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少好武之人熱衷爭論誰強誰弱,有時台下的口水戰甚至比台上高手較技更兇狠。武痴李嘉譽今回細述三場近代名家對決掌故——楊露襌對董海川,霍元甲對李瑞東,李存義對楊鴻修——揭示武林作為是非之地的一面。無論你修習的是太極、八卦抑或形意,都不容錯過。
繼阿叻的長篇偉論後,《我係乜乜乜》又為我們帶來了劉鳴煒之警世箴言。大抵對劉公子而言,政治跟體育競技都是些無關痛癢的閒事,為它們鬧分手可謂極不理性。在銅鑼灣書店失蹤事件弄得人心惶惶之際,此等視世事如浮雲的高論,實在是教人別有一番滋味;若然放諸武林,恐怕亦是奇聞一則。因為對武者來說,意氣之爭實屬平常事,為門派名聲爭生鬥死更是義理所在。本文便找來三個傳說中的江湖PK戰,讓大家欣賞下舊日武林的種種恩怨情仇。
楊露禪(太極拳)對董海川(八卦掌)
論後世口水花最多的PK戰,必然要數太極楊露禪跟八卦董海川。時值咸豐年間,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於清室任七品武職,而太極宗師楊露禪則在端王府內授拳,並充任旗營教官。兩人俱名頭甚響,前者善走轉閃打,後者精擅粘沾纏勁。基於二人身份,坊間盛傳兩大宗師曾在皇室面前比武,並以打和作罷。然而近年相繼有人提出不同說辭,例如台灣廖白就表明董海川武藝尤在楊露禪之上,八卦掌之法亦遠勝太極拳。
當然這些不過是後人相輕,姑勿論比武結果如何,兩位宗師皆為中華武術作出不朽貢獻,而八卦、太極兩門內家絕學亦常常相互串門學習,好像楊露禪大弟子王蘭亭便曾拜入董海川門下習八卦掌,最後留下「王道人太極拳」一門奇術。論胸襟,前輩們可謂比後學更為廣闊。
霍元甲(迷踪拳)對李瑞東(太極拳)
霍元甲的大名隨各路影視作品響徹華人世界,其實遠早在成立精武體育會前,他便曾跟恭王府四品侍衛李瑞東有過交集。據聞霍元甲年青時曾在碼頭當船腳夫,某日因事挑上了李瑞東門下衙役,並最終被領到了李瑞東跟前。李瑞東師承楊露禪,又得王蘭亭、甘淡然(武當奇人,授予李瑞東「金蟾氣」)等高人指點,盡得太極精粹。他見霍元甲身懷家傳迷踪武藝,便以前輩身份與霍元甲較技切磋。事後兩派各自傳出一套截然不同的說法:在晨曲所著的《正說霍元甲》裡,霍氏跟李氏先後拚鬥三場,最後霍元甲技高一籌,令前輩拜服。而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內家拳舊聞》,則引用了多方證據力證李瑞東輕取霍氏,甚或指出霍元甲欠奉武德(有說霍元甲間接迫死了李瑞東門生穆巴)。
撇除上述爭拗,依筆者愚見,若論對武術之傳播,可能以霍元甲稍稍為先,畢竟精武體育會就是借他的名銜創立。縱然當中還牽涉各類政治因素,誰也不能否定霍家與精武體育會間的關係。但若論拳理、拳法,則是李瑞東貢獻更大。他所創立的李氏太極拳拳系,內含楊家太極古樸打法,亦有武當太極丹道等訣竅。而李瑞東亦與李存義等人創辦過中華武士會,雖未能像精武會般保留至今,但亦為北方武藝繼往開來、培育大量好手。李先生在太極拳法上的造詣,絕對無庸置疑。
李存義(形意拳)對楊鴻修(查拳)
李存義為形意門的奠基人物。在他領導下,形意拳之名震驚中外,成為天津國術館、中央國術館等國術聖地的必修課。而他本人亦是理論、實踐俱兼的武術家,不僅計劃出版各類形意拳譜及書籍,亦經常與各路好手交流切磋。當中最富話題性的,莫過於跟查拳楊鴻修比鬥一役。
楊鴻修為回族拳師,主修查拳一路長拳功夫,素有「快拳楊」的美譽。他在軍閥割據年代投入同屬回族的皖系軍閥馬良麾下,並協助其寫成《中華新武術》一書。1921年,他邀請了名振天下的李存義到山東軍營裡切磋武藝。按照坊間主流說法,李存義當時已經年屆七十,在體力上比正值壯年的楊鴻修栽了一截。由是者,李存義在走了幾個回合後開始體力不支,被楊鴻修一下進身以「鬼拉鑽」放倒。同年李存義往河南鄭州保鑣時因病去世,終年七十四。
鑑於李存義當時實在年紀老邁,加上及後猝然離世,一般人普遍相信他確是在跟楊鴻修交手時失利,以致最後鬱鬱而終。但李存義的後學、國術名家姜榕樵卻聲稱知道了事件另有內情。在郭志成的《形意拳匯宗》內,姜榕樵撰有一文表示該場比武實有兩個回合。首一回合李存義以壓倒性姿態勝出,怎料惹得場內過百名觀戰軍人不滿,要求再比一場。眼見群情洶湧,李存義為了息事寧人、免傷民族團結,遂答應再比一場,並刻意換到寬敞的廣場上作賽,讓眾人都能看清。結果第二回合開始後,李存義便一直退讓,最後假意中掌並表示認輸。事實上,李存義在訓勉同道孫祿堂時,曾寫下「莫學余忠厚,時常被人所欺也」一語(見《拳意述真》),這可能便是李存義自身之沉重感悟。
無論真正結局如何,都無損前輩們一世英名,最多亦不過再次證明了武林是名副其實的是非地。畢竟武術本身就象徵了比拚與名聲,為分高低而不惜一切亦屬應有責任。這也許是劉公子口中的「不理性」,但亦只有此等「不理性」,才能賦予武林各種精彩。前輩們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往事,更是一重重教訓、一道道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