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和中美之間的紛爭近來可謂愈演愈烈。先有特朗普上年發起的貿易戰、華為被指偷竊美國科研技術,上個月則有習總《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講話引起的兩岸叫囂和因非洲豬瘟而起的恐慌。中台、中美之間的角力由冷戰延續至今,當中兩岸發生了甚麼事?美國這個全球大國又有甚麼角色?當中不得不提美國台海巡防艦隊的角色。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 Elleman)在《看不見的屏障 --- 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High Seas Buffer: The Taiwan Patrol Force, 1950–1979)對此便有詳述。
此書主要以第七艦隊「台灣海峽巡防艦隊」為軸心,解釋艦隊在冷戰期間於台灣海峽的重要性,一方面保護國民政府遷台後免被共產中國入侵和防止國民政府反攻大陸,令國際形勢升級。另一方面封鎖中國大陸各大港口的國際海上貿易,以經濟和軍事手段向新中國施壓。作者同時敘述了自1949年共產中國建立以來,直至中美建交期間,台灣海峽在冷戰期間的戰略形勢,包括在國共內戰、韓戰和三次台灣危機之間,共產中國、國民政府和英美蘇各自的政治研判。
在閱讀此書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台灣本島的重要性。所謂第一島鏈,即是由北起阿留申群島、日本、台灣、菲律賓諸島,直至南方的澳洲。美國認為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一部分有極大的重要性,在二戰期間日本南下入侵菲律賓,正是以台灣作起點。如果國民政府抵擋不住共產中國的入侵,等同整條第一島鏈門戶洞開。之後不單會損失一個亞洲重要的盟友,對日本和菲律賓而言都會受共產主義陣營所威脅,所以保住蔣介石政權至關重要。另外,由於韓戰的爆發拉住了中共入侵台灣的後腿,令其無暇南進。美軍除了希望保護國民政府,還期望在南方牽制共軍軍力,令中共盡早結束韓戰。
另外,除了保住蔣介石政府和第一島鏈,作者認為「台灣海峽巡防艦隊」另一個戰略目標 —— 封鎖共產中國的國際海上貿易路線,相比前者的重要性不相伯仲。自國民政府遷台後,美國海軍利用各個由國民政府游擊隊所控制靠近中國大陸的外島,例如金門、馬祖,對中國大陸各大港口作出封鎖。除了向共產中國實施戰略物資禁運,根據書中描述,還有藥品等民用物資。作者認為中蘇兩大共產陣營國家的交惡,有一部分源自美國海軍的封鎖。經過近十年的經濟封鎖,新中國對於原材料、機械、軍備等的需求幾乎完全依賴蘇聯援助,對蘇的貿易收支在海上貿易封鎖期間日漸失衡,欠下蘇聯數以億計美元的債務,一方面蘇聯和中國之間磨擦漸大,另一方面中共為向蘇聯還債,被迫以糧抵債,造成中國境內的大饑荒。三次的台海危機當中,第二次台海危機正是在突破美國和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下進行,由澳加等地運入糧食,以改善國內狀況。
值得一提,此書有一個章節特別提到香港作為大英帝國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在共產中國剛成立時的國際形勢,以及香港如何影響英國在冷戰下的外交研判。事緣第七艦隊在1950年代派遣「台灣海峽巡防艦隊」,在台灣海峽游弋,目的是為了偵測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侵略行動,同時對新成立的共產中國實施貿易封鎖,禁止各項戰略物資進入大陸。除了遼東半島的大連港和上海,另一個擁有完善的貨運設施的地方,就是香港。英國和美國作為對抗共產主義陣營的盟友,之所以對華政策有所不同,是由於兩者對香港的考量有所不同。美國認為對中國進行全面貿易封鎖,封鎖香港是必不可少,但必定會損害英美之間的關係。在英國的角度而言,封鎖香港一定會嚴重打擊香港的經濟,一方面促使中共倒向蘇聯,另一方面可能促使中共入侵香港,以奪取優良軍港和完善的港口設備。對於有興趣研究香港歷史及其在國際形勢下的角色,必讀本書第四章。
《看不見的屏障 --- 決定台灣命運的第七艦隊》
High Seas Buffer: The Taiwan Patrol Force, 1950–1979
作者:布魯斯‧艾里曼(Bruce A. Elleman),吳潤璿譯
出版社:八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