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雨傘運動後,近年出現了不少對民眾運動的反省或懷疑。去年十二月,伊朗爆發了近五年來最大規模示威。他山之石不一定能夠攻玉,但認識是判斷的前提,而現時認識的基礎寥寥無幾——這當然是這篇文章遲了兩個月仍然刊出的原因。
這場伊朗大規模示威,起初在伊朗東部馬什哈德(Mašhad)有群眾不滿經濟低迷,後來短時間內漫延至七十多個城市。政府態度強硬打擊示威,結果至少21位示威者和兩名警員身亡,為2009年來伊朗最激烈的警民衝突。到底這場抗爭如何冒起?西方媒體普遍如何呈現這示威?
自2009年最大型的民眾示威
在12月28日,伊朗第二大城市馬什哈德(Mašhad)出現示威活動,隨後蔓延至首都德黑蘭(Tehran),內沙布爾(Nishapur)、卡什馬爾(Kashmar)、亞茲德(Yazd)、沙赫魯德(Shahrud)等地方。短短三天內超過四十個城市爆發示威,高峰時整個伊朗有七十多個城市參與示威。在伊朗境內有數十萬人參與示威,也數千名伊朗境外的伊朗人聲援。
伊朗規模相近的示威,要數到2009年由伊朗總統選舉出現舞弊 [1] 引發的伊朗綠色革命(The Iranian Green Movement )。當時示威者要求當選總統的馬哈茂德·阿赫瑪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下台,並重新選舉。綠色運動本指另一參選人Mir Hossein Mousavi競選運動的標誌顏色,後來象徵團結和希望。高峰期有五百萬人遊行,也受伊朗中產階級支持,但最終被政府以武力鎮壓,拘捕近五千名示威者。
然而2017年這次示威有點不同,首先運動中沒有明顯運動領袖,示威者並沒有條理的組織,也分散在不同地區,而且包括以保守派選民為主的省份。另外,這次示威者主要來以工人階級和沒有那樣富裕的中產階級組成。和2009年以中產示威者,民主政制的訴求不一同,這次示威者除了中產,也包括大學生、基層。在示威爆發之前,不少勞工都面對拖糧或突然被遣散,而且公司不是國家企業就是與國家關係密切的私人公司。運動爆發前幾個月已有不少示威抗爭,包括政府公務員、教師、護士、礦工,以及巴士公司。例如基建公司(HEPCO,Heavy Equipment Production Company)的工人在追討約半年的欠薪,其中一位工人說「我連買麵包的錢也沒有,也無法養妻活兒。到底我還是遊行多少里才足夠?」[2]
起初示威訴求圍繞物價上漲,因此有「麵包、土地、自由」、「我們像貧民一樣過活,而穆拉像神那般快活」(People are paupers while the mullahs live like gods)等標語。但很快變成針對總統的怨恨,「魯哈尼去死」(death to Rouhani)或 「獨裁者去死」(death to the dictator)而且訴求都指向要求更換總統,而較少對現行制度的不滿。後來有出一類排外的標語,「捨棄敘利亞、想起我們吧」(Leave Syria, remember us),「我們是雅利安人,不要供俸阿拉伯人!」(we are Aryan, we don’t worship Arabs)。若有留意近歐洲國家右翼民粹的冒起,大概不會太驚訝。對政經層面的不平聲音,排外或國族主義的論調總會出現,尤其這類訊息更易在社交媒體流通。但這類訊息不是本文的重心——因為伊朗的經濟問題並不在哪裏。
迅速蔓延的抗爭
經濟低迷
由2005年起伊朗持續經濟低迷。除2014年外,每年通漲率幾乎都超過10%,2013年更高達31%,其貨幣大幅貶值。改革派的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2013年上任,當時他主要政策為簽署核發展條款,以換取取消西方世界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解決經濟危機。魯哈尼在任期間,通漲回落,經濟增長亦上昇約5%,因此部份西方媒體認為魯哈尼成功恢復國家經濟。然而2017年,他連任後不久就發生大型示威。
為甚麼經濟好轉還有會那麼大型的示威?因為經濟蓬勃後,得益的只有統治階級。經濟增幅主要來自與其他國家的交易和投資,而在2015年5月到2017月1月期間,有近110份交易協議,金額近800億美元(約6266億港元),其中90份都與伊朗政府持有或控制的機構相關,其他貪污和逃稅的個案也不少。魯哈尼的經濟政策下行緊縮政策,勞工法例也相當苛刻,例如他希望廢除最低工資、刪除僱主裁員的條例,更曾直言「我們僱主和廠主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工會的存在。工人應該更受職位提供的需求影響。」
看上去漂亮的經濟數字下,伊朗居民面對經濟情況到底有多惡劣?以不斷飆升物價為例,有調查研究過去十年來,伊朗家庭進食麵包、牛奶和紅肉的份量有否變化,二十年間這數字分別下降了三成至五成。[3] 基本食品的價值漲價近四成,一般家庭無法負擔,其中雞蛋更貴了一倍。同時,伊朗長期面對失業,尤其是青年一輩。伊朗2017年第四季和2018年首季的青年失業率分別為30.2%和30.4% [4],作為比較香港2016年30歲以下的失業率為6.3%。[5]
