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80年前(1936年)的8月,奧運賽事在德國柏林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歌舞昇平的表象之下是猶太人持續被迫害的悲歌——為宣揚雅利安民族優越論,納粹政府早已禁制猶太裔運動員參與奧運比賽。儘管國際間有輿論呼籲杯葛這屆違反奧林匹克精神的奧運會,但國際奧委會卻對德國國內猶太裔運動員的處境視而不見,讓納粹政府在國家隊內安插數名猶太運動員,假意裝作包容多元種族便成功矇混過關。美國奧委會主席更公開為納粹政府背書,指猶太運動員獲公平對待,宣稱奧運會不容政治沾染,更斥責杯葛柏林奧運的建議是猶太人與共產黨員意圖阻止美國參賽的陰謀。惟工新聞翻譯德國《時代報》(Die Zeit)的文章,發掘當年各國縱容德國極權膨脹的真相。
當希特拉於80年前的8月1日在柏林主持奧運開幕典禮時,在數公里外的奧蘭寧堡(Oranienburg)正興建薩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營。它將會是一所模範集中營,以及培育集中營警衛隊的訓練學校。
希特拉把奧運會規模擴展至前所未有的盛大,並將這場國際矚目的體育盛事安排得十全十美;時至今日,在鉤十字黨徽下的奧運會,仍然是魅惑人心的獨裁政權的象徵。該屆奧運是首場被政權利用的運動會,即使納粹政府假裝沒有反猶傾向,但猶太人依然被禁止參與奧運,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也竟縱容納粹把猶太裔運動員逐出奧運競技場。就連德國的奧運籌委會主席也受影響,只因為他有猶太人血統。
籌委主席遭過橋抽板 只因他是「半猶太人」
希特拉最初並不支持舉辦奧運。他對奧運會團結人民的理念尤感不滿,因為它不利宣揚一國和「一民族」獨尊的想法。1932年,希特拉便曾對奧運表示輕蔑,視之為「共濟會和猶太人的陰謀」。
然而,德國奧運籌委會主席利瓦德(Theodor Lewald)卻挑起了希特拉對奧運的興趣。利瓦德向希特拉暗示,奧運體育場亦可用作舉辦政治活動。這句話竟讓希特拉恍然大悟,舉辦奧運會也立即成為納粹政府的任務。利瓦德深受感動:「元首溫暖地捉著我的手良久,可以感受到他因成為這個偉大創作品的設計師而迸發的喜悅。」利瓦德是1936年的奧運專員,也就是該屆奧運會的統籌。自1927年起,利瓦德一直為德國尋求舉辦奧運的機會。在他的安排下,德國在1928年再次獲准參與奧運,並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夏季奧運會上位居獎牌總數第二名。
利瓦德的思想充滿國族主義。在寫給希特拉的信件上,他這樣說:「德意志帝國的體育訓練委員會將一如既往般竭盡全力,使國家復興的強勁力量席捲全國,所有體育運動均將捍衛德意志年青人並建立強大的德意志民族精神,並把我們的男性國民鍛煉得更為堅壯。」
納粹政府贊同利瓦德的意見,但仍然想盡辦法排除他。儘管利瓦德已受洗,不信奉猶太教,而他的家中也沒依隨猶太家庭的習俗,但根據《紐倫堡種族法》,他仍是「半猶太人」。利瓦德時常被納粹主義者彈劾攻擊,也一早獲悉將被撤職。希特拉只是擔心在奧運會前把利瓦德辭退,將引來國際奧委會的杯葛。
美國奧委會與納粹狼狽為奸 欺壓猶太裔運動員
國際奧委會多番表示關注,憂慮納粹政府將因「種族」理由禁止某些運動員參賽。1935年下半年,甚至有國際輿論呼籲杯葛柏林奧運。《紐倫堡種族法》通過後,「猶太裔運動員可獲選入德國國家隊」的論調,亦變得越來越不可信。美國公眾當時正討論杯葛1936年柏林奧運會,而德國則被國際奧委會施壓,在「原則上」不可禁制猶太裔運動員參賽。
在奧運開幕前,美國奧委會的取態亦惹人詬病。儘管美國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Avery Brundage)曾威脅,倘若德國籍的猶太裔運動員被禁制參賽,美國則會杯葛柏林奧運,但與此同時他卻暗中和納粹政府的體育部門合作。他早在1934年便曾到訪德國,但卻沒有和任何被歧視壓制的運動員會面。
布倫戴奇並不關心與體育無關的歧視行為。他甚至同意納粹政府針對猶太人的政策,也早已熟悉這樣的歧視性法案。他參加的芝加哥俱樂部(Chicago Club)亦設有「雅利安條款」,指明猶太人不得入會。美國更臣服於納粹腳下,禁止本國國家隊內僅有的兩名猶太裔運動員格里克曼(Marty Glickman)和史托勒(Sam Stoller)參賽。由此可見,美國從沒認真考慮杯葛柏林奧運,或與納粹主義保持距離。
粉飾太平掩藏歧視壓迫:國家隊內的「猶太人樣板」
在「原則上」不可禁制猶太人參賽的說詞背後,納粹政府暗地使了不少骯髒手段。有猶太血統的伯格曼(Gretel Bergmann)在德國女子跳高項目中表現最好,這一點令納粹政府很不高興。他們宣揚「雅利安人種」優於「低等猶太人」,這信念決不可被猶太裔運動員推翻。為了平息外國的反對聲音,納粹主義者便裝模作樣地選拔伯格曼代表德國參賽。
