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工解密】 相信讀者對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仍記憶猶新。至少在2008年之前,網上一直流傳根據古文明瑪雅的曆法,世界在公元2012年12月21日後第五個太陽紀將會終結,預示人類滅亡。網上多如雨後春筍的文章提出各款偽科學理論企圖證明或解釋預言,為後來的科幻電影帶來超過7億美元的票房。結果很不幸地,2012年沒有世界末日,預言變成謊言、虛驚,或笑話。
無獨有偶,從主權移交到今日,政商各界都不斷許下各種承諾和出言恐嚇,總之跟著原來經濟至上的方針就能穩定繁榮。一年容易又七一,20年過去,有多少承諾和恐嚇落空?除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五十年不變」這個最大的謊言之外,惟工新聞特意收錄97後八大講到似層層卻最終落空的「社會預言」,提醒各位讀者不要信錯奸人。
另外惟工新聞在此提醒大家,明天7月1日是法定假期。根據《僱傭條例》,如果僱主要求僱員在法定假日工作,需在當日前後60日提供補假。如果僱員已做滿三個月,僱主需提供假日工資。
謊言一:最低工資導致大規模失業
自九十年代民間一直都有爭取最低工資,每次政界、商界、經濟學界都恐嚇說最低工資會導致大規模失業,靠的就是一個簡單的市場供求理論——當工資被設定到高於市場價格,勞動力就會供過於求,簡單點說就是老闆的工資成本上漲,所以要裁減人手。香港主流經濟學界或許是最離地的象牙塔,縱使絕大部份比香港更早實施最低工資的國家,其經驗都顯示最低工資與失業率無直接關係,但親商界吹捧自由經濟的學者們仍然堅持失業論。
事實如何?最低工資由2011年5月開始實施,從最初每小時28元,提升到30元,再到32.5元,然後到2017年的34.5元,結果並未出現預言中的大規模失業。從2011年到現在,失業率都維持在3至3.5%之間,甚至比最低工資實施前更低,而且明顯低於九七後至2010年沒有最低工資期間的平均失業率。失業論預言只是笑話。
有趣的是,今天民間爭取標準工時的聲音越趨高漲,政商界及經濟學者卻又再拿失業論出來作反對理由。到底標準工時會否令失業加劇?前車之鑑,相信在地有腦的各位看官一定清楚答案。
謊言二:新移民來港大幅增加福利開支
「新移民來港增加福利開支令香港陸沉」,可說是近年本土派必然的政治論述,相信讀者也不陌生。但大家或許不知道,製造這論述的本土老租宗,卻不是熱普城或本民前,而是香港特區政府。1999年1月29日,終審法院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判決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享有居港權。特區政府為煽動民眾反對法院判決,時任保安局局長的葉劉淑儀預言會有「10年內將有167萬內地人來港,大幅增加香港的福利開支」。
「陸沉預言」激起民情,港府在民意支持下於同年6月26日首次向人大提請釋法,開創破壞香港法治獨立的先例。到第二次人大釋法,香港人失去了零七零八雙普選的權利,而陸沉預言則在往後十多年裡深植民心,成為後來眾多本土派論述的土壤。只是本土派卻被最近一次釋法重創,梁游兩人被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還隨時要賠上數百萬訟費。
「167萬」沒有發生。到葉劉淑儀預言期限的2009年來臨,政府總部保安局統計組數字顯示10年來累積的持單程證來港新移民只有48.7萬人。 作為新移民來港主要渠道的每日有150個單程證配額,也不見得被中共政府用盡,同期累積剩餘名額逾6萬個。中共可能比某些香港人更不想讓內地人移居深圳河以南,到了2004年,中聯辦研究部長曹二寶在工聯會的研討會上依然原封不動重申「167萬」謊言,讚揚人大釋法是有效解決香港嚴重人口壓力問題「唯一可行的辦法」。
「陸沉」預言終屬謊言,但「福利開支增加」呢?說到福利,香港人大多會即時想到綜援。特區政府在綜援政策上領導潮流奉行「港人優先」,自2004年起實施「七年期」政策,要求所有綜援申請人必須居港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而只有社署署長運用酌情權才可向未符合居港規定的人發放援助。2015年9月的香港統計月刊顯示,由2004至2013年10年間,涉及新來港人士的綜援個案,佔整體綜援個案的比例,由14.1%大幅下降至3.7%。即使2014年因終審法院判決而把居港規定由7年回復至1年,比例也只是輕微上升至5.4%。從2004到2015年,涉及新來港的綜援個案平均佔整體只有7.5%。
連高舉「新移民來港大幅增加福利負擔」的香港政府,自己拿出來數據也支持不了自己,這個主張卻長年嚇倒一眾港人。
