時舉行歡迎或送別儀式。1953年由於中環進行填海工程,皇后碼頭與天星碼頭同被搬遷至今日的位置。新皇后碼頭於1953年下旬正式使用,並全面開放予公眾使用。碼頭的海事運作已在2007年開始被中環9號碼頭所取代,而皇后碼頭本身也在2008年拆卸。
1930年6月23日,香港市委發動六二三示威遊行,紀念沙基慘案,有二、三萬人參加(注十九)。
立法局通過政府人員加薪 掀起各行各業力爭加人工
這時,立法局正式通過港督貝璐提議,增加港英各級文員薪酬,規定每100元增加20元。當時調整薪酬後文員每月薪酬為(注二十):
- 政府高級文員:400-600;
- 西人校長:400-800元;
- 中級文員:125-300元;
- 初級文員:25-100元;
- 司機:45元;
- 送信生:11-15元;
- 苦力:15元。
8月,搭棚工人向資方提出加薪要求,醖釀罷工,警員拉人,造成萬人包圍中區警署,要求釋放被捕工人,結果警方釋放被捕工人(注廿一),發動罷工。筲箕灣有數百名工人聚集,準備毆鬥(注廿二)。荃灣泥水工人四、五百人持械包圍警局,港英派出警員200餘人前往支援,工人見大批警員前來支援,分頭散去回廠。泥水工人決議組織紅色工會,組織泥水工人同盟罷工(注廿三)。
工代會領導建築業工人大罷工,參加人數達5萬人,要求增加工資,減工時,改善待遇。接著,電燈、電汽、汽車、印刷等行業工人也舉行罷工(注廿四)。
中共計劃以工代會動總同盟罷工,將經濟鬥爭發展為政治鬥爭,由手車夫、印刷工人牽頭(注廿五)。
以上的示威遊行使大批中共黨員暴露,示威遊行期間,港英沒有即時驅散、鎮壓,到7月間粵省委機關受到破壞,港英到處逮捕中共黨員。港英是否早已計劃放長線釣大魚?值得懷疑。
注釋:
一. 〈中共香港市的報告──紅色五月中香港的工人鬥爭〉,1930年6月,載: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彚集(中共廣州、香港、汕頭市委文件 1927-1932)》,甲25,廣州:1983,第229頁。
二. 〔英〕英格蘭等著,劉進文等譯:《香港的勞資關係與法律》,上海:上海翻譯,1984,第25頁。
三. 〈中共廣東省委活動紀事(1927年8-1934年8月)〉,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東黨史資料》第3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第63頁。
四. 同注三。
五. 上海市公共交通總公司上海公共汽車工人運動史編寫組:《上海公共汽車工人運動史》,北京:中共黨史,1991,第38頁。
六. 同注五,第39頁。
七. 李淼祥:〈中共廣東省委在香港〉,廣州:廣東人民,1997,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 :《香港與中國革命》,廣州:廣東人民,1997,第54頁。
八. 林鴻暖、何錦洲:《羅登賢》,載:《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第4集,北京:工人,1985,第95頁。譚天度:《南粵風雲三十年》,廣州:廣東高等教育,1999,載:中共廣東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委員會辦公室編:《廣東黨史資料》第1輯,廣州:廣東人民,1983。
九. 〈廣東省總工會5月份工作報告〉,1930年6月1日,載: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彚集(中共廣州、香港、汕頭市委文件 1927-1932)》,甲33,廣州:1983,第307頁。
十. 同注九,第307-309頁。
十一. 同注九,第308-309頁。
十二. 同注九,第308頁。
十三. 江關生著:《中共在香港》,上卷(1921-1949),香港:天地,第114-115頁,引:《中共廣東省委給中央的告》1930年6月16日。《廣東省總工會5月份工作報告》1930年6月1日,載: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彚集(中共廣州、香港、汕頭市委文件 1927-1932)》,甲33,廣州:1983,第300頁。
十四. 同注十二。
十五. 同注十三。
