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人們對快速時尚的壞處並非一無所知,然而往往因無法解決問題而只好置之不顧,英國有些機構對此提供了其中一個答案。他們設計一系列課程和工作坊,在學校裡教育學生快速時尚背後的代價,試圖由意識上作出改變。惟工新聞特此翻譯衛報報導。
現時成衣業的運作方式,會為人們及環境帶來傷害,不過我們能在學校帶來改變。
你知道自己身上的衣服,成本是多少嗎﹖它的實際成本,很可能比你所想的要高得多。成衣業是僅次於石油工業的、全球第二大的污染來源(1)。各式各樣的複雜生產技術以及盤根錯節的供應鏈,產生出多不勝數的環境問題。譬如說,要製造一件棉T恤,就需要2700公升的水(2);又例如在英國,每年就有約值1.4億英鎊的衣服被丟到堆填區(3)。
我們急需謀求改變,而教育是個關鍵環節。透過教育,我們可以提倡一種新的看待衣服的態度。現時就有些學校與其他團體合作,在校園內探討快時尚(fast fashion)帶來的影響。
Traid(Textile Recycling for Aid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是一家慈善機構,致力於減少棄置成衣對環境和社會帶來的影響。「成衣業是建基於以最快和最便宜的方式,去生產大量的衣服 —— 人們以低價購買衣服,穿數次,然後便丟掉。我們的自然環境,長遠來說是不能支持到這種商業模式的。」Traid的教育主任卡莉姆姬(Sarah Klymkiw)說。
認識成衣的生命周期
Traid有一些為中小學而設的計劃。每年它都會接觸上萬名學生,並提供一些深入、互動的工作坊,去探討與成衣相關的各種議題,例如衣服的生命周期、衣服的修補和增值再造(upcycling),以至和較年長學生討論公民身份、地理及科技等題目。
「我們希望加深學生的認識,進而刺激他們批判地思量各種問題,思考不同持份者對時裝業帶來的社會和環境影響應負甚麼責任,並思索我們能夠做些甚麼。老師們可以在我們的網站下載各種免費資源,例如課程表和幻灯片等。另外我們也在YouTube建立了Traidfilms頻道。」
湯普森(Aurora Thompson)是東倫敦哈格斯頓學校(Haggerston School)的設計及科技科老師。她的學校曾和Traid合作推行一個可持續時裝計劃,這計劃十分切合她教授的科目。「設計和科技科的每份課程綱要,都會探討可持續性的問題,例如物料循環、產品的生命周期、以至服裝業內其他複雜問題等。」
哈格斯頓學校的計劃為兩批學生而設。十年級的學生參加了增值再造工作坊,而十一年級的學生則上講課。湯普森說:「工作坊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及合作能力,而講課則能鞏固他們對『可持續性』這個概念的理解。」
對部份學生而言,這課程起了啟發與鼓動作用。「這計劃讓他們對購買服裝這件事,有了新的理解。有些學生之後就主動說要幫手,在校內舉辦一個公平貿易周。」
昆士柏社區學園(Queens Park Community school)的費茲威廉(Carol Fitzwilliam)是設計及科技、藝術和製衣科的老師。他從Traid的一節初步交流會中得到啟發,在校內策劃了一個可持續時裝計劃。「我們和九年級學生一起發掘舊衣服可以用來做些甚麼。他們分成數個小隊,嘗試用舊衣裳來製作新樣式的服裝,並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這計劃很成功,它讓學生親身體驗了如何處理人們不要的衣服,令他們看見自己買來的廉價衣服時,會想多一想。」
另一非謀利組織「時尚革命」(Fashion Revolution),亦在網頁裡提供了一批教育資源。它在2015年策劃了一系列巡迥演講兼藝術展,到各間大學提升人們對服裝業內各種問題的關注。它亦經常在英國各地的學校舉辦講座與展覽。
「大部份的學校和大學,都開始意識到對『可持續性』這個議題的教育,對下一代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而且大家關注的,並不單指服裝業的可持續性;事實上,我們就服裝業可持續性的教育,可能是落後於大局了。」時尚革命的創辦人和創作總監卡斯特羅(Orsola de Castro)說。
時尚革命會進行個案研究,例如梳理一條牛仔褲的生命周期各環節對不同的人和地做成了甚麼影響。卡斯特羅指這些個案具體展現了整個成衣製作過程:「由種植棉花、到染布、到實際衣服製作,所造成的所有社會和環境影響。」
在課堂內,師生亦會討論服裝業造成的社會影響,例如它對全球各地的福利制度、平等程度及就業情況帶來的效應等。乾淨衫運動(Clean Clothes Campaign)的報告指出,全球有7500萬人受僱於製衣業,當中75%是女性(4),而且很多是在低收入、不受規管的崗位中工作(5)。
社交媒體和自拍
雷斯中學(The Leys)是一間位於劍橋的學校,它和時尚革命合作,開展了一系列教育課程。哈姆斯沃斯(Andrew Harmsworth)是World AIMS(一個幫助學生認識世界的計劃)於該校的聯絡員,他指出了在課堂裡討論時裝,能夠帶出的實際效果:「這些討論對學生起了很深遠的影響。他們更清楚地理解到一些大部份人都只是很模糊地認識到的概念:我們買的東西,是由一些住在很遙遠的地方的人做的;我們的選擇,能夠影響到我們的消費,究竟會帶來壞的影響,還是好的改變。」
費南迪斯老師(Denz Fernandes)補充說:「在近年,我們透過時尚革命的#WhoMadeMyClothes(我的衣服是誰造的)標籤,在社交媒體上参與了各種運動。學生和員生拿著衣服自拍,並展示成衣標籤,然後就透過社交媒體,寄給這些衣服的製造者。」
那麼他們在這個讓年輕人以新角度看待衣服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甚麼困難呢﹖服裝是學生們最初介定自我的途徑之一,無論是透過衣服款式還是透過品牌。但費茲威廉相信對快時尚的教育,能改變人們的這些習慣,並啟發年輕人思考。「我們需要改變習慣上對品牌的重視。我覺得學生們開始認為有些時候,當個與眾不同的人是件好事。」
這類型的的計劃突顯了為何教育人們認識成衣業及其影響是如此重要:這些教育能提供一個起步點,讓學生們可以初窺我們正面對的各種重要問題,同時又能給他們提供一個能夠認同的座標,去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
卡斯特羅說:「我們面對的,是個很大的議題。但我期望如果我們能同心合力,就能克服因為問題的龐大程度而帶來的冷漠感,並集中於主動尋求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
相關報導:
註:
團體網頁連結:
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