謊言三:新移民致人口暴增逼爆香港
單程證的審批制度與實際審批運作,在香港以至內地民間都不乏批評,但來自大陸的新移民會否隨主權移交洶湧抵港導致人口暴增?這個可能性在香港輿論裡是長年夢魘,也是「溝談論」的一大要素。不過統計處數字顯示九七之後20年的香港人口增幅無論在升幅比率抑或絕對數量方面,都這不及九七之前的20年。即使遇上過渡期的移民離港風潮,1976年至1996年之間的香港人口增長仍然有192萬,比其後20年的人口增長足足多出101萬,人口升㔟明顯放緩。「逼爆危機」真正發生的年代在九七前,不在九七後。
內地新移民的數量在主權移交後亦沒有直線上升。綜合歷年人口普數與中期人口統計資料,1996年出生於中國內地/澳門/台灣而在香港居住未滿7年的新移民約為24萬人,到2001年確實快速升至34萬,惟此後大幅回落,到去年已只剩25萬人,接近主權移交前的水平。
歷年來自中國內地/澳門/台灣居港未滿七年新移民人數
年份 | 人數 |
1996 | 238,296 |
2001 | 340,394 |
2006 | 280,722 |
2011 | 240,325 |
2016 | 250,361 |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
中共政權要影響香港,不是靠在移民方面採取人海戰術。留意恒生指數成份股的中資數量,說不定比留意平民人口流動的數量更重要。
謊言四:領匯上市不加租
2004年,因政府先前為托起樓市停建停售居屋,失去豐厚利潤來源的房委會乘勢以財政危機為由,將屋邨商場及停車場證券化,成立領匯,並於2005年上市。當時政府為推領匯上市,曾向小商戶承諾「5年不變」、不會瘋狂加租及趕絕商戶。然而事實是怎樣,大家有目共睹。根據領匯/領展歷年年報,自它上市以來至2016年上旬,商鋪續租租金累積加幅平均直逼7.5倍。
時至今日,領匯瘋狂加租,在部份商場租金倍增,逼走原有商戶,令屋邨商場物價大幅上漲。近年領匯更出售旗下部份商場,進一步以原有的公共資產圖利。在2015年,領匯改名為領展,被視為企圖洗底之舉。
2005-2016年領匯/領展租金資料*
財政年度 | 年末平均每月每平方呎租金(港元) | 商鋪續租租金加幅 |
2005/06 | 25.4 | 2.6% |
2006/07 | 25.9 | 11.1% |
2007/08 | 27.7 | 24.8% |
2008/09 | 30.9 | 28.5% |
2009/10 | 33.0 | 23.7% |
2010/11 | 35.3 | 20.9% |
2011/12 | 38.5 | 23.4% |
2012/13 | 41.3 | 24.7% |
2013/14 | 45.3 | 25.8% |
2014/15 | 48.7 | 23.3% |
2015/16 | 53.7 | 29.0% |
累積租金加幅 | 741.8% |
資料來源:領匯年報/領展年報
* 不包括自用辦事處、教育╱福利及配套設施
謊言五:兩鐵合併有助降低票價
在香港地下鐵路和九廣鐵路合併前,時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的廖秀冬指兩鐵合併可降低票價。兩鐵在2007年正式合併為港鐵,除首兩年凍結票價外,幾乎每年都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可加可減機制」實際上有加無減。直至2016年檢討票價後,因加幅為1.49%,未達1.5%,才在2017年首次無得加,但加幅將會累積至下一年,即幾乎可以肯定2018年又會再加。
同時港鐵在運輸和地產等各方面錄得巨額盈餘,除2008年外,每年利潤都以百億計。
港鐵歷年利潤及票價調整
年份 | 利潤 (億元) | 次年票價加幅 |
2007 | 165 | 0% |
2008 | 80 | 0% |
2009 | 101 | 2.05% |
2010 | 128 | 2.2% |
2011 | 156 | 5.4% |
2012 | 135 | 2.7% |
2013 | 132 | 3.6% |
2014 | 157 | 4.3% |
2015 | 131 | 2.65% |
2016 | 103 | 0% (本為1.49%,因不足1.5%而未能加價) |
累積票價加幅 | 25.2% |
資料來源:港鐵財務報告
謊言六:公屋三年上樓