基本食糧變得昂貴,青年又大量失業,魯哈尼在這樣的背景下還是削減福利開支。2014年,估計有約八百萬人口每天收入只有$43,更有近兩百萬億人每天收入只有約$15。因此低收入家庭(約七千萬伊朗人口)一直依靠政府津貼,而新政策下會削減公共開支近5,300,000 USD,使大約一半現時受授助的人口(約三千萬人)突然孤立無援。因此不難理解這次示威較多廣大民眾參與。
政府逐家逐戶搜集示戚者、封鎖社交平台
伊朗政府怎樣回應呢?這場示威為海外勢力策劃,擾亂社會秩序,並以強硬手段對待示威。伊朗內政部長Abdolreza Rahmani Fazli於12月31日警告「破壞社會秩序和法紀的人需要負上責任,並付出代價」。
由12月28日日運動開始漫延時,已有不少數人被捕。翌日示威有三名示威者被殺,引來德黑蘭大學(Tehran University)大學生聲援。12月30日防暴警察闖進德黑蘭大學,禁止其學生示威。到2018年1月2日,有六人在佔領警察總部,取得武器時被殺。有五百人被捕,其中九成為25歲以下。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IRGC)更逐家逐戶搜查,拒捕那些被認出參與過示威的人,並恐嚇他們不要參與示威。[6]
運動期間,伊朗內政部長Abdolreza Rahmani Fazli審查並封鎖社交媒體和網絡,其中伊朗政府以 Roohollah Zam 非法使用自製爆藥為由,要求Telegram關閉他帳戶的Channel,而Telegram公司按伊朗政府意思關閉了其頻道。此舉引來大批評,及Telegram拒絕關閉頻道時,伊朗方朗直接將整個伊朗的Telegram用戶都封鎖。
伊朗政府於2017年1月7日宣佈己經擺平動亂,然而各報章有報導伊朗一些地區仍然有示威進行。去到1月14日,有440被捕者釋放。運動後政府更禁止小學教授英語,認為過早學習英語會助長西方「文化侵襲」。[7]
美國的「聲援」
美國多次批評伊朗「獨裁」,特朗普在Twitter也批評伊朗政府打壓和平示威,而主流西方媒體也持這種論調。本文希望補充的是,整個西方媒體「推翻政權」的論調,實際上使人忽視政治制度以外的事情,包括文首提及的貧富懸殊,物價高企,行業單,本地生產,青年失業率。上述問題都不是「換一任政府」就可以解決的——伊朗由2005年青年失業率就高於20%,土地侵蝕的問題。事實上,上述問題是不同國家也要面對的問題,包括聲稱民主的美國。
不可忽視的是伊朗今天的處境倒不是與美國無關的。美國長期以來將伊朗描繪成既混亂又危險,間接阻隔了對伊朗的經濟援助,而由上任起就想著如何抗通脹的魯哈尼,幾乎只剩下削減福利一路可循。基層生活每況越下。奧巴馬2011年向伊朗的經濟制裁,也直接導致伊朗2012至13年伊朗貨幣伊朗里亞爾大幅貶值,而剛上任的魯哈尼則迫著購入其他貨幣而穩定經濟。特朗普由上任後不斷妨礙和阻撓伊朗的海外投資和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伊朗被排拒於國際銀行體系之外,使最為基本國家金融交易操作都要經過大量煩瑣的途徑。不論魯哈尼能力和意願如何,面對美國留下的爛攤子,伊朗經濟持續低迷其實並不意外。
香港媒體對海外發生的報導,尤其華語地區以外的,有越來越少的趨勢,於是對其他國家的新聞有簡單化的傾向。因此說支持伊朗示威也要說清楚怎樣的支持——起碼像美國明明有份導致伊朗的經濟困境,還若無其事地口頭上聲稱支持伊朗人民爭取民主的取態就要小心了。
參考資料:
1. http://www.counterfire.org/articles/opinion/239-iranian-elections-crisis
2. https://en.radiozamaneh.com/articles/spike-in-labor-protests-in-iran-is-...
3. http://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42553516
4. https://tradingeconomics.com/iran/youth-unemployment-rate
5.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71705FB2017XXXXB0100.pdf
6. https://www.ncr-iran.org/en/news/iran-protests/24182-massive-crackdown-o...
7.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iran-bans-english-in-primary-schools-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