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惟工新聞 | WKNews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美國也有殖民地:波多黎各人民推翻總督背後的故事

$
0
0

【惟工新聞】當反送中運動發生得如火如荼之際,有網民曾經轉發波多黎各(Puerto Rico)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為香港市民打氣。波多黎各總督羅素路(Rico Rossello)因為取笑男同性戀者、女性和颶風瑪麗亞的災民,觸發了連續兩星期的街頭示威。群眾運動更於7月29日發動大罷工,數十萬人堵塞了島上首都聖胡安(San Juan)其中一條主要幹道,成功迫使總督下台。

不過,把總督趕下台卻不能直接改變波多黎各的社會困境。波多黎各作為美國的殖民地,因為外債問題使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國內超過4成人口生活於貧窮線下。近期,波多黎各人民召開了不少人民集會,商討如何繼續推進運動。究竟波多黎各人民正在經歷甚麼,令他們能以總督的失德行為捲起如此巨大的反抗運動?在總督以外的巨大政經問題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波多黎各站起來!

波多黎各的大規模示威始於一系列卑劣的政府內部通訊內容,但這場運動的遠因是國際銀行和美國政府長時間的掠奪性行為,致使波多黎各工人需要背負鉅額債項。

「波多黎各站起來!」(Puerto Rico rises up!)的口號由懷抱希望變成具有戰鬥性。在颶風瑪麗亞(2017年的颶風)吹襲當地後,這句口號本來用來形容重建過程中的希望,就像在說︰「波多黎各正在復原!」(Puerto Rico is getting back on its feet!)。可是現在這句短句有了新的意義,用來形容大型示威所表達的怒火。

波多黎各人民的怒火醞釀了好幾年,在颶風造成破壞後更快速升溫。即使在颶風吹襲之前,當地包括電網的基礎建設已經搖搖欲墜。現時,波多黎各的經濟危機,包括44%人口的生活低於貧窮線,被前總督巴迪亞(Alejandro García Padilla)貼切地形容為「死亡螺旋」(death spiral)的一部分,但他也可以稱之為債務螺旋。

經濟發展的起源:美國企業的避稅小島

波多黎各人都是美國公民,該島則是美國的官方領土,效果上這是一個像法國海外屬土一樣的殖民地,惟波多黎各在美國聯邦政府中沒有代表。

縱觀波多黎各的現代經濟歷史,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主要動力是美國的稅務法例。超過80年來,美國聯邦政府提供多項稅務優惠予於波多黎各營運的美國企業。始於1976年,稅務法第936條把收入稅務減免賦予在「美國領土」起家的企業,令美國企業在波多黎各設立子公司中得益匪淺,該地成為了一個「富裕的港口」(富人的港口)。事實上,從這些稅務優惠所產生的收入可以給予母公司作為股息,而不被納入企業所得稅。

波多黎各因此成為了跨國企業一個龐大的稅務騙局。向波多黎各出口的主要出口商是愛爾蘭、新加坡和瑞士的藥廠和化工廠,波多黎各於是由低稅區,像愛爾入口藥物原料,然後出口藥物成品至歐洲和美國的高稅地區。

迅速增長的經濟只帶來了微薄的稅務收入,所以當地政府需要借貸以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是向跨國企業徵稅。由於這些密集的稅項優惠和減免,波多黎各每年損失了2億5000萬(約19億港元)至5億美元(約39億港元)的收入。在財務顧問的鼓勵下,這些措施維持了40年之久。很快當地就進入了龐氏陷阱,透過發放新債去償還舊債,以及對舊債再融資,以更高的新利率取代較低利率。

然後災難出現了。在90年代早期,美國稅法第936條愈來愈不受歡迎,很多人正確地認知到這是大企業避稅的方法。最終於1996年,時仼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法案,以超過10年時間逐漸淘汰該法,直至2006年起才完全廢除。

缺少了稅務法第936條,美國企業在波多黎各的子公司會被視為像外資企業的子公司,收取與他們一樣的企業所得稅。這些子公司逃離波多黎各,在1996至2006年期間,美國國會取消了稅務優惠,導致當地損失了8萬份工作機會和令當地人口下降。在2008年金融海嘯一年後,當地經濟全面收縮。

