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今日(4月28日)是國際工殤紀念日,當樓價連年飆升,有誰還記得何文田豪宅區曾經是當今炒家避之則吉的墳場、天花醫院以及高危工業用地?香港工運史研究者梁寶龍重溫1921年台山電光爆竹廠爆炸慘案,揭示這個曾佔全港出口額第六位的重要工業風光背後的童工悲歌,悼念工殤死難者之餘,亦剖析油尖旺城市規劃的歷史。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香港發生了一宗嚴重的工業意外,這宗意外對香港工業安全法例沒有重大影響,但從中可以看到當時工人的一些可悲狀況。
二十年代可怕的工業意外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香港經濟復甦,踏入二十年代通脹高企,市民生活困苦,機器工人於1920年4月發動大罷工,要求增加工資,罷工19日後以勝利結束。接着海員於1922年1月要求加薪不果發動罷工,持續56天後亦以勝利結束罷工。在這兩宗罷工之間,發生了一場可怕的工業意外。
意外發生於1921年2月25日2時,位於何文田的「台山電光爆竹廠」發生巨大爆炸,威力驚人,聲如雷響,廠內四週牆壁隨之塌下,火光紅紅。由於附近無店舖和民居,故未有引致其他地方有任何捐失。晚上9時,消防員將烈火完全救熄(注一),意外造成32人死亡,56人受傷(注二)。當時遠在新加坡的《海峽時報》,也有篇幅報導(注三)。
當日有161名女工在廠內工作,正搬運400多箱炮竹(爆竹)成品,準備付運英國。當裝箱完畢,蓋上上蓋加釘鞏固時,木箱工人打釘用力過猛,以致鐵鎚觸及火藥,即時引發爆炸,轟然一聲巨響,火星四射,霎時間各貨箱皆紛紛爆炸,連珠炮響,黑煙密佈,呼喊聲不絶,被炸者無不焦頭爛額,血肉模糊(注四)。
是時,公司總經理胡元攀正在廠外山腳下的棚廠,吩咐工人趕船赴貨,忽聞巨響立即上山回廠視察,眼前工場已四面着火,女工紛紛四處逃竄走避,秩序大亂。管工胡樂不顧危險,奮勇向前,於火光中救出女工十餘人,她們已經是頭、臉、頸等部位被火燒傷。胡元攀見有女工數人走出來時,衣服仍是著火焚燒中,立即上前將她們的衣服脫下,因而引致自己的雙手也被火燒傷。有衣服著火的女工五六人,邊走邊呼叫,其中一名衣服著火的女工已走出工廠二三十尺,仍拔足狂奔致令火勢更加猛烈,當場燒死(注五)。
油麻地警局聞訊後,立即派出中西探員及消防隊到現場搶救,先行射水控制火勢,水警亦派出消防船,與尖沙咀消防局消防員,共同乘坐消防車快速前往災場。前任警司馬沙與副警司京氏(T. H. King)先後到達現場,兩人異常奮勇,親手將傷者抬下帆布車,並為傷者包紮。有一女工其足部已燒斷,醫生帶來的棉布不敷應用,京氏乃將自己的白手帕交給醫生作繃帶使用,為傷者包紮傷口。其後他繼續到瓦礫中揮鋤挖掘,將重傷者抬下帆布車。中西探員亦是奮勇搶救傷者,至4時15分始將火控制救熄(注六)。
工人傷亡情況
傷者全部送廣華醫院救治,當日送院傷者共有29人,其中女性有28人,男性有1人;死者3人;出院者6人。留院觀察者20餘人中,內有重傷者7至8人,恐有性命危險。約有30餘名輕傷者沒有入院,所以受傷總人數有56人,失踪者七八人。該院西醫及油麻地公立醫院醫生,全部在醫院為傷者治療,包紮敷藥,非常繁忙。有一名女傷者送院時,全身被火燒至赤裸,只餘胸前一塊爛布,不停地呻呤,其母親在旁大哭說:「我只有這一個女兒,靠她工作養老,望醫生速速為她救治。」醫生好言安慰,勸她回家,說:「你的女兒敷藥後已經沒有痛楚了。」該母親始哭泣離去,實則女兒已經傷重斃命(注七)。
