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工新聞】談到扶貧,政府往往只能看到社區的缺乏,而不把社區原有的資源納入規劃當中,考慮如何促進社區自主發展。北區基層權益聯盟(下稱北基聯)近日指出,區內生活用品與娛樂設施不足,居民擁有各種技能卻有志難伸。北基聯促政府協助社區發展墟市,令居民互助互惠。
居民要街市政府建小學 規劃不符實際需要
北基聯於石湖墟及清河邨作出300多份問卷調查,本月初發表報告。報告指北區貧窮率高於全港平均百份比,區內就業不足,超過八成人要跨區就業。受限於高昂的交通費用,非就業人士多留在原區活動,居民對於社區環境並不滿意。
問卷結果顯示,八成半居民認為區內消費高昂,七成居民認為區內商店不足。清河邨情況尤為嚴重,北基聯形容,清河邨與上水市中心的聯繫被高速公路所切斷,交通不便,居民的生活衣食以至求職均受到限制。
清河邨人口約20,000,邨內只有一間百佳供居民購買食材。由於距石湖墟街市路途遙遠,要照顧小孩的主婦更是寸步難移,居民往往被逼幫襯大財團。居民蘇女士認為區內最急切需要的是街市,政府卻在該區興建第三間小學,並沒有將居民的需要放在眼內。
蘇女士表示,區內店舖種類少,家電、衣物要外出購買,而貨品價格大多比外面的店舖昂貴。北基聯成員指出,更誇張的是,其中一間食店供應的雪菜肉絲米售價高達53元,而其他店舖一般售價為38元。
扶貧工作粗疏短視 團體促政府作十年計劃
現時政府的扶貧工作缺乏社區視野,出席發佈會的扶貧小組委員會主席張超雄指出,梁振英上任後,扶貧委員會的地區工作組遭到取消,地區的需要更難被發現。北基聯亦批評,政府對地區的非政府組織通常只投放不多於三年的資源,即使調查顯示八成居民信任非政府組織,但三年的限期使組織難以在社區建立長遠的支援網絡,令居民對組織印象模糊,難以尋求協助。北基聯建議政府在社區投放資源時,應作出至少十年的發展計劃,確保社區有足夠支援。
清河邨居民蘇小姐指,區內惟一一間服務中心,原本打算建作幼兒園,很多居民都不知道該區非政府組織的存在。石湖墟劏房林立,鄰里關係疏離,對非政府組織需求殷切。居民Sophia指,上班的日子早出晚歸,很少機會認識周遭的鄰居,「有起事上嚟,都唔知搵邊個幫手」。
民間辦墟市 民政專員:唔好搞咁多
面對如此困境,北基聯認為由下而上的發展,讓居民善用自己的能力建立社區,才能加強多元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居民建立社區關係,互相幫助。報告顯示,兩區有超過七成居民經常在原區活動,而且六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懂得不同技能,包括烹飪、託兒、清潔、教學、剪髮、手工藝等,發展墟市有助他們利用自身技能貢獻社區,補充政府政策的不足。
問卷顯示八成居民同意設立二手買賣店,九成居民同意發展墟市。北基聯曾於兩區舉辦墟市,可是過程都不順利。北基聯成員余少甫指,申請舉辦墟市須經多重部門,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食物環境衞生署、消防處、地政署,各部門間沒有協調,令申請工作繁複沉重。消防更要求主辦方借滅火筒,每次索價千多元,非一般市民能負擔。有關部門的態度也叫人汗顏,余少甫憶述,民政專員曾著他們「唔好搞咁多」,余少甫認為專員毫不理解墟市對居民的意義,「佢以為我哋搞嘉年華。」
北基聯認為,自主社區需要多邊合作,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協助十分重要。聯盟建議,食物及衛生局為年初3月「鼓勵發展自下而上的墟市模式」訂立具體方案,積極推動及落實社區經濟政策及墟市政策,善用區內人才。聯盟亦建議地區康文署及地政處給予固定場地和時間,讓區內舉辦墟市及二手店等,同時簡化申請手續,讓社區內的經濟活動能恆常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