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區議會選舉餘波未了,卻未必有幾多香港人會注意到2015年11月正是領匯上市十週年。當輿論仍在為選舉結果耿耿於懷,我們可曾記得民主派雖乘七一餘威在2003、2004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裡大勝,但香港隨即上演大多數政黨同聲贊成領匯上市的反高潮?房委會割賣公屋商場、停車場之後十年,商舖瘋狂加租,清潔工待遇乏善足陳,驅趕小販越演越烈,坊間總算普遍醒覺到領匯上市的惡果,可是領匯亦早已易名「領展」,衝出公屋投機私樓商場,以至北上玩弄內地地產了。
當初無懼萬千港人唾罵而挺身反領匯的盧少蘭婆婆,到底走過了一段怎樣的抗爭路?政府選擇以領匯模式出售公屋資產,幕後又有甚麼不可告人的金融戰略?十年前賣了公屋商場和停車場,十年後我們又有甚麼即將被出賣?藉著領匯上市十週年的機會,「領匯監察」近日出版新書《十年後的領會.為香港尋找未來》,溫故知新,新書推介會將於本週五(11月27日)在序言書室舉行。惟工新聞獲授權轉載書中序言,讓大家先睹為快。
《十年後的領會.為香港尋找未來》序
領匯肥水帳,一本香港史
文:俞若玫(資深文化工作者)
常就有人說香港故事不好說,本土身份很難言,其實,細看領匯(現已改名為「領展」)十年如何肥大成長,處處咬食小區經濟空間,不痛不癢地吞噬我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及空間(街市及停車場),已是不折不扣的一本香港本土發展史。當中看到千禧前後,香港如何回應全球資本化及金融危機的挑戰,政治及經濟利益板塊如何被拉動,官商合拍式回應及自存手段,軟硬兼施,最後順利出賣公共資產,成為社會現實。故事的細節,才是精彩處,本書正好以紀事本末體,填補了很多主流媒體不報道,主流論述不關心的第一手資料,如到底領匯為何要上市? 小商戶真正的處境、抗争者盧少蘭婆婆的自述等等。可悲是,領匯是我們人人都有份把他放在自家門內長大的。
作為有份催生「領匯監察」成立的獨立創作人,在領匯蠢蠢欲動上市時,我跟領匯監察的朋友去港交所抗議,沿途已不斷被人(粗口)指罵,甚麼「阻人發達」、甚麼「係又反對、唔係又反對」等等,即使盧婆婆有理有據地提出司法覆核,當時仍屬少數的民間聲音。但,幾年不到,民情轉變,如2012年領匯舉辦尋找小店風味的「尋味時光」活動,惹來網民噓聲四起,市民深感厭惡,正是殺人者叫追兇,不是領匯加租,小店就不須關門,也犯不著懷念。事件最後成為公關災難,活動以臨時取消作結。
此事,一方面反映了領匯對民生的影響具體可見,滲進日常生活,市民有知有覺,不會接受虛晃的軟性推廣;另一方面,它又完全體現領匯只懂打技術牌,不知民情,心中只有數目字及銀碼,連公關都以為可以用公式進行──名人、小遊戲,小禮物,嘉年華一番,足可以讓小市民樂上幾個晚上,而忘了自己的社區生活空間正一步一步被連鎖店、名店霸佔,中產式商場消費成為理想生活模範?真是太可笑了,領匯真的明白甚麼是小店的「味道」,甚麼是不能用價錢牌決定的鄰里人情、社區關係、生活實感?領匯的視界,不也在反映本土的發展主義的單薄、霸氣、技術主導,更沒有把基層的需要(如買賣日常用品)放在眼內,也沒有把公共性(如共享並使用公共空間)放在工作首位。
事實上,只要多理解領匯事件,就多理解香港近十年在全球化下自設的位置,本地的管治文化、政經實況及民間社會的訴求。
此書,有系統地以數據分析,理論爬梳,再加上第一手資料,盡把領展的前世今生都寫得通通透透。除了有來自持份者的鏗鏘聲音:街坊、小商戶、清潔工、盧婆婆、組織者及記者等,也從宏觀到微觀,如陳寶瑩寫〈金融化、賭場資本主義與領匯〉,對政府為何要把公共資產私有化及推出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簡稱房託)的政治及經濟脈絡有很好的梳理,包括當年董建華當年面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殘局和2003年「非典疫情」的衝擊,沒有打開香港多元發展的視野,只把香港推成國際金融中心,以至今天進一步的「賭場資本主義」都寫得明明白白。而吳家鎚簡明地解說了到底REIT是甚麼:房產在什麼脈胳下成為美國的金融產品?當公共資產化為房產後,將有什麼風險及由誰來付?寫來淺白,即使不認識經濟,也看得懂。
蘇樂怡寫的〈政府如何打開領匯這個潘朵拉匣子〉以大量數據力證政府因賣斷領匯股權,一手把公民社會推向只為外國財團服務的股民社會。如就領匯 2015年年報公布,領匯97.14%的股份其實只由71間公司持有,當中包括 The Capital Group Companies, Inc. 及BlackRock, Inc.,這兩間公司已一共佔了 17.02%的股權,是領匯於 2015年的最大股東。而政府這種以市場之名去抽空對公共服務的承擔,伍建榮一文有很好的討論,並追索為跟英國善於運用意識形態轉移政治矛盾的統治是一脈相承的,就是借用「無為」(Do-nothing)或「不干預」(Non-intervention)的經濟理論轉化為政治策略,嘗試為「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與「私人利潤」(Private Profit)劃下政治邊界。此外,也有翻譯自陳允中、潘毅的理論分析〈領匯:揭露香港新自由主義的政經圖謀〉,都是對理論本地化、脈胳化的重型文章。
此外,本書最後一節〈為香港尋找未來〉可讀性很高,沒有停留在分析階段,而是具體地,針對特定社群,進一步展望公民社會如何發揮對抗私有化的力量及可能,如對未來基金的分析、展望女工合作社創建社區經濟的可能、老人安老服務的處境、改革稅制來化解金融危機及青年覺醒運動,顯出拒當樓奴的強力意志等等。
是的,雨傘運動間,「我要真普選」成為人人心中的口號,但普選是不是解決民生的妙方?什麼價值觀在主導議會政治及文化?公共性及生活最低的保障是否當中重要的一環?區選在即,民生意題又成為一眾拉票者的踏腳石,但會否只是虛晃一下,幾個月後,又沒事發生?生活繼續依舊,低頭默默為地產商而苦活,忙得沒有鄰里生活,如常在商場長大,追求只有數字的人生? 作為市民、作為選民,正如〈誰來捍衛公共利益〉一文的提問:「領匯事件的教訓能否讓香港人明白應如何選擇我們的未來?」香港史可以改寫嗎?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