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爆發大規模民憤的地方不只得香港。在一直存在領土爭議的查謨和喀什米爾邦,隨著印度總統莫迪宣布取消此地的自治地位,當地民眾亦展開了擴日持久的示威行動。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成員朱進佳整理了喀什米爾地區的歷史背景及本次衝突的導火線,揭示莫迪政權及巴基斯坦政府如何令族群矛盾升溫。
納倫德拉.莫迪領導的、由右翼政黨印度人民黨主導的印度政府,單方面且無預警下宣布取消「查謨和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的特別自治地位,不僅無情踐踏喀什米爾人民的自決權,也再次挑起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
印度內政部長阿米特.沙阿於2019年8月5日在上議院聯邦院提呈《查謨和喀什米爾邦重組法》,將查謨和喀什米爾邦分割成兩個中央直轄區(即建議中的查謨和喀什米爾中央直轄區及拉達克中央直轄區),將印控喀什米爾地區完全置於新德里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治下。莫迪政府提出的法案於同一天就在聯邦院通過,並於次日2019年8月6日在下議院人民院通過。
莫迪領導的印度政府,為實行中央接管喀什米爾,而取消了印度憲法第370條文和35A條文賦予查謨和喀什米爾邦的特別自治地位。印度政府聲稱撤銷喀什米爾特別自治地位是有必要的,以確保該地區可以完全跟印度融合併加速當地發展。這種說辭只是在為印度人民黨的狹隘民族主義與興都教沙文主義政治議程塗脂抹粉。莫迪和印度人民黨,是在利用他們於2019年5月全國大選中大勝所取得的優勢,去落實印度極右勢力自1948年以來的政治意圖——完全吞併喀什米爾。
喀什米爾在哪裡?
喀什米爾位於印度次大陸的最北端,多年來一直都是周邊勢力(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國)所要爭奪的一個地域。直到19世紀中期,“喀什米爾”僅指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和比爾本賈爾嶺的喀什米爾谷,而現今則泛指印度所控制的“查謨和喀什米爾邦”、巴基斯坦所控制的“自由喀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以及中國所控制的阿克賽欽和喀喇崑崙走廊。
喀什米爾的面積有22.2萬平方公里,接近英國或加納的大小。約有1700萬人民在喀什米爾地區聚居,其中大多數人居住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控制的地區。印控喀什米爾的人口有1250萬人。印度控制的查謨和喀什米爾邦,又分為查謨、喀什米爾及拉達克三個區域。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是個無人區,其重要性是那兒有一條連接西藏和新疆的道路。
喀什米爾問題
喀什米爾問題是1947年“印巴分治”所遺留下來懸而未決的地域政治問題。 1846年至1947年間,喀什米爾地區是由一個興都教王權政府所統治的土邦,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 1947年發生印巴分治問題時,查謨和喀什米爾土邦的王公哈里.辛格最初拒絕加入印度。當巴基斯坦的武裝侵略者進入到喀什米爾谷時,王公就表示同意簽署“加入書”。當時喀什米爾地區由謝赫.阿都拉所領導的主要政治力量——“查謨和喀什米爾國民會議”,同意加入印度聯邦,只要喀什米爾的自治權得到尊重及保障。可是,喀什米爾加入印度聯邦後,其自治權就不斷被印度中央政府所侵蝕。
1947年10月27日,當印度軍隊進入喀什米爾後,時任印度總理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向時任巴基斯坦總理利雅卡特.阿里.汗發電報,表示說喀什米爾的前途“必鬚根據人民的意願去決定”。由於喀什米爾問題陷入僵局,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曾建議舉行公投(第38號及第47號決議)。
不過,印度和巴基斯坦最後還是通過動武去瓜分喀什米爾。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喀什米爾的糾紛而交戰至少4次(1947年、1965年、1971年及1999年)。印巴雙方的軍事對立 ,造成喀什米爾地區長期出現武裝叛亂,以及不斷的軍事化。印度政府在喀什米爾地區駐紮了至少60萬軍力。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擁有核武器,兩國邊境的衝突都有引發核戰的風險,關鍵只看兩國最高領袖誰最先突然失控。
在印控喀什米爾地區,儘管查謨和喀什米爾邦享有特別自治地位,但是過去數十年來卻因印度的駐軍而處於糟糕的狀況。違反人權的事件層出不窮,包括對平民的任意拘留、集體懲罰及酷刑。印度政府無視喀什米爾人民的基本人權與尊嚴,以恐怖分子的指控為由繼續對喀什米爾人民進行暴力的打壓。
印控喀什米爾的自治地位