十六. 同注十二。
十七. 同注十三。
十八. 同注九,第232-233頁。
十九. 同注十三,第116頁。
二十. 齡記書業集團:〈政府各級文員普獲調薪:1930年〉。
廿一. 〈香港五萬建築業工人同盟罷工〉,載:《紅旗日報》,廣州:第10號,1930.8.24;載: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工運史料》,北京,工人出版社,第22期,第165頁。
廿二. 〈香港搭棚業勞資雙方大糾紛〉,載:《益世報》,天津, 1930.9.2-3;載: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工運史料》,北京,工人出版社,第23期,第99頁。
廿三. 〈日益澎湃的香工人鬥爭〉,載: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人運動史研究室編:《中國工運史料》,北京,工人出版社,第23期,第100頁。
廿四. 同注七。
廿五. 〈中共香港市行動委員會特別通告──為組織同盟罷工紀念“六二‧三”告同志書〉,1930年6月4日,載: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彚集(中共廣州、香港、汕頭市委文件 1927-1932)》,甲25,廣州,1983,第222-223頁。
(分題為編輯所擬)
市建局陰招趕留守街坊 鎖閘阻自由出入 營造廢墟招引盜賊
【惟工新聞】市區重建局聲稱「以人為本」,但是重建區總是不得安寧。未獲妥當安置而繼續居住、堅持留守的街坊,經常受到各種威嚇。今日(11月6日)眾多重建街坊一同開記者會,揭露近日多宗令住戶不安的事件,並追溯多年來在重建區發生的事故,聲討市建區趕人陰招。
一眾重建街坊在長沙灣召開記者會聲討市建局滋擾陰招。
唯一出入口被鎖 傳媒報導才解除
居於新填地街重建區的桂姐表示,10月18號的晚上,女兒補習回來發現大閘在外面被鎖上,無法回家,須通知市建局派來的保安才能開鎖。此後大閘每天從晚上到翌日早晨都被鎖,住戶卻不獲配發鎖匙。由於該大閘是住戶唯一的出入口,他們不能自由出入。桂姐曾致電市建局投訴,但不獲理會。此情況令住戶非常驚恐,擔心若有緊急情況無法立即出外會釀成悲劇。
直至三個星期後的昨天(11月5日),經民間媒體報導事件後,市建局忽然派人登門道歉,但過程中市建局職員相當魯莽,不經詢問就直接打開劏房外的大閘及桂姐所住的房門。桂姐形容市建局行為是私闖民宅,擔心日後市建局可用同樣手法,不經住戶同意就擅自行動。
雖然問題暫時解決,但重建區街坊受到的滋擾卻無日無之。
重建區時有盜竊 疑市建區營造廢墟引賊
重建關注組成員綺婷表示,早前深水埗東京街福榮街重建區發生盜竊,各區重建組交流後發現每區到重建的後期都會發生類似事件,而且都與市建局一些動作有關。
每當有單位被收購,市建局都會在門前貼上一張顯眼的招紙,表明「此乃市區重建局物業,不得闖進」,同時又會鑿開單位的牆或門,以大型鐵鏈鎖起門和鐵閘。重建關注組指,這些舉動令人知道樓宇十室九空,讓盜賊以為有機可乘。然而重建區事實上收購進度不一,很多情況下並非整座樓都清空,仍有部份街坊因未獲妥當安置而繼續居住。
關注組批評,這種做法不單易招盜賊,更令重建區變得如同廢墟,是對街坊施加壓力,使其不敢留下來居住。居民一旦搬走,將無法得到合理的安置。關注組又指市建局的做法並無任何好處,要求市建局立即停止,還居民合理的生活空間。
東京街福榮街的街坊陳生帶記者到重建區,展示市建區在已收購的房門外貼上招紙,無實際作用之餘亦營造廢墟感覺,讓盜賊有機可乘。
其他重建區皆有同類事件 淋油縱火盜竊常見
曾受利東街重建影響的May姐表示,當年她在利東街經營樓梯檔,檔口曾被無故淋上紅油。亦有街坊晚上回家遇劫,指重建風波前從未遇到此等事情。該位街坊事後批評,市建局「搞到條街好得人驚,令人惶恐」。
順寧道重建區前街坊何生憶述,在重建收購後期,只剩下自己一戶在天台屋居住。當時他家曾被剪電線,師傅來修補索價5,000元,幸好有街坊相助,以千多元友情價幫助修補。不久之後,電線再次被剪,何生「惟有自己買嘢返嚟駁」。亦曾有人偷偷潛入樓下的店舖偷電線及水喉管,結果何生家的水喉也遭鋸走,他也只能自己修理。
衙前圍村重建區的關仔表示,收購的末段時間,仍有部份村民想要保留圍村不願遷走。今年8月一個晚上的深夜時份,村內的活力士多無故起火。火災令士多的擁有者李生進退兩難,更使村民人心徨徨。最終村民不堪多番滋擾,無奈妥協搬離。
