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資內地工廠違法行為導致工人抗議的個案再度增加,港交所對上市公司缺乏監管,股民分分鐘助紂為虐。今日(10月12日),職工盟第三年發佈港資企業在內地的勞工權益狀況的調查報告,發現情況較去年更嚴重。
集體維權數字升3成 港商用盡方法走數
由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間,經由網上媒體報導的港資內地工廠維權個案共有32宗,受影響工人約5萬,抗爭數字比上年的紀錄增加接近3成。在32宗個案中,接近4成半個案發展出罷工,其餘為大型勞工抗議事件。
工人集體維權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廠商違法勞工法,六成個案與港企逃避遣散費(內地稱為經濟補償金)及拖欠工資有關,有的廠商會利用企業遷址、轉型、長期拖欠工資等手段逼迫員工「自願離職」,以逃避或減低遣散費的賠償金額。職工盟批評,廠商在處理勞資糾紛時手法拙劣,很多受影響的工人在關廠那一刻才得知消息,工人追討無門,要發動罷工或其他行動,才能迫使資方進行協商。
由於共產黨中宣部早於2010年5月28日禁止內地傳媒報道或評論罷工事件,早前本報便曾報導,有內地的網上媒體盤點工人維權數字,帳號迅即被封殺。職工盟指,難以得知未被紀錄工潮還有多少。
政府助商家打壓工人抗爭 維權人被捕致寒蟬效應
不過,即使工人抗爭亦未必得到合理回應。職工盟表示,地方政府部門偏袒商家,政府有時會替工廠回絕工人全費討償的要求,只安排工人領取打折的薪金及賠償。工人罷工或集體上訪時,當局更會出動大批公安暴力打壓。
上年12月,廣州一批勞工團體遭到大規模打壓,勞工維權人士如曾飛洋、朱小梅等被刑事判決,開啟了首宗勞工團體工作者因組織罷工而被大規模刑事化定罪的先例。職工盟指,近來大型的勞工集體維權事件,很少在網上看到。職工盟認為,這與維權人士被打壓、勞工團體減少有關。
出席發佈會的李卓人發言指,香港人其實有工具可以對付港商的惡行。報告顯示,超過兩成集體維權個案的涉案企業,是由香港上市公司持有或是旗下供應商。而上市公司的勞資糾紛涉及到公眾利益,港交所理應制度清晰的定義及標準,衡量何為嚴重違反上市公司條例或實際操作,亦應制定更具透明度的投訴機制,與及相應的問責機制,加強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以促進公司的良好管治,以保障公眾的利益。
相關報導
鎘超標毒害400工人 女工誕灰嬰 GP電池老闆羅仲榮獲大紫荊
半數個案渉欠薪 政府介入兩成屬鎮壓 珠三角第三季工人抗爭統計報告
團體盤點珠三角勞工抗爭 微信閃電封鎖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