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的事」曾蔭權(2011)。對於香港政府來說,劏房、N無、長者拾荒等情況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不用解決,不想解決。但貧富懸殊真的是自然現象?經濟發展真的是滅貧的先決條件?這些政府日日講的論述,恐怕稍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會相信。實證研究亦證實這一點。巴黎經濟學院最近發表《世界不平均報告》,檢視過去40年的經濟數據。惟工新聞翻譯計劃統籌Lucas Chancel的文章,看看數據如何踢爆這些官方說法。
自1980年代起,三個有關全球化的神話便廣泛流傳。一、 全球化減少全球財富不均;二、 富人收入增加會帶動窮人富起來;三、 除了貿易和科技,沒有別的方法消除不均。最近,世界不平均報告(World Inequality Report)發表,是第一個全面檢視過去40多年來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財富、收入和貧富差距趨勢的研究。該報告否定了這三個神話。
發現一:全球化加劇財富不均
世界各地不同個人的貧富差距源於兩個互相競爭的因素: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及國內的貧富差距。舉個例子,中國和印度強勁的經濟發展佔全球收入增長的一大部份,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可是,這些國家內部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從1980年到2016年,印度收入最高的1%人擁有的收入從7%增至22%,在中國則由6%增至14%。
直至近年,由於很多國家沒有公開內部的經濟數據,研究人員缺乏資料評估各國內部貧富不均的程度,因此無法驗證究竟是國與國還是國內貧富不均才是不平等的主要來源。世界不平均報告針對這個問題,使用了來自高收入和發展中國家的系統性、可以對比及透明的數據進行研究。
結論令人震驚。從1980年到2016年,雖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迅速,但全球貧富差距增大。全球收入最高的的1%掌握的收入,由16%增至20%。同時最貧窮的50%人持續得到僅僅9%的收入。全球收入最高的1%——月入超過13500美元(約10萬港元),所得是收入最低的50%的兩倍。
發現二:富起來的餅碎沒有留給窮人
第二個神話是,「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是讓底層改善生活的必要條件。可是,這個說法經不起數據的考驗。當我們比較歐洲、美國、中國和印度時,很明顯那些貧富差距曾經加劇的國家沒有較好地讓最貧窮的國民增加收入。美國就是這種所謂的「滴漏效應」最佳的反面教材。自1980年起,收入最高的0.001%人的收入增加了600%,同時收入低於平均的那50%人口的收入錄得零增長,完全與經濟發展無緣。
在歐洲,收入最高的0.001%人的收入增幅比美國少五倍,但收入低於平均的那50%人口的平均收入錄得26%增長,比美國好得多。另外,雖然中國自1980年以來的經濟增長迅速,但貧富差距的增長較印度慢,而中國最貧窮人口的收入增長速度為印度的四倍,。
「滴漏效應」的神話被打破了,但這種想法已經植根在很多政策當中。例如近期美國和法國的稅制改革,背後的假設仍然是認為,底層人民收入增長和增加就業機會的前提,是高收入人士的收入增長。認真的數據研究讓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這些政策是否合理、合法。
發現三:對貧富差距影響最大的是政策,而非貿易和科技
經常有一種說法指出,貧富懸殊不可避免——這是自由貿易和電子化的自然結果,而政府完全無力控制。可是數據清楚展示,在過去數十年,不同國家經歷的貧富懸殊的軌跡有很大分別。美國和歐洲在1980年的人口和平均收入相若,當時的貧富差距亦差不多,兩個地區與全球市場接軌的程度以及科技水平亦很接近。但兩地貧富差距的發展大大不同。在美國,收入低於平均的那50%人口佔有全國總收入的份額從20%跌至10%,而在歐洲僅從24%跌至22%。
與其說問題來自貿易和電子化,政府對政策的選擇和體制的轉變才是貧富差距的真正解釋。在1980年代出現新自由主義政策轉向後,歐洲沒有像美國那樣將自己的市場經濟變成市場社會。這點在各項與貧富差距相關的關鍵政策領域中得到證實。在美國,稅制的累進程度(稅制越累進,亦即富人需要繳交的稅率越高)遠遠低於歐洲大陸的各國。另一方面,在1960年代,美國的最低工資水平領先全球,但之後卻減了40%;同時法國的最低工資卻增加了300%。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國的學費很貴,但在一些歐洲國家卻是免費——在2000年代,當巴伐利亞(Bavaria)政府嘗試徵收大學學費時,提案遭到公投否決。在醫療方面,大部份歐洲國家都有全民醫療系統,可是美國數百萬國民無法參加醫療計劃。
重新審視這些有關全球化及其對貧富差距影響的神話非常重要。使用世界不平均報告的數據只是第一步,打破這些神話,推動公共討論,以達到長遠的制度改變。
文章來源: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40 Years of Data Suggests 3 Myths About Globalization
世界不平均報告全文(有八種文字,包括中文)
photo credit:
Photo on Visual hunt
Vector: http://www.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