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惟工新聞 | WKNew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迴塵居】吳陳比武三部曲之二:時勢造英雄

$
0
0

編按:上回講到,51年前的「吳陳比武」衍生了香港武俠小說熱潮,那麼這場比武又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衍生出來?武痴李嘉譽探索武林掌故,今回細說戰後香港拳壇「本土派」與大陸港漂「強國派」,如何在眾多塘邊鶴鼓吹下開戰。
 


續前回

英雄,總有所屬的時代,宗師自不例外。好比在脆弱不堪的「文明社會」,舞刀弄劍一類梁特口中沒啥「經濟貢獻」的活動,還不如練習TSA實際。於是乎,武力的影子,就只能夠定格在曹星如或梁國雄議員身上。

當然,這些都不過是今日調子,正如現代史也不等同人類歷史全部。回到過去,比梁特還要「超然」十倍的強豪可謂大有人在,民間衝擊亦比時下「廢青」勇武得多……正是在這片遭人遺忘的躁動土壤裡,一個又一個英雄傳說驀然崛起;吳、陳二人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強國拳師

時空倒回1912年的民國,其時出任教育部專科系主事的查拳名家許禹生,為了達成「強國強種」的民族宏願,宣佈成立體育學校,並首次將武術納入學科考試科目。同年11月,許禹生廣邀北平武術界名人創辦「北平體育研究社」,其中之一便為吳公儀之父吳鑑泉。

吳鑑泉師承父親吳全佑,為武神楊露禪之徒孫。他在「北平體育研究社」教習期間,將楊家小架太極改造成更善柔化的吳家太極,並開始在北京等地傳播。由於太極拳兼具養生及技擊功效,完全符合時代需要,故得到國民政府大力推廣,各地亦紛紛設立太極研習會。挾著如此聲勢,身為吳家太極創派人的吳鑑泉可謂「贏盡起跑線」,精武體育會便率先邀請吳氏前往上海授拳,令吳家太極很早便紮根南方。

在父親的「光環」籠罩下,吳公儀年僅25歲便在奉系軍閥張宗昌麾下任職「搏擊隊總教官」。之後更被蔣中正聘請為黃埔軍校學生部、高級班太極拳教官,及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許多士紳名流都跟隨他習練太極拳。憑藉在廣州積累下來的威望,吳公儀於1937年成立香港鑒泉太極拳分社,並在1948年全面接任社長一職——吳公儀及吳家太極,從此落戶香江。

雖然論資排輩,吳家太極只屬香港武林後起之秀,吳氏父子亦確實無甚慓悍戰績,但太極拳始終為北方武林一絕,吳公儀又跟各界政商名流關係深厚……種種因素,使得吳公儀出入公眾場合時依舊氣派十足、前呼後擁。這等「強國」氣焰,自然惹來「本土派」反彈,於是南拳上陣了。

真本土代表

南拳,泛指在福建、廣東一帶流傳的嶺南拳術。早在清末年間,不少南拳宗師如蔡李佛陳享等就來到香港傳藝;及至四、五十年代,更是有大批南拳師傅投奔香港避難。當時香港缺乏文娛活動,足籃球一類球類運動又被華洋精英所壟斷,因此具備民族色彩的國術便在民間大行其道,不同工會以至民間團體俱聘請了拳師開辦國術班。短短十數年間,天台武館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區,以「我是山人」為代表的粵派技擊小說亦逐漸受人歡迎。

隨著南拳地位日益牢固,坊間開始流傳了一個虛實難辨的「排行榜」曰「廣東十虎」,當中最為有名的自是黃飛鴻之父黃麒英,另外還有一位王隱林。王隱林的師傅為僧人星龍長老,他傳承了一套相傳由明朝喇嘛僧阿達陀尊者所創編的「俠家拳法」;而在「俠家拳」的再傳弟子裡,最有名氣的要數澳門人吳肇鐘。

吳肇鐘先後拜入王林開及朱子堯門下,並自行提煉了兩者的白鶴手法,創立了風格別樹一幟的「西藏白鶴派」。他技成十年後回到澳門傳藝,亦早早在二、三十年代開始來往香港授徒,培育了前文提及過的「白鶴三夫」,即擅長跌打的鄺本夫、精於獅藝的陸智夫及熱衷技擊的陳克夫。有著俠家拳濃厚的南拳背景,再加上吳肇鐘的「深耕細作」,「西藏白鶴派」可謂深入基層、成為「真本土」代表。於是乎,當北方「強國拳師」吳公儀出言「挑機」時,陳克夫反應之強烈實有民意基礎支持,而這場「吳陳比武」,亦在地域、文化以至階級的拉鋸間引爆港澳。

「塘邊鶴」的勝利

當然,「中港大戰」再精彩,還須要足總、傳媒多方推波助瀾。在內地政權變色之初,香港市民與內地難民俱十分關心時事局勢,各類報刊亦由此應運而生。據統計,其時香港每日出版的綜合性報紙、雜誌、畫刊、馬經等,便將近五十份之多。結果如同「熱血時報」要搞個「實戰攻擋」、惟工新聞要搞個「迴塵居」一樣,為了全面搶佔輿論陣地,不同左中右報都會嘗試在時政新聞以外,加插文娛康樂資訊,而帶有民族面向的國術比拚更是不容錯過。

以今天「離地中產」的眼光看來,這些「毒果日報」自然是在渲染暴力、侮辱斯文,但對六十年前的華洋精英來說,卻又是另一種風光。畢竟吳公儀背景雄厚,國術名家社會地位也高(除卻吳公儀,前文提及過的陳公哲等都跟國民政府關係密切),與他們沾邊實在不落俗套。相反,當港英政府都明令禁止民間私鬥之時,士紳們卻「敢於」以慈善為由、走「法律罅」到澳門為市民大眾舉辦拳賽,親民形象可謂不脛而走、收攏人心——倘若吳陳比武的賽果為「不勝、不負、不和」,那這些「塘邊鶴」就是完完全全的大贏家。

時移勢易,吳、陳的英雄事蹟儼然湮沒在紛擾的世道裡,當天的贏家亦一個個跑回沉悶的崗位上。至少比起舉辦拳賽,當個校委會主席無疑更能彰顯士紳身份。時代遠去、英雄褪色,固然教人心酸,但洗滌喧囂過後,卻又能迫使人直視現實。畢竟,時代亦不是剎那光輝,而是長久、深邃的考核:經得起考驗,或許能夠東山再起;經不起,那就無須眷戀。時勢造英雄,一切如此簡單。

究竟吳、陳二人最後能否經得起考驗?我們留待最終回揭曉。

 

主要參考資料:
張鼎光,2014年。《縱橫報壇半世紀》。香港:博藝。
《明報周刊》,2014年12月31日。〈香港武林系列:西藏白鶴拳〉

 

(三之二,未完待續)

 

第一回:
吳陳比武三部曲之一:文攻武鬥,武成文就

表tag: 
裏tag: 
縮字: 
英雄,總有所屬的時代,宗師自不例外。好比在脆弱不堪的「文明社會」,舞刀弄劍一類梁特口中沒啥「經濟貢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