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惟工新聞 | WKNew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左言起行】發生在智利的九一一事件

$
0
0
編按:朱進佳這篇寫於2013年的文章講述1973年9月11日智利軍方在美國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帶來17年獨裁統治,私有化和貧富懸殊,影響禍延至今的歷史。
 

 

12年前,2001年的911恐襲事件令人髮指,我們不能忘記,美國霸權在全球各地橫行霸道所繁衍出來的恐怖主義,是那麼的可怕。同樣的,我們也不應忘記四十年前,美國霸權支持下發生在智利破壞民主的政變及國家恐怖主義。

 
四十年前,1973年9月11日,軍事強人奧古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了薩爾瓦多·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的民選政府,建立右翼軍政府。皮諾切特實行軍事獨裁統治長達17年,直到他於1990年下臺為止。
 
左翼的人民團結聯盟(Unidad Popular)領導人阿連德于1970年總統大選中勝出,成立一個左翼政府。阿連德政府推行了建立在民主基礎上的「智利邁向社會主義之路」(La vía chilena al socialismo)改革,將大型工業(銅礦、銀行等)國有化、深化土地改革(沒收大地主的土地,重新分配給貧農)、改革教育體制(實行大學自治等)、 徹底改造醫療衛生系統、承認佔領工廠並集體管理工廠的工人權利等。這些左傾改革打擊了智利社會經濟寡頭集團及美國霸權為首國際資本在智利的利益。
 
原本支持社會黨為首人民團結聯盟執政的基督民主黨,跟右翼國民黨結盟反對阿連德的左翼政府。右翼控制的議會跟左翼政府的持續對峙,幾乎癱瘓阿連德政府的運作。美國中情局暗中資助反對阿連德勢力,為皮諾切特所發動的軍事政變鋪路。
 
1973年9月11日政變當天,皮諾切特為首的軍官集團出動戰機轟炸總統府。阿連德自殺身亡。皮諾切奪權後,以殘酷手段取締左翼政黨、解散國會,實行軍事獨裁統治。至少3000人被皮諾切特軍政府殺害或「被失蹤」。至少35000人被囚禁並遭到酷刑折磨。
 
政 變初期,軍方將4萬名左翼人士或被懷疑為阿連德支持者的人士關押在聖地牙哥的智利國家體育館(Estadio Nacional),當中很多人被酷刑折磨甚至被殺。1974年世界盃週邊賽蘇聯對壘智利的淘汰賽第二回合原本定於1973年11月21日在智利國家體育 館舉行。智利軍方將智利國家體育館用來囚禁及折磨政治犯,一直到1973年11月7日。蘇聯足球隊抗議智利軍方暴行,拒絕在該體育館進行比賽。當時國際足協主席斯坦利·勞斯堅持(Stanley Rous)比賽必須在智利國家體育館舉行,蘇聯足球隊不肯就範,讓智利足球隊因此自動晉級1974年世界盃決賽圈。
 
智 利著名歌手維克多·哈拉(Victor Jara),是1973年軍事政變暴行下的受害者之一。維克多·哈拉,是一位劇場導演、詩人兼歌手。他是智利共產黨黨員,也是阿連德的熱情支持者。維克 多·哈拉是智利新歌運動(Nueva Canción Chilena)的開山鼻祖,新歌運動是1960-70年代在拉丁美洲風起雲湧社會抗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音樂革命。皮諾切特上臺後,新歌運動的音樂人經常面對軍事獨裁政權的審查、囚禁、折磨,有些則被迫流亡。維克多.哈拉於政變後不久就被軍方逮捕,於1973年9月12日跟數千人被關押在智利體育館 (Estadio Chile,這是一個室內體育館,別跟上述的智利國家體育館混淆)。維克多·哈拉遭到毆打與折磨,雙手和肋骨都被打斷。當軍人要手已被打斷維克多·哈拉為 他們彈奏吉他唱歌時,維克多·哈拉堅持唱了一段《我們將凱旋》(Venceremos,阿連德競選總統時的競選運動歌曲),結果遭到更殘酷的虐打。維克多·哈拉最後被軍人用機關槍射殺,身中44彈,棄屍在聖地牙哥市郊的一條馬路上。軍政府將維克多·哈拉歌曲的大多數母帶都焚毀,但是他的遺孀瓊·特納 (Joan Turner)成功將維克多·哈拉的好些音樂錄音偷運出國,並在全世界發行。維克多·.哈拉及他的歌曲,成為了全世界人民爭取民主人權及社會正義的文化象 征。維克多·.哈拉死前被關押之處—智利體育館,於2004年改名,以他的名字命名為「維克多·哈拉體育館」(Estadio Víctor Jara)。
 
