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勞工局數字,亞洲每年有一百一十萬人死於工業意外或職業病,而死者之中大部份是最無保障的勞工,包括窮人、女工、無接受過訓練及非正規的員工。他/她們工作傷亡及患病後缺乏社會照顧,尤其是在康復問題上,僱主往往不肯負責任。
僱主及政府對受害工人棄之不顧,往往是受害者挺而抗爭的導火線。歷史當中,只要有工業發展,工人抗爭就如形隨影地爆發,受傷、患病工人及工殤者家屬為爭取保障而奮鬥的事件此起彼落。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亞洲也不例外,各種製造業遷移到亞洲國家,意味職安健問題在亞洲不斷蔓延,催生了各地的受害者組織,六十年代開始工業起飛的香港也包括在內。
在八十年代初,香港社會保障學會召集了日本、韓國、台灣和香港等地的同行者,包括醫生、工會及勞工團體,共同分享抗爭和後援經驗。經過多年努力不懈及各方面支援下,一個亞洲網絡終於形成,而且有多國參與──日本、中國、香港、韓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印尼、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等。他/她們分別組織了受傷人團體或社會服務中心。
工傷病患者及家屬在今天能屹立,是多年不懈抗爭的成果。以下地圖收錄了亞洲各地較為著名的工傷、工亡及職業病患者抗爭紀錄。然而輝煌的鬥爭故事不應掩蓋一事實:下述案例只屬無數意外傷亡的冰山一角。每個國家一旦踏入工業發展道路,就有工人無謂犠牲,正如美國太平洋鐵路的建造歷史一樣,每個枕木下面都有一具華工的屍體!
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