台山炮竹廠死傷者資料表
姓名 | 籍貫 | 住址 | 年齡 | 性別 | 死傷 |
不知名 | 沒資料 | 沒資料 | 6個月 | 男 | 死 |
趙鎏 | 沒資料 | 沒資料 | 14 | 女 | 死 |
周妹 | 東莞 | 上海街某號 | 17 | 女 | 傷 |
溫愛 | 新會 | 長沙街1號 | 17 | 女 | 傷 |
楊寶 | 中山 | 上海街某號 | 18 | 女 | 傷 |
吳有 | 新會 | 砵蘭街187號 | 19 | 女 | 傷 |
周笑 | 東莞 | 廣東道358號 | 23 | 女 | 傷 |
湯八 | 佛山 | 上海街189號 | 26 | 女 | 傷 |
譚順 | 新會 | 漆咸道64號 | 26 | 女 | 傷 |
朱五 | 廣州 | 廟街5號 | 27 | 女 | 傷 |
梁二 | 從化 | 上海街某號 | 28 | 女 | 傷 |
鄧厚 | 東莞 | 何文田村 | 29 | 女 | 傷 |
不知名 | 沒資料 | 沒資料 | 30 | 男 | 死 |
李順 | 台山 | 上海街188號 | 31 | 女 | 傷 |
黎蘇 | 廣州 | 廣東道61號 | 31 | 女 | 傷 |
吳蓮 | 番禺 | 上海街256號 | 32 | 女 | 傷 |
廖妹 | 順德 | 新填地街228號 | 32 | 女 | 傷 |
溫二 | 新安 | 上海街551號 | 34 | 女 | 傷 |
鄭妹 | 中山 | 上海街242號 | 36 | 女 | 死 |
鄭金 | 沒資料 | 沒資料 | 37 | 女 | 死 |
陳五 | 中山 | 柯士甸道19號 | 38 | 女 | 傷 |
江堪 | 番禺 | 上海街500號 | 39 | 女 | 傷 |
溫妹 | 東莞 | 亞皆老街14號 | 40 | 女 | 傷 |
黃金 | 番禺 | 廣東道366號 | 42 | 女 | 傷 |
鄧四 | 東莞 | 紅磡曲街5號 | 43 | 女 | 傷 |
陳九 | 沒資料 | 廣東道288號 | 46 | 男 | 傷 |
馮馨 | 南海 | 新填地街248號 | 48 | 女 | 傷 |
梁亞蓮 | 番禺 | 亞皆老街14號 | 49 | 女 | 傷 |
杜五 | 沒資料 | 沒資料 | 50 | 女 | 死 |
劉二 | 南海 | 廣東道358號 | 50 | 女 | 傷 |
甘亞銀 | 新會 | 上海街346號 | 53 | 女 | 傷 |
梁四 | 沒資料 | 沒資料 | 55 | 女 | 死 |
梁弍 | 中山 | 上海街56號 | 56 | 女 | 傷 |
劉容 | 海豐 | 何文田棚廠 | 58 | 女 | 傷 |
李蓮 | 番禺 | 砵蘭街58號 | 59 | 女 | 傷 |
梁二 | 從化 | 上海街某號 | 28 | 女 | 傷 |
黃金 | 番禺 | 廣東道366號 | 42 | 女 | 傷 |
何李氏 | 番禺 | 沒資料 | 46 | 女 | 死 |
葉鎏 | 沒資料 | 沒資料 | 43 | 女 | 死 |
從上表可見傷者中有青年工4名,年齡由17至19歲不等。死者中有不知名男嬰1名,約6個月大,童工1名14歲。有9具屍體被燒至已不能分別男女性別(注八)。
