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惟工新聞 | WKNew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原來香港中文大學是這樣對待女工和弱勢者

$
0
0

文:管中祥(公庫記者)

香港中文大學正舉行學生會改選,「煥然」、「星火」兩組人馬競爭激烈,除了「左」、「右」之爭,也傳出以「本土」為號召的「星火」團隊主張將麥當勞等連鎖企業引進入校園而引發爭議。批評者指出,這種作法根本是要討好財團,趕走中大的特色小店,不僅不符競選團隊的「本土」的聲稱,更有違中文大學的傳統。不過,「星火」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該團隊並沒有這樣的主張,只是反映學生的提議,希望連鎖餐廳及小店能在中大並存。

連鎖企業進入校園在台灣大學並不罕見,校園裡也看得到星巴克、麥當勞、蘋果電腦的醒目招牌,甚至有大學將整棟大樓的經營權OT給企業,坐收租利。但這些在台灣司空見慣的大學商品化現象,為何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引起爭議?

這並不是香港中文大學第一次為了連鎖企業產生論辯。2012年中大善衡書院打算引進星巴克,便遭到「中大學生會」反對,他們認為,星巴克在給人「美味咖啡」、展現「生活態度」的階級風貌的同時,但卻嚴重剝削農民,逼退工會領袖及爭取權益的員工,這種企業風格與中文大學一向保有的人文精神並不相符。中大學生會主張在空間有限的校園裡,要有另類選擇,鼓勵資本主義市場中較難生存的社會企業、合作社入校經營,才能開拓同學對消費及生活的想像。


中大藝術系學生以行動劇抗議校方引進星巴克。 圖:杯葛中大善衡書院Starbucks咖啡店

中文大學校內有三十多家餐廳,雖然有連鎖商店,但也有不少具有特色的社會企業或「小店」。例如,位於康本國際學術園的Café 330即是由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所成立的咖啡館,希望透過社會企業幫助精神病康復者重建新生,咖啡館的員工即是日漸康復的精神障礙者,讓「病友」有自己的收入維持營生。

Café 330有自己的食品工廠,恢復較慢的「病友」就在這裡工作。Café 330採用香港本地的食材,生產有機產品,最著名的是有機豆漿,包裝上印著生產者的畫像和故事,讓消費者能了解每個生產的生命經驗,拉近彼此的距離。

經常在這裡喝咖啡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邱林川就說,雖然Café 330的售價不比星巴克便宜,但產品豐富、多樣,有創意、有理念。他認為大學不應只是跟在主流社會後面,而是要帶頭引領社會改變。

類似Café 330及中大女工合作社的存在就是大學多樣性的展現,這樣的社會企業有機會在大學紮根,進而影響到大學以外的社會,也可以擴展學生的想像力與社會關懷。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於1963年,是香港第二所大學,在英國殖民時期成立以「中文」為名的大學其實具有高度「政治性」。中大的誕生,不但是二十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象徵,也試圖打破「華洋有別」的階級二分,更挑戰率先成立,培養港英政府菁英的「香港大學」所秉持的教育理念。

中文大學的設立和當時香港「中文化運動」有關。這個運動希望在殖民政府建立「中文」的主體地位,訴求包括,要有中文教育的大學,這是也中文大學成立的原因之一;同時讓中醫的地位和西醫並立;以及在法庭中,中文與英文有同等的法律位階,中文能成為正式的官方文書及語言。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邱林川

當時的香港,只有以英語為唯一教學語言的「香港大學」,英文不好的中下階層及工農子弟,即使再怎麼努力,也會因語言能力而上不了大學。邱林川說,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就是要大學教育普及到中下階層,讓在成衣廠、電子廠工作的家庭子弟有機會到大學就讀,這樣背景也讓中大具有濃厚的左翼及批判性色彩。

香港是貿易樞鈕,60年代開始,在英帝國的分工體系下,成立許多成衣廠及電子廠,女性撐起了家庭經濟及照顧的重要角色。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香港的工廠陸續往中國移動,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後,工廠外移達高峰,到了1997年,香港的成衣業及電子業幾乎全到了中國,造成了大量失業潮。中文大學的「女工(同心)合作社」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

女工合作社是由「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為協助失業婦女在2001年3月成立。之所以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大基層關注組」成功地阻止財團連鎖進業進入校園,並且爭取校內商店由基層團體承辦,中大女工合作社因而能成為首間在開拓大學的合作社。在女工合作社改編韓國著名歌曲「光州之歌」(台灣為「勞動者戰歌」)中,她們這樣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參看連結影片):

女工社區合作創未來(製作/演唱:女工合作社)

從前是製衣廠的工人 勤勞為老闆趕工
如何料到今天境況 為著兩餐通街跑
頻頻地搵工奔波生活 人人面對經濟劣境
從前學會的好本領 但願有天可再用
不灰心 不怨命 工友互守望
團結社區爭取保障 合力去創出我未來
原來是社區中的資源 遺留在四方角落中
全球亂擴展的經濟 未惠及草根社群
人民是社會中的主人 齊來為社區建幸福
權利意識心中記 在地看遠景有策略
不貪新 不棄舊 多愛二手物
齊投入社區新經濟 運動裏社區有力量

女工合作社不但讓中大學生接觸到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女工們也有機會翻轉過去的勞動關係。合作社由女工們共同營運,不僅是女工個人營生之所,也是工人平等共生的合作社,每個成員是員工也是老闆。社員集體民主決策,透過民主協商決定薪金、工時、工作量及服務,體現了工人自主、經濟民主的勞動價值。合作社經營原則包括了:

  1. 透過集體合作力量,創造經濟收入。
  2. 共同決策和承擔:透過定期會議、在充分討論下,共同決策(包括業務發展、運作方式、分工制度、工資水平、工作時間)。
  3. 公平分享和分配:實踐輪流分工、學習。
  4. 平等權利和義務(不會因為投入資本多少而權力不同)。
  5. 聯繫其他團體,交流合作社經驗、學習交流、反映對合作社條例的意見。

中大女工合作社位於中文大學游泳池畔,包括中大學生會等多個學生組織也在其側,成立15年來,和學生們產生的豐富情感與共生關係,小店雖由女工們負責經營,但學生們除了消費,也會擔任義工分擔姐姐們的勞動。

合作社除了提供傳統的香港飲食,並販售公平貿易產品及有機蔬菜,店裡內外也有許多基層團體的文宣品或寄賣品。女工合作社不只是個「店家」,也積極介入社會。她們與「勞資關係協進會」合作成立「開枝散葉合唱團」,在石峽尾、深水埗等傳統社區演唱,將自己的故事改編成歌和社區的老人及小孩分享。「反國教運動」時,女工姐姐們也在中大酷熱的「百萬大道」提供茶水幫學生加油打氣,也曾為南亞海嘯、四川大地震舉辦義賣活動,「雨傘運動」期間甚至在合作社內擺放「佔中籌款箱」募款。

邱林川說,中文大學裡的小店反應了香港社會的多元性,甚至是豐富的文化歷史。大型的連鎖店或許便利,但在意的是利潤,未必是消費者飲食的多樣需求,更不會關心在地的文化、歷史與勞動。除了消費,一所大學更該考量的是如何保有大學的多元性,以及和社區、基層社會的關係。

 

原文見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表tag: 
縮字: 
香港中文大學正舉行學生會改選,「煥然」、「星火」兩組人馬競爭激烈,除了「左」、「右」之爭,也傳出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