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舊報,不難發現八、九十年代的報紙,沒有艷麗的色彩,豐富的圖片,甚至只是黑白印刷,內容卻樸實而言之有物。現時的報紙雜誌,無不鮮豔奪目,大量圖片,版面設計一流,標題誇張吸睛,內容卻有嫌空洞不實。
傳媒就市民關心的議題趨之若鶩,想方設法尋找耐人尋味的材料,吸引讀者,無可厚非。讀者的口味和關注的題目,同時隨著傳媒的報道而受到感染和轉變,亦屬常理。到底誰先牽引誰?或有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道理一樣,互相關聯,互相影響。
本會總幹事陳錦康常說:「以前好多傳媒採訪,上電視,上電台,市民很容易就看到我們,看到以後,就找我們求助。現在,都沒有了。」我們並不感慨沒人採訪,不能上鏡;但我們可惜,傳媒都不再注重職業安全了。「職安這些事情會報道,但不會放在很明顯的位置,那麼就不需要採訪了,說一說事故就可以了。」這大概就是傳媒的想法了。
這種轉變,反映了職業安全之於傳媒,已經看得很輕了。
有人會說,不是傳媒不關心,而是社會普遍都不關心職業安全啊。且看我們「自我宣傳」的例子好了。每宗工業意外發生,我們都會在facebook發帖,除了講述意外,還會附上職業安全資料,某些個案更加有家屬親述的感受和訴求。另外,也少不了爭取行動和議題的討論。觀看人次數目不斷上升,有些帖子更加得到很大的迴響,例如,早前港珠澳大橋通車前,我們在其中一個意外地點進行了悼念儀式,便喚起了超過33萬用戶的關注。
這現象反映了市民其實是關注職業安全的,但是,當主流媒體不再報道或冷淡對待的時候,日常仍然依賴紙媒的市民大眾就無法從報章中得到此訊息。
傳媒沒有把議題「熱」起來也是其中一個問題。現在,普遍的情況是意外發生後,傳媒拼湊意外經過;編寫煽情故事;再附上一些職業安全資料。猶如一份食譜。意外經過是配菜,煽情故事是主菜,職業安全是調味料。不過,作為一道菜,調味料絕對是點睛之處,調味不出色,方有上等食材也是浪費。但作為一篇工業意外的報道,職業安全卻成了可有可無的調味料。
議題「熱」了,就能製造輿論。籌款、協助家屬、監察政府、改善職安健、減少同類意外、迫令政府修例便能成事。煽情重要,但故事背後所引出的問題更值得發酵。可惜,我們看到現時傳媒一般缺乏跟進報道,如果是大型的職業意外,還「有幸」得到兩、三天的版面。非大型意外,往往寫完故事就完結了。不討論職業安全,不討論改善方法,不修例杜絕危險施工程序,就不可能保障工人生命健康。
過去十年,香港一共有611,956宗工傷個案,2,165名工人殉職。以上為勞工處官方數字,由於有些個案沒有向勞工處呈報,實際的受傷數字應更高。而我們所見,受傷數字每年維持在五萬多宗,死亡每年在200宗上落,並無明顯下滑趨勢。這進一步反映了我們政府並沒有吸取教訓。
2012年8月28日,擎天半島發生奪命工業意外,一名年僅23歲的搭棚工人搭建狗臂架時連人帶架從60樓墮下死亡。媒體重點放在:高空、屍體分離、家庭背景、棚架安全、單位面積、豪宅樓價和入住的名人。篇幅只有不到A5的尺寸。
意外發生後,我們即時到了現場,等待家屬,給予支援。最後我們知道的故事是:僱主沒有出現,沒有慰問,沒有交代意外經過。人走了,卻沒有答案,家屬非常徬徨。於是,我們陪同家屬在僅有的資料中,找到公司地址,但沒有找到人。我們在公司門口派發傳單,要求僱主出來交代事件。另外,我們冒險進入了意外屋苑的範圍,向住戶派發傳單,希望大家關注職業安全。期間,有熱心市民把錢塞到家屬手中,表示支持。我們也陪家屬到勞工處,聽著一位師傅冷冷的把所有責任推到死者身上。僱主沒有購買勞工保險,法官只判罰款1,500元,我們到律政署抗議,要求其嚴正對待輕判的個案。可惜,上訴後也不過是罰款3,000元。家屬多番致信政府官員才得以成功要求就意外召開死因庭,還原意外真相。僱主申請破產,逃之夭夭,賠償只能向僱員補償援助基金申請,除了耗時更長,也需要支付額外律師費。奔波輾轉差不多六年,終於了結。