伯格曼參與奧運集訓,但這很快就被揭發是納粹政府拖延時間的詭計。伯格曼沒有取得1935年德國田徑比賽的參賽資格,原因十分諷刺:她參與的「猶太前線士兵聯會」(Reichsbunds jüdischer Frontsoldaten)不是德國田徑協會的成員組織。在1933年4月起,她已被逐出家鄉的體育組織烏爾姆足球協會(Ulmer Füßball Verein)。猶太裔運動員沒機會獲選入國家隊,因為他們無法透過任何體育組織取得參賽資格。
德國田徑協會也是這場陰謀的共犯。在女子跳高項目中,協會只為兩名而非三名運動員報名。在奧運比賽開始前兩星期,協會才以其表現不穩定為藉口,告知伯格曼她不獲參賽資格。然而,作為她持續參與田徑運動的回報,協會向她贈送了一張田徑比賽週的入場券——一張站位的入場券。
她被逐出奧運國家隊的日期獲準確記載:就在1936年7月15日,當美國國家隊於紐約州哈德森市(Hudson)的60號碼頭登上豪華郵輪SS曼克頓號(SS Manhattan)前往歐洲、要求杯葛奧運的抗議聲音平息之時 。體育傳媒對伯格曼被褫奪參賽資格一事保持沈默。納粹衝鋒隊中已有人唱著:「奧運結束後,我們要把猶太人剁成肉餅!」
伯格曼在奧運比賽5星期前曾跳出1.6米的成績,她大有機會在奧運會上與匈牙利籍猶太商的金牌得主卡克克(Ibolya Csák)一爭長短。當全球最強的眾位田徑女運動員在柏林奧運體育館競技時,伯格曼正在斯圖加特(Stuttgart)的美國總領事館申請前往美國的簽證。1937年,她移民美國,並在同年贏得跳高比賽的冠軍。她發誓從此以後不再踏足德國,並且不再使用德語。直到晚年,伯克曼才打破了這兩個誓言。
然而伯格曼並非真正的「猶太人樣板」(Alibijüdin),這個角色屬於另一位女運動員:海倫娜‧米亞(Helene Mayer),德國女子劍擊最優秀的運動員。1925年,她以14歲之齡奪得全國冠軍。1928年,她在阿姆斯蘭丹奧運贏得金牌。1929、1931及1937年,她贏得世界冠軍的名銜;1929及1931年,她成為歐洲冠軍。米亞長得非常漂亮,因其標誌性的金色髮辮和白色頭巾而被喚作「金髮海倫」。同時,她也是德國劍擊項目的首名國際級運動員。但在1936年,她的名字卻已從她參加的奧芬巴赫劍擊會(Offenbacher Fechtclub)會員名單上消失。
儘管如此,她仍然獲選入奧運國家隊。希特拉意圖裝作包容多元種族。據納粹的術語和《紐倫堡法案》的種族計算方式,米亞算是「半猶太人」,因為她的母親是「雅利安人」。因此,納粹主義者仍可接受米亞參加奧運會。米亞參賽令全球觀眾忘記了一位長年佔據報章頭版的「全猶太人」參賽者——也就是伯格曼——無法以運動員身份參與奧運的事實。米亞亮麗的外表就此解決了問題,並成為了畫報和雜誌的寵兒:公眾狂熱追捧她,一如在80至90年代期間追捧網球明星嘉芙(Steffi Graf)。
米亞在柏林奧運贏得銀牌。匈牙利的依力(Ilona Schacherer-Elek)奪得冠軍,奧地利的派斯(Ellen Preis)則取得季軍。三位獲獎運動員均有猶太血統,無疑是在納粹政府的臉上狠狠刮了一巴掌。在頒獎典禮上,米亞舉起右臂行納粹軍禮。羅曼語言及文學學者克蘭普勒(Victor Klemperer)在他的日記上記述他的觀察:「海倫娜‧米亞為德國奪得了劍擊銀牌(我不知道她以第三帝國的德國人身份參賽,還是第三帝國以她參賽一事塗脂抹粉更為可恥)。」
「街上不見反猶標語」 納粹以奧運瞞騙世界
正是米亞獲獎的一刻,令外國觀眾誤以為德國井然有序又和平。美國自由派報章《國家》(The Nation)於1936年8月1日報導:「沒有猶太人被斬首或暴打的景象……人們總是微笑,他們很友善,又在露天酒館歡快地歌唱。食宿都很好,即使便宜但仍然豐富,沒有人會被貪婪的酒店或商店店主敲詐。一切都乾淨得令人詫異」。
納粹政府成功隱藏了其反猶主義。街上的反猶標語被移除。對德國籍猶太人而言,1936年的奧運就是在壓迫期間一段虛幻的中場休息時間。很多國際奧委會成員毫不猶豫地與柏林的掌權者合作。他們助紂為虐,協助納粹政府在奧運會期間欺騙了整個世界:納粹政府和國際委員會一致認為,德國猶太人在公眾場合和日常生活中遭受的歧視,至少要在第三帝國首都舉行奧委會期間,從外國觀眾眼前隱去。
一個世代的猶太裔運動員被奪去的,固然不止是他們的運動夢。利瓦德被迫從國際體育舞台退下後,在納粹掌權的日子中勉強存活下來,直至他在1947年4月15日以87歲高齡於柏林逝世。米亞於1953年在海德堡離世,死時只有42歲。柏格曼居於紐約,現時102歲。
資料來源:
Zeit Online: "Wenn die Olympiade vorbei, schlagen wir die Juden zu Br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