棚仔(位於欽州街的小販布市場)的布販何生也到場聲援重建街坊,他表示曾親眼目睹市建局收樓過程如何耍手段:「兩個人上去,一個人黐紙,影咗相,然後另一個人收返張紙,咁就當通知咗街坊。」他自己也曾受到與上述重建街坊相似的滋擾,十多年前,政府計劃收回棚仔所在地,此前鮮有火災,可是在政府宣佈計劃的半年內,四處皆發生火燭事故。十多年後的今天,政府再次打算關閉棚仔,布販皆打醒十二分精神,自己做足保安措施。
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的發言人表示,其實即使市建局不在已收購的單位上貼招紙,顯示該單位為市建局物業,普通人也不會闖進。貼上紙張反而告訴賊人此處人煙少,方便犯事,同時加大居民心理壓力。促進組建議市建局停止此等動作,並且在收購期間加強保安。
相關報導:
擋傳媒阻律師 市建局海壇街收樓只賠六萬
搖搖欲墜的貿易協定——標誌美國衰落
當人們寫美國衰落史時,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慘敗雖不足以成為一個篇章,但無可否認它足夠成為一個注腳。
立法會大樓強推「保安措施」 議員助理被禁足 百人聯署反對
福岡地鐵工程大地陷 工人機警通報 15分鐘後馬路崩塌
【惟工新聞】這不是動畫劇情!今晨(11月8日)日本福岡市博多區發生驚人地陷事故,現場留下闊27米,長30米,深15米的大坑,彷如災難情節。事件疑因地鐵延伸工程所致,但嚴重意外並未造成任何傷亡,可能有賴地盤工人當機立斷停工,及時通報當局應變封路,15分鐘之後馬路果然崩塌。
交通局:工人可能不等警察到場自行封路
今日凌晨4時25分,30名工人在位於福岡市的JR七隈線延線工程地盤開工,在地下24米的坑洞發現隧道天花有泥砂落下,馬上進行水泥加固工程,惟崩塌速度異常迅速,到5點正左右出現滲水。工人見情況不尋常,即時決定停工避難,並通報福岡市警方。警方在5時10分實施封路,到5時15分就發生第一次地陷,危機間不容髮。
事件影響當地食水、煤氣和電力供應,鄰近800戶居民受影響停電,福岡市政府發出避難通告疏散居民。地陷規模亦徐徐擴大,最初地陷的兩個坑在7時許連成一個巨大坑洞,攔腰截斷五條行車線的大馬路連同兩邊行人路,逼近路旁建築物的地基。
儘管事態嚴重,但無論居民抑或工人都沒有死傷,被日本網民評為「奇跡」,讚揚工人英明果斷,無形中拯救了生命。有日本傳媒引述福岡市交通局消息,指工人可能不等待警察到場已自行用車封路指揮交通,讓事件更快速處理。
地陷有前科 兩年前同一地鐵線出事
事發的七隈線延線工程工業安全成疑,地陷早有前科。2014年10月,在距離今次災區350米外的地盤同樣爆發地陷,工人舖設雨水管時發現泥砂流入隧道,地陷最終遺下闊4米,長5米,深4米的坑洞。
福岡市交通局稱今次事件可能是由於地盤上方的砂層有地下水外洩所致,並表示無法回答是否會影響工程如期完成。
(綜合外電)
Naomi Klein:金融IT富豪階層冒起 注定美國命運
編按:著有《震撼主義》、《No Logo》的知名記者Naomi Klein長年分析全球化,批判各地政局。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當日,她馬上發表文章剖析新自由主義如何造就極右仇恨政治的勝利,並建議用劫富濟貧的再分配方式取得資源重振工會組織,惟工新聞特此翻譯。
他們會責怪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第七任暨現任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和聯邦調查局。他們會責怪選民壓制行為(voter suppression,以不當方式制止選民投票)和種族主義。他們會怪罪揚言「選桑德斯,否則完蛋」(Bernie or bust)的人和厭女症。他們亦會責怪選擇支持兩黨之外其他候選人的支持者。他們會責怪企業媒體給特朗普平台、責怪社交媒體作為特朗普的擴音器、責怪維基解密把希拉莉醜事公開。
但他們卻忽視應為噩夢負上最大責任的力量,而我們現在完全清醒了——新自由主義。這個世界觀充分體現在希拉里·克林頓和她的團隊當中,這是特朗普式的極端主義遠遠不及的。我們命中註定要從兩個當中選擇一個。如果我們沒有學習到任何東西,我們可以從這個錯誤中學習嗎?