1950年生效的《印度憲法》中,有兩項條文提出了對查謨和喀什米爾邦自治的保障。印度憲法第370條賦予查謨和喀什米爾邦特別地位,允許該邦享有除國防、外交和通信等領域外的自治權。憲法第35A條則禁止非喀什米爾人的永久居民享有特定的權利,如在喀什米爾擁有土地。
莫迪領導的印度中央政府於2019年8月初突然取消印度憲法的第370條和第35A條,並通過《查謨和喀什米爾邦重組法》,讓查謨和喀什米爾邦完全失去自治權,並由新德里政府直接管治。
不過,印度最高法院曾於2018年4月3日指出,印度憲法第370條已獲得永久地位。此外,印度憲法第35A條也不能隨意被廢除,因為可廢除該條文的製憲大會早於1957年就解散。印度政府並沒有鞏固的法律依據去廢除印度憲法中的這兩項條文,因此可在印度法庭上被挑戰。
在莫迪領導的中央政府宣布取消印度憲法第370條和第35A條之前,印度政府就已經向喀什米爾增派35000名軍人,去維持當地秩序。喀什米爾進入緊急狀態,印度當局將查謨和喀什米爾邦的所有主要政治領袖逮捕。至少有600名政治領袖和社運人士被拘捕。查謨和喀什米爾邦議會更早於2018年11月就被強行解散,而《查謨和喀什米爾邦重組法》更進一步廢除當地議會。喀什米爾的新聞自由被嚴重箝制,而當地的互聯網和電訊服務都被切斷。
2019年8月9日,印度軍警在印控喀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鎮壓當地的示威活動,並向示威者發射散彈槍,造成多人受傷。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反對印度政府取消查謨和喀什米爾邦特別自治地位,並形容莫迪領導的政府“謀殺民主和聯邦精神”。
一個由印度左翼社運人士組成的實況調查團2019年8月9日至13日前往喀什米爾實地考察,並在他們所發表的報告中稱:“整個喀什米爾現在已變成一座由軍方監控的監獄。”
喀什米爾危機對地域政治的衝擊
印度政府最近在喀什米爾地區的舉動,並不僅僅是印度的內部問題。喀什米爾的危機,跟當前南亞的地域政治氛圍有著密切關係。
喀什米爾是印度、巴基斯坦與中國邊界交會的地方。三個國家都曾為了控制喀什米爾的部分地區而交戰。印度和巴基斯坦至少四次交鋒,而中國和印度也曾於1962年在喀什米爾交戰。自1940年代以來,喀什米爾地區的衝突,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南亞區域大國為控制該地區而進行角力的結果。
當前印巴之間衝突的背後,則是中國和美國之間另外兩個更強大勢力的勾心鬥角。中國為了解決其國內工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而於近年積極推動所謂的“一帶一路”(由中國主導的涉及基礎建設發展與投資等的全球發展策略),並開放給任何有興趣的國家加入。印度拒絕加入“一帶一路”,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印兩國過去半個世紀以來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儘管中印兩國曾於1950年代首先推動作為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運動基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部分原因則是美國霸權的影響。美國一開始就反對“一帶一路”,並且採取圍堵策略去製止中國對外擴張其政治經濟影響力。
中國近年在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進行了大規模的“一帶一路”發展計劃,包括耗資460億美元穿越巴控喀什米爾通往瓜德爾港的“中巴經濟走廊”。印度國防部下轄的邊境道路局,則不斷在中印邊境興建從喀什米爾通往那加拉邦和不丹的道路。
中印兩國軍隊曾於2017年在中國、印度和不丹三國交界的洞朗地區發生對峙事件,當時因中國在洞朗地區擴建道路而遭印度軍隊阻止,形勢一度緊張。不丹政府並不願涉入中印兩國之間的矛盾,並且有意跟中國解決邊境糾紛,但是卻被印度阻止,南亞小國成為了強權之間角力的棋子和磨心。
隨著印度直接由新德里管治喀什米爾,並向喀什米爾增兵,印度與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的緊繃關係再度惡化,並隨時會因擦槍走火而引發新一輪的衝突。
莫迪要在喀什米爾製造「核彈」
印度在喀什米爾增兵,並且完全封鎖當地人民的政治空間,並不會給喀什米爾地區帶來任何和平與穩定,反而是在為當地緊張局勢火上加油,還會迫使部分喀什米爾人為了抵抗印度霸權而轉向採取更加暴力的手段,或者是加入極端主義組織。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統治精英不斷利用宗教和族群政治去撈取支持並鞏固權力,將只會在喀什米爾地區製造更多的族群矛盾與憎恨情緒。再加上喀什米爾地區的不斷軍事化,莫迪領導的印度政府似乎要在喀什米爾製作一個隨時爆炸的政治核彈。
印度政府取消查謨和喀什米爾邦的特別自治地位,強行分割印控喀什米爾並納入中央直接管治,是一個違犯本身憲法的行徑。印度政府必須恢復印度憲法第270條和第35A條,否則喀什米爾危機將加劇 。
任何關係到喀什米爾前途的決定,都應該由喀什米爾人民通過民主參與的方法自行決定,而不是任由新德里政權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