公屋「三年上樓」又是一個世紀大騙局。「三年上樓」承諾由來已久,2002年在《公營房屋架構檢討報告書》提過,此後多年亦一直是房委會的工作「成效指標」,但這個所謂承諾向來水分充沛,首先它實際上指的不是「上樓」,而是申請人獲得第一次配屋的時間,若單位不合需要就得再等下次。再者「三年上樓」只包括非單人的「一般家庭」及長者。2005年,房委會聲稱青年濫用公屋妨礙長者上樓,並實施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計分及配額制度,將58歲以下單身人士踢出一般申請的輪候冊,並將編配上限定於每年2,000個。數以十萬計的輪候人士因此不被計入「三年上樓」承諾之內,房委會在建屋量低水下繼續安然篤數達標。
雖然政府於2015年修訂計分制,且把配額上限提升至2,200個,單身人士仍然上樓無期。假設一個單身人士於2006年申請公屋,當時40歲,至今51歲,在現行計分制下現在約有390分,但直至2017年5月,已獲得配屋的最低分數仍要超過420分,那還是申請偏遠離島區公屋所需的分數。
「一般家庭」申請者亦不見得有望在三年內上樓。2014年,審計署發表第62號報告書披露,早於2012年當輪候宗數接近20萬時,房委會已預計到2018/19年度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會上升至3.5年,到2020/21年度更惡化至5.0年。實際數字當然比預算還要差。至2017年3月,房委會數字顯示輪候冊上有超過14萬宗一般公屋申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6年。
謊言七:強積金幫人儲錢
提到強積金,相信每個打工仔女都咬牙切齒。連積金局報告也承認,自2000年強積金實施以來,截至2015年上半年「對沖」機制已令全港打工仔女失去266億元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
雖則梁振英政府臨換屆前夕在行政會議通過取消強積金「對沖」,但一則無追溯力,不能討回已對受害僱員造成的損失,二則將狠削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五成作為取消「對沖」的條件,打工仔女得益不大。
積金局帳面數據,指自強積金制度實施以來年均回報率達3.5%,不但超過通脹,更遠高於銀行利率。但這種說法說遺漏了兩點:一,一個人最終能夠從自己的強積金戶口取得多少錢,並不由平均回報率決定,而是取決於65歲那年的經濟環境。以2015年為例,投資回報率為負8.2%,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更低至負25.9%——此時退休的人絕對血本無歸。二,強積金的回報當中,有好一部分變成所謂的手續費。說到底,強積金的確是幫人儲錢,只不過是幫基金經紀收取打工仔女的血汗錢。
謊言八:梁振英親基層上台搞社會主義
梁振英競選時大打親民牌,聲稱自己一支筆一本簿都落區見基層街坊,又開空頭支票承諾推行民間爭取多年的全民退保。當時由香港傳媒到海外傳媒如BBC,都有輿論指梁向基層傾斜,一上台就會大搞社會主義,5年過去,事實如何?
2014年,人大831決定為特首普選提名方法落閘,規定候選人必須得1200人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間接引發後來的雨傘運動。當時民間要求公民提名的呼聲甚響,梁於佔領期間接受外國傳媒訪問,聲稱如落實公民提名,會令特首選舉變成「數字遊戲」,選舉結果將傾向收入不多於14,000元的勞動人口,是以反對公民提名。「傾斜基層論」,由梁振英親口打破。
梁振英任內,香港不但沒有變得更「社會主義」,且在經濟上比上兩任政府更趨不平等。雖然本屆政府不斷強調自己扶貧工作奏效,貧富差距卻日益擴大。自主權移交以來低薪一族靠勞動分享到的社會財富比例越來越小。綜合統計處歷年《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主題性報告,工作人口裡薪金最低的10%市民和薪金最高的10%市民之間,1996年兩者的主業入息中位數比例是1:11.7,2006年是1:14.1,到2016年更拉闊至歷史新高的1:15.6。
歷年香港工作人口最低薪的一成與最高薪的一成之每月主業收入中位數比例
年份 | 收入比例 |
1996 | 1:11.7 |
2001 | 1:12.9 |
2006 | 1:14.1 |
2011 | 1:14.8 |
2016 | 1:15.6 |
資料來源:統計處《主題性報告:香港的住戶收入分布》
不過這個數字還是低估了貧富懸殊惡化的速度,因為富人的資產主要並非來自工作收入,而是投資。假設投資在住宅炒賣的話,差餉物業估價處資料顯示今年5月所有類別私人住宅單位的售價指數不僅早已拋離1997年的同期高位,更升了93.3%,超出工資升幅也超出市民負擔能力。
剛於本月初出爐的2016年堅尼系數,更破了45年來的記錄,為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