參考澳門資料,炮竹廠大部份工作毋須講究體力,廠內工人以女工為主,童工亦有不少,這廠的童工和青年工數量算是少。在鑿炮工序中童工最多,鑿炮前要將藥引插入炮竹內,童工手掌靈活動作快,工資低,故資本家為追逐利潤,不顧道德,多僱用童工,詳情可參閱附圖澳門炮竹廠童工工作的照片。
圖片來源:黎鴻健著:《氹仔炮竹業》(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3)。
有關香港童工作的情況,可參閱王曉鑫等的《千針萬綫──香港成衣工人口述史》(香港,成衣業、文職及零售業職工總會,2008),書中有講述七、八十年代童工在廠內的情況(注九)。
那一年社會開始注意童工,這宗意外卻未引起港英加緊注意童工在高危工作場所的問題,而於1922年通過的《兒童工業僱傭條例》(Industrial Employment of Children Ordinance),只訂明童工的最低年齡是10歲,從事危險工作的最低年齡是15歲。按此例這4名青年工是合法的。直至1927年始通過《工廠(意外)條例》[一九二七年第三號],將製造煙花、玻璃和鍋爐芯片定為危險行業,兒童、女性和青年都不得在上述行業工作。有關香港童工法例的資料可參閱筆者的〈香港第一條勞工法例──《兒童工業僱傭條例》〉,載《惟工新聞》。
男嬰在危險工廠出現,可見當時工人對工業安全的常識和社區的公共服務配套是零,沒有育嬰設施。工人在生存壓力下,為了餬口,不惜犠牲生命健康。
表內各人的住址可見低下階層的居所分佈分情況。當時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到達何文田,工人要徒步上班。
廠方報稱損失了約二萬五六千元左右,會捐錢撫卹死傷者家屬,要待廣華紳士商定辦法後,由廠方負責殮葬費(注十)。10胡元攀個人捐出1,000元給死傷者家屬(注十一)。廣華則損失了該幢建築物,約值萬多元(注十二)。工務局則在何文田山頂龍骨地方撥地作墳地,下葬死者(注十三)。
3月7至8日,法院開庭研訊,認為這次爆炸是屬於意外事件,沒有任何人需要負責任(注十四)。
炮竹廠工人
台山電光炮竹廠於1919年在香港註冊成立,1920年8月開張,同年11月30日已曾經發生過一次爆炸,傷了兩人。公司股本一半為美國資本,另一半是華商持有,總公司在美國西雅圖(Seattle ,當年又譯「些路埠」)。廠房前身是東華痘局,月租70多元,全廠用磚瓦建造,十分穏固,不易燃燒,另有土庫以儲存火藥等易燃品(注十五)。製造炮竹的火藥房設在山頂的獨立屋,離工場160呎,廠內無燈火,晚上廠房關閉不開工(注十六)。全廠僱用約162名女工,專責插藥引等工序,管工4名。女工按件計薪,每日可賺取1角5仙至1角7仙不等,快捷者每日可賺取3至4角。廠外山腳下有一竹棚,用作製造炮竹紙殼工場,僱有女工100名,男工6至7人(注十七)。
若按每月工作26日計,即女工每月可賺取3元9角至4元4角左右。機工罷工前每月可賺取30元,苦力則是12元。單身苦力每月生活費約3元,一家4口在港每月生活費約5元5角(注十八)。1918年時保良局清潔女工月薪只得2元5角,女傭有4元5角,女傭總管也只有7元。對照之下,這些女工的收入算是一般而已。
東華痘局的成立源於二十世紀初期天花肆虐,因天花主要透過空氣傳染,患者須要隔離治療,種痘(接種天花疫苗)是預防及控制天花最有效的方法,但當時並未普及。東華三院總理聯同紅磡、尖沙咀、油麻地及九龍城商戶,去信港英要求撥出何文田山興建天花醫院(注十九),以隔離天花病人。港英撥出何文田山麓(今培正道、常盛街及佛光街交界處)3萬平方呎給廣華醫院興建天花醫院,稱為「油麻地痘局」。後開闢了一條山路直達痘局,名為「何文田山道」,即今「何文田街」(注二十)。當時何文田山十分荒涼,人跡罕至,正好作隔離天花病人以進行治療的醫院(注廿一)。1920年廣華開始免費贈種牛痘,翌年將痘局工作交回港英接管,痘局停用,天花患者則由廣華收容治理。東華將痘局建築物租予「台山電光爆竹廠」(注廿二)。