需要了解的事實
這是我們需要了解︰很多人正在受苦。在新自由主義下,放鬆對企業的管制、私有化、緊縮政策和企業交易等政策,令人們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他們失去了工作、退休金和社會安全網。相較不穩定的現在,他們看到孩子的未來將會更糟。
與此同時,他們目睹了達沃斯階層(Davos class)的興起。這個階層由銀行界和科技界的億萬富翁聯合組成。被選出的領導人非常有興趣與他們相互勾结,並以荷里活明星作為這利益輸送當中光彩奪目的陪襯。可是他們不被允許成功,因為他們心知肚明,隨著富豪的財富和權力增加,他們自己的債務和無力感卻日益增長。
對於那些認為安全和地位是天賦權利的人來說——最主要是指白人男人——這些損失是無法忍受的。
極右能夠回應人們的痛苦
唐納德·特朗普的言論直指這種痛苦。英國脫歐運動亦直接指向這種痛苦。所有在歐洲冒起的極右政黨均是如此。他們用懷舊的民族主義和對於那些無法觸及的經濟官僚的憤怒——那些官僚來自華盛頓、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或歐盟——來回應問題。當然,他們也通過抨擊移民和有色人種、詆毀穆斯林和侮辱女性來回應這種痛苦。相反精英新自由主義並沒有回應這種痛苦,因為正是他們釋放了達沃斯階級。希拉里和比爾·克林頓等人是達沃斯黨的敬酒者。事實上,他們拋棄了民主黨。
特朗普的信息是:「一切都是地獄。」克林頓回答說:「一切都很好。」而事實卻是不好,遠遠不是。
解決方法︰真正的左翼議程
在不安全和不平等的時代,新法西斯式回應不會消失。但自從20世紀30年代,我們就知道與法西斯主義作戰是需要真正的左翼。如果有一個真正再分配的議程供市民選擇,就可以奪走特朗普一大部份支持。這個議程並非僅是修辭,而是確實地向億萬富翁階級下手,並使用這筆錢推行「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這個計劃能夠創造一連串工資優厚、有工會組織的工作,為有色人種的社區提供急需的資源和機會,並堅持製造污染者應該付錢讓工人在將來接受再培訓。
這個議程可以製定政策可同時對抗種族主義、經濟不平等和氣候變化。它可以處理不良商業交易和警察暴力,並尊重原住民作為土地、水和空氣的原始保護者。
人們有權生氣,而一個充滿力量、切合多種不同面向的左翼議程可以引導這種憤怒,同時爭取整體解決方案,將一個分裂的社會合拼起來。
這種聯盟是可能的。在加拿大,我們正在著手修補社會。一個由人民提出,名為「飛躍宣言」(The Leap Manifesto)的議程把我們聚集起來,當中包括由加拿大綠色和平(Greenpeace Canada)到多倫多「黑人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等二百二十多個組織,以及我們最大的工會。
伯尼·桑德斯令人讚歎的運動對建立這種聯盟有很大幫助,這些運動表明民眾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渴望。但在很早以前,運動無法把較老的黑人和拉丁裔選民連結起來,他們都是在現今經濟模式下最受壓迫的一群。這個失敗令運動無法發揮其全部潛力。 不過這些錯誤是可以糾正過來,一個大膽、變革性的聯盟是可以從中建立。
當前的任務
這是在我們當前的任務。我們需要果斷地從支持企業的新自由主義者手中取回民主黨,或是拋棄它。
從華倫(Elizabeth Warren,麻省參議院)到杜納(Nina Turner,俄亥俄州議員),到桑德斯陣營當中曾參與佔領運動的運動者,現時進步領袖們聯合起來的力量,比我過去所見的更強。正如許多黑人反警察暴力運動的參與者說,其實我們充滿有領導能力的人。
所以,讓我們盡可能快地擺脫驚慌,建立一個激進的運動來真正回應由特朗普所代表的仇恨和恐懼。讓我們拋開成見,由現在着手開始。
資料來源︰
Guardian: It was the rise of the Davos class that sealed America’s f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