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豪坊的垃圾街景引起了不少討論,有人把矛頭直指小販。有人問,小販都只是做生意啫,何必美化他們,有什麼好撐的?
有人喜歡把小販說成香港地道特色,以此為支持、保護的理由。但是,這未免太站不住腳了。明明小販是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所謂的「鄰國」也是滿街小販。更大的問題是,這種說辭埋沒了街頭小販的基進性。
四年前跟上水的小販並肩作戰了一段時間,最初純粹是看不過眼領匯暴力驅趕,後來在相處中想到了更多。於我而言,支持小販有很實際的理由。
1.小販充滿了對抗性
現在租舖做生意的人都在為地產商打工,而小販不用交租,入場門檻低,就連當年還在讀書的我也做得起生意。做小販,是一種抵抗地產霸權、自主營生的方法。難怪領匯當年出動防暴警察來打擊小販。至於為什麼要幫人搞生意?沒錯,小販是賺錢的,這是事實。不賺錢做來幹嘛?他們不是玩,是要生活要養家的啊。我會反問,小販的付出與回報是否不成比例?回報遠超於付出的,那可能是巧取豪奪,但小販明顯不是這樣。於我而言,與他們一起守住陣地繼續做到生意,是與清潔工爭取遣散費類似。再問下去的是,為什麼有人要知法犯法去做小販?(詳見文末報導)小販們未必會把抵抗什麼爭取什麼掛在嘴邊,將自己的行動視為運動的一部分,但他們做的卻實實在在地打開了對抗、討論、嘗試的空間。
2.小販能滿足社區需要
超市那種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模樣的擺貨方式實在叫人頭痛,不知有多少貨物擺到過期也沒賣出去,白白浪費地球資源。大型連鎖的售賣店就是這樣,在貨物種類上要取最大公因數,要讓人覺得方便、想要的東西都在這裡買到、更加要堆砌大量貨品打造「超級」市場的形象,導致供過於求。相比之下,大部分小販都在當區居住,在地的經驗令他們了解社區的需要,根據需要來提供貨物。那種個體經營,小本經營的小買小賣,避免了供過於求的浪費。
3.衛生問題是抹黑
同樣是人手煮食,大家很少會覺得家中的食物不衛生。BBQ也算街頭煮食的一種,大家也很少會說BBQ不衛生我們不要試了。「小販不衛生」這想法顯然存在迷思,而這印象有一部分是來自政府的廣告渲染。其實,用下腦都諗到,除了屎忽痕,沒有人會為了「人情味」而去選擇買不好吃、吃了會肚痾的東西。也沒有人會為了製造令人肚痾的食品而花錢買料砌車還冒著被捕風險企成晚。食物衛生、可口,是小販生存的基本依靠,如果缺乏了這些元素,那檔小販的生意很難做得下去,反倒是有財有勢的連鎖食店有資格冒這個險。
4.垃圾問題
唉,在食環、房署、警察、保安多方追斬下,有什麼人會蠢得自己製造把柄製造滿地垃圾來讓人有理由驅趕拘捕?由三四年前認識上水小販們到現在,他們都是好企理。小販車上,貨物擺放整齊(詳見文末報導),有見過小販做生意就知,一個人兩隻手,要快手執好order,是沒有時間去想什麼放在哪裡的問題。忙起上來,就靠這整齊的秩序來減少工作量。而在他們的擺設中,包括垃圾袋。(即是此貼文的附圖)很記得,初相識時,他們見我吃完了,拿著竹簽找垃圾桶,著我把竹簽交給他們處理,然後他們就掉進自己的垃圾袋裡。當然,這不代表亂丟垃圾的問題就完全不會出現,垃圾收好不代表就消失了,公眾教育還是要做,台灣夜市的環保餐具值得學習。
說這麼多,並非要盲撐小販,很多東西,遠看很好,可以靠幻想來彌補缺陷,近看,幻想就不得不破滅。很多人同情地把基層想像成善良純樸的人,這不過是把基層視為一個空洞的他者。人要生存,無論有意無意,都總會行惡。即使是小販,也可以有連鎖經營,也可以有欺善怕惡,也可以只做買賣不講人情。上述的基進性,都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在實踐中才可能發生,而發生的過程也必然充滿掣肘和局限。不過,幻想破滅以後,倒可以腳踏實地,是其是非其非,掙扎前行。
最後,跟大家分享兩則新聞。第一則是被遺忘了的歷史。
《兩代人養家生計 上水小販:我犯條例無犯罪》
https://wknews.org/node/360
七十年代以後,政府收緊小販政策,虹姐外出打工,「我做過十幾份工啊,工廠妹、做藤器、酒樓大家姐、洗碗……到咗五十幾六十歲,老啦,無人請,我又做返小販。」一做就是十四載,做到如今「仔大女大」,兩代小販,養活了三代人。記者問虹姐十多年來,上過多少次法庭交罰款,她想了想,笑說:「多到唔記得啦。」
-老街坊憶當年:「個個都係咁擺,好自律好熱鬧」
作為粉嶺老街坊,虹姐見證著粉嶺城市化以前的面貌。她指著法院門口空地與旁邊的街道,「細個嗰陣,我地就係呢度種田,係呢度擺檔。嗰陣十個有九個都係做小販咖,好多低下層都係咁樣維生。成日聽到左鄰右理嗌:『開檔囉!』『出嚟未啊?』『你行先啦,我就到咖啦!』個個都係咁擺,好自律好熱鬧咖」。
小販檔擺滿田基路,大家關係融洽,「就算多人,都無話因為爭排位而打交嘅,有人會放舊石喺地下、有人用舊石砸住個籮、有人用兩舊石砸住條紅繩咁嚟劃位,掃街嗰啲都知咩事,唔會掃走佢。」「嗰時菜啊肉啊乜都有人賣,有時屋企唔著嘅衫都拎出嚟賣,又真係有人買咖。」貌似今日的天光墟,不同的是,以前大家都見得光。
虹姐憶述,還未有小販管理隊的年代,普通巡守警員都不會拘捕小販,只有俗稱「紅膊頭」的佐級軍裝部員巡查時才會掃蕩,「巡更嗰啲差佬會早一日同我哋講,聽日紅膊頭會過嚟。基本上都無咩小販會俾人拉。」
-為保商界利潤 食環房署領匯總動員
香港政府歷來有管制小販的措拖,但要到七十年代才正式痛下殺手。為催谷工業發展,政府自1972年與1979年分別停發流動小販及固定小販牌照,嘗試逼使市民流入工廠打工,增加勞動力供應以便廠家壓低工資。
到八十年代區議會崛興,大肆掃蕩小販屢屢成為各區爭奪「政績」的手段。然而,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上水小販打壓程度相對較輕,根據北區區議會工作報告記錄,85至94年期間僅接獲6宗有關小販的投訴。
直到2005年領匯上市,公屋商場私有化後,公共屋邨範圍之內對流動小販的打壓亦越見苛刻。鄰近港鐵站的彩園邨商場2011年大手翻新後易名為「彩園廣場」,引入多間連鎖店及高級店舖,附近一帶的小販才開始遭領匯屬下的外判保安員加緊驅逐。現在即使小販不在領匯管理範圍擺賣,亦遭領匯職員向食環舉報。義工表示,在食環房署領匯多方聯手打壓下,小販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經營日益困難。/
另一則是小販車剖析圖,來看看傳說中不衛生食壞人的小販車是怎樣的面貌。
《上水小販車巡禮》
https://wknews.org/hawker/
圖:蕭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