意外現場左右都是墳場,港英於1921年宣佈在何文田開闢墳場,稱為九龍墳場,1930年再劃為三個區:現今九龍華仁書院為一號墳場,供歐洲基督敎徒使用,於1932年關閉;二號墳場為華人墳場,位於現今的何文田邨,於1947年關閉;三號墳場為回敎墳場,位於現今窩打老道山一帶,於1963年遷往柴灣哥連臣角(注廿三)。另紅磡靠背壟有1913年設立的後背壟墳場(注廿四)。這地方正適合炮竹廠建廠之用,所以意外沒有波及其他人。
意外發生時,山的另一邊勝利道、太平道和自由道交界的花園城市剛落成,開始入伙(注廿五)。
油麻地警署於1893年設立,原位於上海街及眾坊街交界(今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街道亦因此稱為差館街。1922年時遷往廣東道及眾坊街交界。舊警署於1924年改為九龍巡理府,1936年停用。
意外時尖沙咀消防局剛啟用,位於梳士巴利道,即今1881 Heritage位置,內有七號喉車和新購入的二號救護車(注廿六)。
當時窩打老道只有廣華醫院附近一段,尚未延伸至油麻地和九龍塘。彌敦道只有窩打老道至亞皆老街一段,稱為「加冕道」,所以消防和救護車是不能直接順利駛到災場的。
香港炮竹業於1906年已開始,葉蘭泉(1866-1946)在九龍旺角開設「廣萬隆爆竹莊」,獨家製造炮竹。1916年炮竹大王陳蘭芳(1885-1969)收購廣萬隆,於1921在馬頭角北帝街70號開設全港最大的「廣萬隆爆竹廠有限公司,僱用員工1,000餘人。三十年代日本加緊侵華,國內炮竹業大受打擊,近乎停產,港澳則受益,生意大增(注廿七)。1939年香港的炮仗出口額佔全港所有貨品出口額的第六位(注廿八)。香港淪陷後,餘下的唯一炮竹廠廣萬隆東主陳蘭芳避走澳門,全港炮竹業停產(注廿九)。
所謂「電光炮」,魯金在《香江舊語》一書描述如下:三十年代有一種不是用黑火藥和木炭粉為主要原料的炮仗,稱為「電光炮」,它是用新的白火藥和化學品配合而製成的,燃燒的時候炮仗聲響特別響亮,同時閃出的火花有如閃電,發出白光。從前的古老炮仗在燃燒時閃出的火花是紅色的,這種新炮仗因為用新藥劑製造,燒時如閃電一般,故名電光炮。原來電光炮早在三十年代就已開始在香港生產;後來因為爆竹廠發生爆炸傷亡,港府於是禁止,不准再用新的火藥來製造炮仗,生產商只好把工廠搬到澳門繼續經營。台山電光爆竹廠遷往澳門台山,開業後15日發生爆炸,釀成百餘人死亡,300餘人受傷的慘劇(注三十)。災後的澳門成立委員會調查,沒有禁止生產炮竹,而是把炮竹廠遷移至離島氹仔(注卅一)。
總結
當時在香港掌政的是司徒拔(Reginald Edward Stubbs ,1876-1947,又譯史塔士),任期由1919年至1925年,被後人視為強硬派,實質他只是作風保守,忠實執行爭取英國在港最大利益,並維護商人利益,推行官商勾結政策。可以說全部港督都是如此的。司徒拔任內要處理的重大問題不少:童工立法問題,妹仔解放問題、1920年機工罷工、1922年海員大罷工和1925年省港大罷工等。