家屬憤怒於政府的被動,不願意主動提供協助,不重視職業安全,無良僱主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家屬形容當時的自己就像瘋狗一樣,到處吠叫咬人。坦白說,我們當時也感受到那股誓不罷休的氣場。但是,幸虧家屬能堅持到底,方能得到真相,以告亡者在天之靈。
以上的故事,傳媒沒有跟進,當然也不會有報道。讀者無法得知原來一宗工傷意外背後,竟牽涉到如此複雜的問題和程序,也無法知道政府各部門的跟進是如此的不足夠。
而這個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2009年9月13日,6名工人在興建中的環球貿易廣場工作時,墮電梯槽死亡。發展商給予每個家庭100萬的撫恤金及承諾照顧死者子女的教育費。隔天,傳媒就鋪天蓋地講那100萬,風聲鶴唳。可是這100萬能賠上逝者的性命,能改善的業界的職業安全了嗎?
2016年6月28日,三名修路工人在青葵公路工作時,被的士撞斃。從2011年至2016年的5年內,已發生9宗涉及箭嘴車的致命車禍,共奪去11條人命。既然意外經常發生,我們政府為何不直接立法提高職業安全指引,例如在馬路的兩旁加設水馬;增加防撞車及箭嘴車的距離等等,這些措施已經足夠保障工人的性命,但政府仍不願意去做。
2017年12月22日,一名清潔工人清理家居垃圾時,不幸墮下垃圾槽,被困近兩小時後獲救,送院搶救後不治。意外後有輿論提到垃圾槽設計不安全,直接導致意外,不過最終政府對改善此類設計也無動於衷。
對於某些大型意外,所引起較大的輿論,就能迫使政府作出改善方案。
2017年7月10日,紅磡一個中電地盤發生嚴重工業意外,3名工人在四至五米深坑工作時,突有水湧入,最終3人先後不治。意外揭露了手挖深坑工作環境之惡劣,工人需要在1.4平方米的密閉空間內屈身工作,遇上意外,逃生無門。那次意外輿論非常大,政府有所改善,在該年年底勞工處便出版了《手挖隧道工作的安全與健康指引》,著意改善相關工程的安全。
此外,我們多年來一直強烈譴責法庭對違例僱主懲罰過輕的問題。一宗職業死亡意外,僱主被判罰違反職業安全條例,卻輕輕罰款數萬元,完全不具阻嚇作用,無法反映罪行之嚴重性,更也無法推動僱主重視職業安全。或許是因為我們多年來不厭其煩疲勞轟炸式地催促政府提高刑罰,也或許是政府也收到各方意見,認同多宗意外判罰款數字強差人意,因此,早前有官方文件指出政府有意提高刑罰金額,並仿效外國,以營業額與判罰金額掛鉤作為其中一個標準。
可見,輿論的力量可以很大,大到足以影響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施行。但,如果不好好把握,就白白浪費了好的議題。沒有傳媒的眷顧,我們只能靠「自我宣傳」來把職業安全的話題帶到眾人之中。可惜,我們的力量仍也十分微小,期望越來越多的大眾能自發地關注和討論職業安全問題,這樣才能推動整個社會、整個政府一同改善安全。
(嗚謝工業傷亡權益會撰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