政府發債盼振興經濟 國際銀行將債務重組予波多黎各人民

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當美國本土在金融海嘯後增加了數百萬份工作,波多黎各卻無法重回以前的軌道。自2007年起,島上損失了超過兩成工作。」波多黎各政府急忙借錢應急。

波多黎各政府嘗試透過發行債券去應付財政缺口。由於令人生疑的財務機構例如西班牙桑坦德銀行(Santander Bank)、瑞銀集團(UBS)和花旗集團(Citigroup)對政府作包銷,當地政府被容許發行數額不尋常地大的債券。根據媒體「對沖基金剪斷者」(Hedge Clippers)的報告,桑坦德銀行透過子公司作為國債的包銷商(負責購買國債再售給投資者),協助波多黎各政府發行了接近610億美元(約4785億港元)債券,在過程中取得110億美元(約863億港元)服務費。

國際銀行業則開始向波多黎各政府發放龐大貸款,並把債券包裝成為基金,以保證的穩定利率吸引買家。當中投資者有很多來自退休和養老基金,他們很少被告知有關債券的資訊,因為當地銀行業務相比美國本土同業,連少許的聯邦政府監管也沒有。

為了賺取更多服務費,銀行與這些退休基金作出愈來愈多交易,很多時候以波多黎各人和他們的養老金計劃為目標。而當這些銀行確定波多黎各不能償還債務和經濟進入衰退,銀行會迅速收回借貸,以快速彌補其他在波多黎各投資項目無可避免的損失。美國聯邦政府曾向幾間銀行罰款,但相比起這些銀行所賺的,罰款真的太少。例如瑞銀集團因其掠奪性行為被罰3400萬美元(約2億7000萬港元),但之後瑞銀和其他大銀行合共賺取9億美元(約71億港元)。

現時這些債券已接近毫無價值,意味著養老和退休計劃會少了數以百萬美元。同時,波多黎各政府本身擁有740億美元(約5805億港元)債務和超過530億(約4158億港元)未發放的養老金。當地有社會運動呼籲剔除國家債務,令波多黎各的生活條件不致於太差,幫助島上人民重拾正軌。

美國長期差別對待 特朗普:援助過多且不必要

由於無法監管銀行和對沖基金為他們所造成的後果負責,美國聯邦政府現時全面接管波多黎各的經濟。但這只會是掠奪性的,聯邦政府向工人徵收可與美國本地工人比較的稅率,但他們的食物、醫療保障和其他資源嚴重短缺。

例如,波多黎各比起美國本土的食物援助成比例地少,三份之一波多黎各人需要食物援助,當中超過一半是兒童。可是,每年的援助數量上限都在同樣的額度被封頂。當面對需求倍增的情況時,美國政府的少量援助令人們陷於飢餓,波多黎各因此必須請求國會提高援助。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而兒童在等待時還需捱餓。

美國媒體《美國與全球新聞》(U.S. News and World Report)有詳細羅列其他不平等的數據,以人均金額計,波多黎各比美國各州獲得的醫療補助(Medicaid)少,發放金額的比率也比較少。島民必須支付與美國工人相同的「聯邦保障捐助稅」(Feder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 FICA taxes),但他們不可收取「額外收入保障」(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這通常會支付給極低收入的老人、失明人士和傷殘人士。波多黎各人面對更低的所得稅繳稅門檻,當地政府收取更高的所得稅去彌補財政短缺,所以就算他們不用繳付聯邦所得稅,但當地工人同樣會像被美國壓榨一樣。

即使政府從波多黎各債券的還款中賺取利息,它也無意向當地工人提供援助,減輕他們的重擔。特朗普則自2017年起當地風災後,持續爭取拒絕對波多黎各發放額外援助,並稱任何增加的援助都是「太多和不必要」(excessive and unnecessary)。

當波多黎各對於成為美國一個州還是獨立的可能性在幾個公投之間討論,以及美國國會拒絕波多黎各政府代表同時發生時,有一件事是完全清晰的:波多黎各必須拒絕還債,以抗拒不合比例的繳稅比例和波多黎各與美國之間的殖民和寄生關系。

 

綜合報道。

 

參考文章:

Cancel Puerto Rico’s Debt Now!

Puerto Rico: when it rains, it pours

表ta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36

Trending Articles