皮 諾切特上臺後,在芝加哥學派經濟學家的協助下,在智利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是1970年代末開始在歐美國家“流行”之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實驗室。推崇市場至 上的新自由主義教父—密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將皮諾切特軍事獨裁政權下實行的自由市場經濟吹捧為「智利奇跡」(Miracle of Chile),為日後英國首相柴契爾、美國總統雷根等全球資本主義守衛推動新自由主義攻勢打了一劑強心針。
 
在「智利奇跡」下,皮諾切特不 斷化公為私,逆轉阿連德將財富重新分配的社會改革,將國有資產私有化、取消資本管制、實行經濟自由化、降低關稅、削減社會福利等,智利的資本主義經濟「步步高升」,但是也加劇了智利社會的貧富懸殊,智利底層人民活在失業、通貨膨脹等持續糾纏的陰影中。
 
皮諾切特軍政府於1980年9月11日舉行了一場「公投」,通過了一部新憲法,允許皮諾切特擔任多8年的總統。不過,1988年的另一場公投,原本是要讓皮 諾切特的總統任期延長多8年,但是在社會民眾的積極動員下,55.98%出來投票的選民投下了反對票,迫使翌年舉行總統及議會選舉,終結軍事獨裁的統治。 不過,智利人民解除皮諾切特軍事獨裁統治遺產的過程還是相當崎嶇。
 
四十年前軍事政變所留下的歷史傷口仍未癒合。當年軍事獨裁政權下的受害者家屬,都仍然在追尋真相及要求公道。右翼政治勢力則刻意要淡化他們當年跟皮諾切特狼狽為奸的黑暗過去。
 
智利軍事政變40周年之際,來自右翼政黨的智利現任總統塞巴斯蒂安·.皮涅拉雖然在言語上反對暴力政變及軍人統治的暴行,但是他卻認為政變的發生不應該全怪右翼軍人集團,「破壞民主和制定壞政策導致政治與經濟動盪」的左翼也要負上責任;目前支持率高漲且有望在今年總統大選再次勝出的左傾總統候選人蜜雪兒·巴切 萊特則堅持右翼軍事集團必須為政變暴行負上全責,駁斥「軍事政變是不可避免」的說法,認為要解決當年的困境是「需要更多的民主,不是政變」。
 
皮諾切特獨裁政權終結後的民主轉型時期,智利政壇主要由兩大陣營主導:由基督教民主黨、社會黨、民主黨及社會民主激進黨組成的中間偏左「民主政黨聯盟」 (Concertación de Partidos por la Democracia),及由獨立民主聯盟和國家重建黨組成的右翼「智利聯盟」(Alianza por Chile,2009年改名為改革聯盟)。
 
社會黨領袖蜜雪·巴切萊特(Michelle Bachelet)于2006年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中以53.49%得票率勝出,成為智利首位女總統。巴切萊特於1970年參加智利社會黨,是阿連德的支持者。她的父親是支持阿連德的空軍少將,1973年政變後,她的父親被捕入獄並在獄中被害死。巴切萊特和她的母親也于1975年被軍政府情報機構逮捕,並在囚禁期間遭到酷刑折磨,後來母女倆逃亡國外。
 
2013年智利總統大選,巴切萊特在民主政黨聯盟初選中勝出,將再次參選,尋求第二度擔任智利總統,其支持率相當高,有望於2013年11月大選中取勝。在其他總統候選人當中,巴切萊特的主要對手,是來自右翼保守派獨立民主聯盟的現任勞工部長 伊芙琳.馬特海(Evelyn Matthei)。巴切萊特與馬特海自小就認識彼此,因為她們的父親都是空軍中的同僚,但是巴切萊特的父親支持阿連德,而馬特海的父親則是皮諾切特的政治 助手跟同謀。屬於目前執政聯盟成員党的獨立民主聯盟,承襲了皮諾切特的一些政治主張,包括大力推動自由市場經濟。看來皮諾切特的陰魂未散。
 
相關報導:
 
 
 
 
表tag: 
裏ta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