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工解密】打工一世無非為儲錢養老,惟政府多年來對推行有效退休保障愛理不理,梁振英政府更冷處理自己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研究結果,一再在施政報告堅持要將養老事務包裝為各種個人投資產品。近日相關方向漸見輪廓,由外匯基金全資擁有的「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下稱按揭證券公司)本週一(4月10)宣佈推出「終身年金計劃」,擬接納65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投資,號稱內部回報率將設定在3%至4%,每10萬元投資將獲每月發放450至580元固定年金,直至投資者去世為止。這個計劃預料明年年中實施,引起輿論關注。到底「終身年金計劃」是有你著數抑或是搵你笨?它和其他退休保障方案相比有甚麼分別?政府又在程序上逃避了哪些責任?惟工新聞為你一一解說。
強積金回報低退休積蓄不足 長者瞓身參加「年金」每月僅拿一千元
「終身年金計劃」設有年齡門檻,只准65歲或以上人士投資,而65歳正是《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規定下提取強積金戶口累算權益的年齡,預料退休長者所得的強積金將會是這項計劃的重要資金來源。
不過現時退休長者從強積金得到的積蓄極其微薄,即使全數投入「終身年金計劃」,每月所得的固定年金也不足以養老。根據政府2014年呈交立法會的文件推算,假設一名賺取全港入息中位數工資的打工仔自2000年12月1日加入當時剛實施的強積金計劃,直至2013年12月31日退休,若扣除基金管理費後的平均每年回報率為3%(積金局2015-16年度年報則承認自2000年以來,扣除收費後的強積金平均每年回報率只有2.6%),當事人可獲201,898元。如果將這筆積蓄全部投資在「終身年金計劃」,若當事人為男性,估計每月最高僅可得到1,170元。如果當事人為女性,按揭證券公司指其平均壽命較長,為貫徹「財務上可行和具持續性」原則將給予更低年金金額,亦即每月最高只得1,070元。
上述強積金結餘模擬推算並未考慮「對沖機制」的影響,僱員退休時實際所得可能遠比推算更少,更難以此鉅額投資「終身年金計劃」。積金局2015年曾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提交報告,報告表示2014年內全港共有43,500位僱員的強積金戶口遭其僱主在「對沖機制」容許下擅自扣取金錢,以抵銷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開支。受影響僱員的強積金戶口平均損失51%金額,情況嚴重。
若無大筆閑置資金,一般退保長者藉「終身年金計劃」獲得的每月固定年金,金額恐怕不及周永新教授團隊和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方案建議的一半。獲政府委託進行退休保障研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2014年發表報告,發言人周永新建議的「老年金」金額為每月3,000元,不是個人投資而是全民皆可領取。報告裡提及的唯一一個經精算後營運至2041年仍然不虧損甚至有1,270億盈餘的民間方案,是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的方案,他們最新提出的每月全民退保金額為3,500元。一個退休前賺取工資中位數並把已領取的強積金投資在「終身年金計劃」的長者,所得的都不及以上任何一個退休保障方案建議的一半。
退休保障變成金融產品推銷 繞過立法會監察
DQ個別立法會議員已經過時,因為政府不難DQ整個立法會。
按揭證券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李令翔稱「終身年金計劃」已獲董事局原則上批准,等待保險業監管當局批核後,可於明年年中推出。一切看似近乎無人能阻,皆因政府今次拒絕將退休保障視為政策,不立法也不交由政府部門處理,堂而皇之繞過立法會,變成一項「你情我願」的金融產品出售——即使負責推銷這個金融產品的按揭證券公司由外匯基金全資擁有,而《外匯基金條例》列明外匯基金由財政司司長掌有控制權。左手交右手之後,政府依然掌握大權,但市民無從置喙。
根據一般立法程序,政府通常會就影響較廣的法例先作公眾諮詢,再制定草案,呈交立法會辯論、修訂和表決通過,之後方可實施,最低工資立法即屬一例。無論實際操作是否公平公開公正,在公眾諮詢和立法會辯論過程中理論上都有機會引入民意參與。不過當事件被安排成政府操縱的非政府部門底下一項營銷決定,以上的市民監察機會均遭封殺。
個人投資非社會保障 跑輸通脹貴客自理
由於「終身年金計劃」只是一項任人購買的金融產品,屬個人投資而非社會保障,只服務買家本人。計劃亦設有「逆向資產審查」,買家的最低投資金額為5萬元,資金不足者不能入場。最高投資金額則設定為100萬元。
屬於金融產品的「終身年金計劃」被定性為個人投資,因此其每月回報能否保障投資者實際生活需要並不在考慮之列,亦不會根據物價變動而調整。相比之下,無論最低工資、綜援,甚至港鐵票價的調整都會將通脹列入考慮因素之一。
「終身年金計劃」不負責保障買家晚年生活,這項特質也反映在它給予男女買家不同水平的年金回報,男買家每投資10萬元每月可獲發500至580元,惟女買家則只獲發450至530元。表示以商業原則運作的按揭證券公司稱這個差別對待是女性平均更長壽所致,旨在減低公司虧損機會,但並無證據顯示女性長者的養老所需開支較男性長者更低。莊耀洸律師撰文回應指「終身年金計劃」可能因涉性別歧視而違法,婦女事務委員會和平等機會委員應該跟進。
(Icon design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