在處理吉慶圍鐵閘問題上,司徒拔主動把鐵閘運回港交還新界鄉民,以懷柔手段爭取民心(注卅二)。可見他並不是獨沽一味的強硬派。絶大部份港督都是愛以高壓手段維持秩序,包括金文泰在內,他曾下令封閉多間工會,立法把同盟罷工訂為非法行為,對工會態度強硬。
司徒拔在處理童工問題上,因商人反對聲音小,順利立法,開創了新局面,是他任內最大建樹。不過這位英國紳士面對這宗工業意外,並沒有觸動他的道德文明良知,加強有關立法以限制15歲或以上青少年從事危險工作。
在妹妹仔解放題上,他更以拉攏華商為重,把道德文明擺在一旁。雖然最終都是立法了,但仍是拖延有關法例的執行,這亦可算是他重大另一建樹(注卅三)。
奮勇搶救傷者的副警司京氏,就是海員大罷工時的沙田血案主兇,是他下令開槍的。
最後送上鄧阿藍的《只是》,以慰死者在天之靈。
只是
鄧阿藍
高高的建築物下
救護車運走了工傷的人
如果工人是一隻鳥兒
墜地的都會即時飛起
那就讓地盤設備不足吧
假如工人是一群鳥兒
大大的工廠裡
救護車抬走了工傷的人
假如工人是一條蚯蚓
失去的都會長回
那就讓工場裝置簡陋吧
如果工人是一堆蚯蚓
可看見的都是人體
肢體斷掉了
不能像樹木一樣再生
身體傷殘了
不能像昆蟲一樣再行
不能像樹木一樣再生
不能像昆蟲一樣再行
注釋:
一. 《華字日報》,(香港,1921年3月8日),第1張第3頁。
二. 《華字日報》,(香港,1921年2月26日),第1張第3頁。
三. 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廣華醫院與油麻地痘局〉,載《蘋果日報網》,2011年11月14日。
四. 《華字日報》,(香港,1921年2月28日),第1張第3頁。
五. 同注四。
六. 同注四。
七. 同注四。
八. 同注四。
九. 黎鴻健著:《氹仔炮竹業》(澳門:澳門文化局,2013),第196頁。
十. 《華字日報》,(香港,1921年3月2日),第1張第3頁。
十一. 同注四。
十二. 同注十。
十三. 同注四。
十四. 同注一。
十五. 同注四。
十六. 同注一。
十七. 同注一。
十八. 馬冠堯著:《車水馬龍》(香港:三聯,2016),第135頁。
十九. 同注三。
二十. 蘇萬興:〈油麻地簡史〉,載《坐言集》(香港:超媒體,2008)。
廿一. 鄭敏華編:《追憶龍城蛻變》(香港:九龍城區議會,2011,第二版),第171頁。
廿二. 同注三。
廿三. 同注廿一,第179頁。高添強:〈香港墳場發展史略:1841-1950〉,載梁美儀等編:《凝視死亡》(香港:中文大學,2005);第236-237頁。
廿四. 〈香港(華人)墳場一覽表〉,(香港:香港史學會)。
廿五. 同注廿一,第176頁。
廿六. 劉智鵬等編著:《香港消防發展史1868-2015》(香港:香港消防處,2016),第32-33頁。
廿七. 同注九,第22、35頁。〈廣東爆竹業源流〉,載《廣州市情網》。
廿八. 劉蜀永著:《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1998,第三版),第206頁。
廿九. 同注九,第22、35頁。
三十. 同注九,第26頁。《華字日報》(香港:1926年1月4日),第2張3頁。
卅一. 同注三十。
卅二. 參閱梁寶龍:〈吉慶圍鐵閘與港督司徒拔〉,載:《香港舊照片》。
卅三. 參閱梁寶龍:〈妹仔解放運動〉,載:《汗血維城》,香港,中華,快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