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近年,東南亞和台灣漁業奴役工人的狀況逐步被揭露出來,多國政府亦不得不回應,承諾作出若干改變。然而最近一份由「人權觀察」發表的報告指出,泰國政府的改革大都是虛有其表,該國漁業從東南亞販賣工人到漁船上奴役的情況持續。而這些現代奴隸撈捕的海產,有可能出現在每個人的餐桌上(不信的話你去超市看看有多少急凍海產來自泰國)。惟工新聞轉載《衛報》的相關報導。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一項研究指出,雖然泰國政府嚴正承諾消除漁業奴役工人的情況,但這個營業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持續侵犯人權。
在四年前,泰國漁船上工人猶如奴隸的處境被揭發。這些漁船撈捕的海產出口到世界各地,供應全球主要的零售商。四年過後,人權觀察的報告指出這種情況沒有改善,強制勞動和人口販賣持續發生。
報告在兩年間走訪泰國各個漁港,訪問了248名現時或過去曾從事漁業的緬甸人和柬埔寨人,以及泰國官員、船主、運動者和聯合國機構職員。其中記錄了來自東南亞各國的移民工如何慣常地被販賣到漁船上,不被允許更換僱主或離職,以及經常被欠薪或工資低於最低工資的情況。
「報告發現,雖然泰國軍政府的態度較上一任政府積極,但大多數改革都是虛有其表的。」人權觀察的亞洲總監亞當斯(Brad Adams)說。「強制勞動是日常的。我們訪問過的工人形容自己被賣到船上,被困在工作當中,身體被虐待,食物不足,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差。對他們來說,最難忍受的是尊嚴被踐踏造成的心理創傷。」
曾與泰國政府合作推動漁業改革的環境公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總監特倫特(Steve Trent)指,應該把焦點放在確保海產零售商承擔責任,監督海產的供應過程沒有侵犯人權。「毫無疑問,這個產業持續侵犯勞工權益。收購商和零售商亦未能承擔他們的責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他認為「可持續海產工作組」(Sustainable Seafood Taskforce)無法履行承諾。這個行業組織在2015年成立,由泰國的超級市場,收購商和零售商組成,目的是提高海產供應鏈的透明度和確認各方權責。「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我從來未見過一個會議,重視酒店房內的討論多於作出實質承諾,以他們的影響力推動真正的轉變。」他說。「當時我要求所有售賣泰國海產的零售商確保他們銷售的商品並非來自非法捕魚和侵犯人權的工序。毫無疑問,這些零售商比任何人都更有力量做到這一點,然而他們沒有這樣做。」
「可持續海產工作組」未有回應本報查詢。
在2014年,《衛報》進行了一項大型調查,揭露了泰國漁船上奴役工人的可怕案例。這些漁船撈捕「垃圾魚」(即一些不能食用或年幼的魚,一般用來製作魚糧)來餵蝦,這樣養出來的蝦將供應歐洲和美國的超級市場。
在2015年,歐盟在「非法、未有報告、欠缺監管」漁業框架(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framework)下對泰國發出「黃牌警告」,威脅泰國政府若無法改善漁業狀況(包括勞工待遇),將禁止入口泰國海產。作為回應,泰國政府推出一個廣泛的改革計劃,包括新的法例規管及改善勞工待遇,為漁業工人登記,定出漁業移工的薪酬標準。同時設立一個「進港離港」(port-in port-out Pipo)系統,要求船隻主動接受檢查,並規定最多在海上逗留30日。
可是,人權觀察指出,雖然是有一些進展,但持續發生的人口販賣和強制勞動說明大部份改革都流於表面。報告指,改革當中的勞動監察部份很大程度是「在演戲」。例如在2015年,泰國政府在檢查了474,334名漁業工人後沒有發現任何強制勞動的案例。人權觀察要求歐盟繼續透過「非法、未有報告、欠缺監管」漁業框架向泰國政府施壓,逼使其正視該區的人口販賣和奴役行為。
「雖然我們明白IUU框架原來的設計著重魚群數量和環境議題,但我們更關注的是,不在這個框架處理人權議題的話,我們將失去唯一一個歐盟可以就人口販賣和強制勞動向泰國漁業施壓的工具。」亞當斯說。
歐盟駐泰國代表拉夏(Luisa Ragher)稱歐盟將與泰國政府一同對抗侵犯勞工權益的行為。「泰國政府重視這個問題,並投放大量資源去處理。雖然目前是有不理想的狀況,但仍有持續的進步。我們對泰國政府的承諾有信心。」他說。「我們密集地進行更廣泛的討論,在其他產業推動改善勞工狀況。」
文章來源:
The Guardian: Thai seafood: are the prawns on your plate still fished by slaves?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